幼年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ta将来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幼年时期没有获得最起码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在ta青春期和成年以后就可能表现出社会情绪、社会适应以及心理调整等方面的困难,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不容易,但是有些父母过于心急;有些父母习惯比较;有些父母要求过高……总是觉得孩子在社会化方面差强人意。
社会化的过程,即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即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远非父母看到或期待的那样简单。
▌说话晚或不爱说话,不代表语言发展迟缓
一位妈妈问:
我的宝宝是两岁的小女孩,她说话和同龄孩子比,说得比较晚,去医院医生说没什么问题。
可是这孩子一直说话都不太清楚,除了家里人之外,别人都听不懂她说了什么,而且每次说话第一个字要说三四遍,才接着说第二个字。
我就告诉她慢慢说,基本上每说一句都是重复很多次第一个字,感觉成了磕巴了,我现在非常担心她的这个问题!
语言表达是孩子社会化必须要学会的一项基本技能。可以看到,妈妈显然有些着急了,孩子一定也感受到了,她有压力,所以更不愿意说话了。结果是适得其反。
既然排除了生理问题,就不要太担心。孩子说话的时候,就给予积极回应,不说话的时候,也不必勉强。少长按孩子“不太会说话”这件事。
只需要做父母该做的就行了,包括顺其自然多跟孩子说话,多带孩子去体验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等就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福气。
我见过很多孩子,2岁多了,不能连贯地说完整的句子,但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样,着重发展的领域也各有不同。
很多时候,孩子们不过是处于一个语言沉默期。他们在观察、在听,只是未表达。
父母要做的,是给宝宝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平时大人可以多跟孩子说话聊天,还可以多给孩子讲故事。
故事结束后和孩子简单地讨论一下故事中的精彩内容,比如问问孩子最喜欢谁?在孩子对故事的兴趣中更有利于习得和发展自我的语言,但父母不能偷懒,讲故事最好是父母亲自陪伴孩子进行,而不是简单的打开故事机或早教机而已。
还有就是要少看电视,常把孩子独自丢给电视,同样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另,若父母有一方或双方都比较内向、好静的话,孩子的性格也会受到父母性格基因遗传的影响,语言表达方面也就看起来更不活跃。接纳孩子,保证积极的亲子互动就好。
▌孩子不会交朋友,是TA在学习和练习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同伴交往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微信后台的高频问题之一。很多父母都呈现出“过度干预”的倾向,比如下面这位妈妈所做的:
女儿5岁,幼儿园大班,可总是交不上几个朋友。我经常忍不住会告诉她,应该像其他小朋友学习。随时也会提醒她见人打招呼、主动些、嘴巴甜一些。
可是,最近孩子似乎很苦恼,回来后不爱说话也不笑了。老师也不太喜欢她,因为她为了交朋友,有时候有点故意逗小朋友笑,想引起小朋友的喜欢,可是老师觉得她太皮太乱,所以总批评她。
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玩到一起的,即便是大人也一样,没办法和身边每一个人都成为朋友。对于孩子们的交往,妈妈持保护和支持的态度就好,当孩子有问题寻求帮助的时候,再给予孩子适度的引导。
上面案例中的这位妈妈,显然对孩子的“社会化”过度长按了。且她长按的都是负面的,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同时却未能帮孩子提供有效的技巧、情感上的支持。
孩子为了获得妈妈的爱,独自猜测、以至于用力过度、方式不当,最终陷入低效的、体验不良的情境中。
其实,对于孩子的交往方式,父母最好少干预。这是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学习和各种人打交道的一个过程,父母不可能替代。父母放手,孩子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
另外,妈妈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更加潜移默化的方式,适当引导、教会孩子一些社交技能。比如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或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以及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人来疯”,是孩子在抗议
不少父母应该都经历过下面这位家长的烦恼:
我家宝儿是女孩,今年5岁3个月,人来疯。家里要是有外人,就对外人特好,对家里人特没礼貌。说她,她还乱发脾气,我都拿她没办法了,还特爱说“你讨厌,走开”之类的话。
3-6岁的孩子在家中没外人时很听话,而有客人来时或父母带他到别人家玩时,就有可能变得不听话、不懂礼貌,对父母的批评置之不理,让父母感到很没“面子”,甚至将大家陷入都很尴尬的窘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