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会孩子思索,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呢?首先,我觉得应该要回到学龄前时
期,无论是家长、还是园长、老师都要回到学龄前。如果不这样,就没有办法工作。
当初,我在师范大学教儿童心理,那时,每年都有一个课题,就是要到幼儿园去学
习。每次,我都会跟园长说:"您不要准备,我们去是要看孩子的,主要观察孩子的一
些行为,而不是去看老师的。"但是,园长还是要准备,这样,我们的见习肯定会是失
败的。有一次,因为跟园长已经很熟了,就没有告诉他,而是趁着他们开运动会时,我
带着学生们去的。我觉得那时才能看到孩子们的表现。
可是结果,还是失败的。当时,孩子们每人拿着一把小椅子,每个班坐两排。最前
面有一个老师,最后排有一个老师。他们的比赛在中间进行。有些小朋友们比赛跑步,
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时,老师说:"来,给他们加油。"就听小朋友们同时喊:
"加油,加油。"老师一说停,大家就不再喊了。又过一会儿,老师说:"加油呀!",小
朋友们又喊:"加油,加油。"完全一致。这样,一点小朋友们的特点都没有了,就像部
队里似的,都是统一的、整齐的标准。但我们在讲课时讲过,五、六岁的小孩在激烈的
比赛中的反映是不一致的,非常激动的、无法控制自己,他们有的会跳起来,有的会大
声喊。所以学生们都说:"老师讲的哪有呀,根本就没有。"
我们成人在扼杀孩子的特长。说得不好听一些,就象我们成人在单位里面,领导总
是压制我们,我们不能忍受,是一个意思。但是在生活里面,用成人的意志代替孩子的
意志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原因是作为家长来讲已经不小了,不可能再象孩子那样去
想问题,自觉不自觉地就把他放大了。这种情况不光是幼儿园孩子家长,包括小学生的
家长也都是如此,都会有这种毛病,这种毛病也许在成年以后才会克服。所以,我们家
长要回到童年来看问题。
孩子是怎么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与我们成人应该有个比较。如我们成人在思考
问题时共有三种思维方式。最常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其意思是使用概念作为一个基础
细胞,我们脑子里有许多概念,我们把这些概念组成起来,组成一种判断来判断事情,
最后进行推理,得出一个结论。但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一开始就有。从我们成长的过程来
看,小的时候没有。但小孩子可能还没有形成这种方式,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我们
的头脑里有除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方式以外,还有两种。一种叫具体形象思维--使用一
种形象的东西去联想、去思考问题。举个例子:当中学生在做几何题时,需要推理,需
要判断,还需要做图,如果没有图的支持和配合脑子可能凭空想不出来。这种图形的方
式是在支持的配合下逻辑地思考问题。当我们需要更多的分析时就可以用到。另外一种
叫感知动作思维,或者叫直接行动思维。这种思维不能利用一种事物的形象,要靠动
作,要靠实际的东西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人类的思维方式当中,最初级的思维就叫动作思维或者是感
知动作的思维。面对学龄前的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前两种,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
维。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当我们面对如何启发和教育孩子发展自己聪明
才智的时候,千万不要使用过多的概念思维,而要用动作的、实物的、形象的情景。
我们从面对自己的小孩说起。一个小孩出生以后,几种思维方式都没有,最主要的
要凭借什么来认识社会呢?要凭借感觉器官--眼、耳、口、手、鼻。靠眼睛看、耳朵
听、嘴来尝、手来摸、鼻子闻。所以我们说出生以后的小孩生活的第一年,主要是凭借
自己的五官来认识周围的这个世界,建立一些印象。他不是靠概念,而是凭借直觉的印
象,我们把这种叫做直观的感觉。在直观感觉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符合的感觉,就是把
几种感觉放到一起了。从模糊的、分别地对事物特性的感觉,转化成综合的印象。我们
把这种称之为综合的知觉,凭借这种综合知觉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就前进了一步。但
这样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直觉的认识,他一离开这种东西就不行。他对
任何事物的判断都是最直接的,任何间接的判断都不可能作。于是,从一周岁开始,就
在这复杂的、综合的、知觉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一种最原始的思维。我们把这称之为感知
动作思维。
这些概念是我们心理学上专有的概念。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个是
:离不开思维的对象,东西不能离开,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食物的
动作。
这样,就给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带来一个任务。假如你想发展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一
直到二、三岁这个阶段,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让他更多的认识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
客观事物的关系,变得聪明起来,最重要的有两件事情。一件是:你要给他提供各种可
以摆弄的事物(安全的、卫生的),可以提供孩子有新的认识的都可以。第二:必须创
造一个条件,让他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去摆弄、操纵这些事物。这个过程就是促进孩子思
维发展的最有力的过程。
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家长给孩子花120元钱买了一个大娃娃,很漂亮,孩子也很喜
欢。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怎么样对孩子教育有帮助呢?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同样花120
元钱,给孩子买6个不同的娃娃,六个皮肤不同,样貌不同的娃娃,同样可以抱着玩。
但是哪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好呢?还是后一种,花了同样的钱,但得到了不同的效果。
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刚才讲的那种,给了他更多的认识不同事物的机会、摆弄操作的
机会。如果他只有一个娃娃,那么他只有摆弄这一个娃娃的机会。所以,在这个阶段,
我们一定要给他很多的机会。
现在,无论是商场还是幼儿园,象过去的一些玩具都不见了,而是一些现代化的玩
具,这样对于三岁以前的儿童是非常不利的。当他们上课时,幼儿园老师把电动玩具拿
出来,安上电池就可以动起来了。孩子们一看很高兴,就想去拿,但是老师说,这个玩
具只能看,不能动。(因为这么小的孩子拿起来,很可能会给摔坏了)但是动和做完全
是两回事,所以,对于他们是很不利的。如果是一堆积木,他就会去摆弄;如果不是电
动的,不是价钱昂贵的,老师就会给他玩。所以,我觉得不是反对价格昂贵的玩具,而
是觉得不应该取消便宜的玩具、取消可以动手的玩具。商业有商业的观点,教育有教育
的观点。所以,做为我们家长首先要以教育为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还是在买玩具时
多买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好。
所以,我认为我们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有教育的玩具,家里没有用的东西,只要是
干净的、没用的就可以拿来给孩子玩。有几种东西:一种水,叫戏水、一种叫沙子,叫
沙土游戏、还有一种纸,撕纸,这些都是传统的,经过多少年证明的孩子最喜欢的游戏
手段之一。有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玩这些东西,因为可能觉得有些脏,但是孩子的感受
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这些东西玩起来很舒服。比如,沙子摸起来很舒服;水,孩子们
都愿意踩到里面,有种凉丝丝的、很舒服的感觉。所以,还是希望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
意愿,我们只不过等他们玩后,帮他们清洗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大一些了,对事物的认识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这些实际的东西,局限性就太
大了,因为他身边能有多少东西,能玩多少东西?所以,不能只这样,孩子就没有办法
往前发展。于是,我们发现孩子在三周岁以后,就陆续出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个思
维方式我们取了个名字叫具体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也是有点型特征的。到了这个时
候,如果出现了这种思维形式的小孩子,就有了一种能力。他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
就可以摆脱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到了具体形象思维间的小孩子到了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可
以摆脱动作和动作对象,他们靠的是什么呢?我们把这个工具叫表象。那么什么叫表象
呢?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形象,在我们心理学上讲,就是当一件事物不在,拿走了,
你眼前并不存在这个东西的时候,但是你的脑子里面留了一个它的形象。我们把这种形
象就叫做表象。
表象分两大类,一类叫实物表象,实实在在东西的表象,全部留在脑子里面了;另
一种叫情景表象。什么叫情景表象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这些实物的关系联系起
来,靠着一定的动作来完成一件事情。比如,孩子上幼儿园,那么从穿衣服到出门、上
汽车、下汽车到幼儿园等一系列的情景。每天走一趟,若干趟以后他就会有一个从家到
幼儿园印象。因此,我们说具体形象性思维点型的特征就是:依靠表象的联想去思考。
这样呢,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在教育三至六岁的孩子时候,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建立大量
表象的机会。孩子的脑子里要有很多的表象,所以,不是概念越多越好,而是表象越多
越好,表象的联想越多越好。
两个孩子具有同样多的表象,但是一个孩子的联想更多,他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多
;而一个孩子的联想越少,他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少。从表象的多少来说,孩子们脑子
里的实物表象、情景表象越多的孩子进行各种表象联想的机会就越多,这种机会越多,
解决问题的机会就越多,反映出来的就是越聪明。当他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就会从
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其实这种道理跟我们成人是一样的,只不过
我们对小孩子忽略了。其实我们大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为了使得解决问题的渠道更多
一些,就是使用这种办法。只不过我们是常常使用概念的一些东西,我们称之为概念推
理。
处于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孩子就要使用这种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思维。所以,我们要启
发他,就要给他提供一些表象的东西。在生活的一个任何环节上都不要放过这个机会,
让他去建立表象的能力。
下面我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处于这两个不同思维阶段孩子在解决问题上的不同。因
为他水平不同,他解决问题也就不同。比如:我们在窗台上放上一个玩具,对小孩子说
:你拿着玩具去玩吧,给你了。其中一个小孩子就跑过去了,一伸手,结果拿不到,因
为这个窗台太高了,所以他拿不到。他就对妈妈说:"老师,我拿不到。"老师就拿了把
小椅子,放在窗台旁边,这个小孩一看到小椅子就知道登着它可以拿到。这就是一种情
景,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一个小朋友,也跑过去,一伸手,同样拿不到,他也没问,
就四处找,最后找到一把小椅子登着就拿到了。这就是说他的脑子里有小椅子的表象,
有小椅子可以增加高度的这个表象。在他过去的生活中肯定有这种经历,他脑子里留下
了这种印象,所以,这种表象的联想就支持他自己采取行动,不用别人帮,而第一个孩
子就没有这个表象,只有当东西放在跟前的时候才知道怎么做;还有一个孩子,当他看
到玩具放到窗台的时候,就去拿了一把小椅子就把玩具拿到了。所以,这第三个孩子的
水平是最高的。为什么说他是最高的呢?他的表象联想过程包括对空间距离的估计和深
度的估计。
我们说情景表象和实物表象在人的头脑里是最基本的表象。小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
候,第一要依靠实物,实物所带来的表象能力。第二是情景。其实我们脑子里的表象不
只这两种,还有其它的。就象第三个孩子,他的脑子里不仅对情景和实物有表象的能力
以及联想的能力,还有空间距离的表象,所以,他的水平就高多了。而这种空间知觉的
认识也是一个过程。生下来的小孩子是没有的,是逐渐理解的;二三岁的孩子就远不如
四五岁的孩子;而四五岁的孩子就远不如小学生和中学生,这是经验的过程。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讲,第一个要素:为了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首先在认识过程本
身,怎么去思考问题、怎么去解决问题。归纳一下就是从感官的认识到感知动作的思
维,靠摆弄物体逐渐认识事物的特点,然后再到形象去认识。这是一系列的。所以,我
们说孩子的聪明才智和认识不仅仅靠思维的能力,而是靠很多的能力,而这种认识是在
交往的过程里完成的。
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怎么认识自己、怎么认识别人?这个过程对于他完善自我具有较
强的自我意识,关系是很大的。我们人类的生活圈子大体可以分三个档次,生活圈是逐
步扩大、逐步提升的。最初的生活是个体生活圈,小孩个体的、大一些叫群体生活圈,
最后是到集体的。从个体到群体到集体,生活圈是逐渐扩大并逐渐提升的。孩子的认识
过程和交往过程也是随着生活圈的扩大,交往的层次也在提升、也在变化。
最初是个体之间亲子的交往--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大一些是个体的玩伴交往--孩子
与小孩之间的;更大一些是玩伴之间群体的交往一直到集体的交往。学龄前的孩子就经
历了前三个阶段,他们的认识过程也是这样提升的。
亲子交往就是:他出生以后,首先认识他的父母和经常照顾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
他有最初对世界的评价,他是怎么感觉这个世界的。虽然他说不出来,但他有感觉、有
感受。如果他生出后,肚子饿了,就有人来喂他奶,醒的时候就有大人跟他玩,那么他
会感觉很舒服,觉得这个世界非常好,有一种很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的情绪就是未来
的一种良好的情感基础。
我们大人都有情感,那么刚生下来的孩子不能说他有稳定的情感,只能说他有稳定
的情绪。从什么时候这种情绪逐渐变成稳定的情感的色彩呢?这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
文章、一本书说情感的过渡是从三岁开始,但是所有人都认为刚生的小孩很难说他有任
何固定的情感,只是情绪。但情绪的好坏对未来的发展确实是有作用的,对未来世界的
认识也是有作用的。因此这段亲子关系之间,作为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一种非常深的、
非常良好的体验。决不能把孩子交给保姆,因为抚养的主体还是父母,而保姆只能帮你
照料一下,不能抚养、照顾、教育孩子的主体变成了保姆。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亲子之
间的感情是通过交往建立的。
如果孩子一直由父亲或是母亲单方抚养,那么当他们再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就会和
抚养他的人很亲近,而与另一方家长就很疏远。所以,亲子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和他
的交往,跟他一定要亲、要照顾他。
一岁左右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会走路了、会叫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会带他到
户外活动了。我们发现,如果他看见小孩子在玩时,有一种追求玩伴的倾向,他也想与
他们一起玩。一般地讲,除了个别孩子在认生的阶段,有种不安全的感觉,拒绝和别的
小朋友玩,其他的小孩都愿意跟别的小朋友们玩。我们把这叫做追求玩伴的过程,这个
过程我们就认为孩子进入了人际交往的第二个层次叫--玩伴交往。这种玩伴的交往在孩
子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比亲子交往还重要。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发现缺乏亲子感情或者亲子交往的小孩,如果他在一、二岁
的时候就开始有非常健康的玩伴的环境,玩伴关系非常好,环境很健康,那么他的心理
发展就很健康。到小学、中学都会很健康。反之,如果有亲子关系、健全的家庭、亲子
关系也很好,而没有玩伴关系的孩子,会越来越心态不正常,对他心理压力或心理健康
影响很大。从一、二岁追求玩伴开始要建立一种完满关系,一直到成年,到成年阶段,
我们称之为交友。这个阶段必须有。这个过程的特征可能不一样,但他不能没有。我们
衡量一下,假如你的孩子到了十一、二岁没有玩伴,谁都不能玩,那么一定要引导他的
友谊,不能给父母,父母不能代替他的小朋友。
如果当孩子一、二岁要追求玩伴的时候,父母由于怕他摔着、碰着不让他去和小朋
友们玩,这种情况应避免,因为父母决不可能代替他同龄的玩伴。这种现象越大越严
重,等到了五六岁、七八岁、初中生,更不可能代替他的玩伴和朋友,因此,玩伴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比亲子关系还重要。这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带来
的。所以,当孩子到了一岁多的时候一定要鼓励孩子去跟别的小朋友玩。这种玩不光是
情感上的交流,也是一种扩大孩子认识过程的一个手段。交往的范围越大,情节越复
杂,认识过程就提升得越快,对事物的认识就会越深。
到了三岁左右,孩子常常愿意模仿我们成人生活的一些角色。这个时候他就逐渐从
个体的玩伴交往进入到群体交往时期。一个永远陷入在个体交往的孩子,他就很难学会
我们成人的生活,因为成人的生活永远不可能是一对一的,总是在群体交往当中扮演一
个角色。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进行群体交往,要扮演角色,参与游戏,在游戏当中学
习成人的某种生活。这一点对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幼儿园的老
师。在解放初期,是非常重视游戏的作用,后来就强调作业、语言作业等作用,把作业
看得很重、做得很细,把游戏看得很轻。这实际上是不对的。现在有些幼儿园在向小学
看齐,追求小学的教学方式,这些也都是不对的。我认为游戏永远是学龄前儿童最主导
的活动。我常常觉得我们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对游戏的重视不够,常常觉得游戏就是玩。
游戏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要创新、要创造、要启发诱导孩子。
在幼儿园的游戏当中往往就是那么若干种游戏,如果不含有任何内容,孩子肯定会
有玩腻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利用游戏中的方式来启发孩子,培养通过角色来发展孩
子。因为在游戏当中是最能发展孩子的一个过程。大家可以观察,到了学龄前这个时
期,孩子的认识自我过程中有种矛盾的现象--有二个自我,一个称现实的自我;一个是
幻想的自我。所谓幻想的自我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一个扮演角色的欲望,一旦扮演
一个角色以后,他就幻想成为一个最优秀的角色。所以,游戏给了他们很多的机会,如
果游戏削弱了的话,孩子在准备人生的过程中就缺了很大的一块。这是从人际交往的关
系来讲,我们可以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使他能够发展得更成熟一些,这样,对他未来的
发展会更好一些。
对于孩子的发展我认为很重要的二点是:一是来自于孩子主体的个性化--怎么使得
孩子更成熟、更完美;二是于认知、智力--思维怎么变得更活跃、认知过程怎么变得更
丰富、更好。这些并不是全部,真正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还涉及到很多其它方面。
(妈咪爱婴网——您的育儿指导专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