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到1岁,孩子会经历惊人的成长过程。经过只具备反射反应的新生儿期以后,孩子开始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够翻身、独坐、爬行、行走。
孩子自出生到1岁是身体和意识合为一体的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身体发育是与心理发育密切相关的。这个阶段最佳的育儿方法包括:有规律地喂食,按时换尿布,按时睡觉,孩子哭的时候哄劝,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从而使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开朗的性格。
通过刺激实现智力和情绪的发育
6个月以下的孩子并不是通过眼睛观察和大脑思考来认识世界,而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世界的。由于听觉和嗅觉非常敏锐,孩子能通过声音和气味认出妈妈。因为听觉是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发育的,所以婴儿一降生,就能在听到妈妈声音的时候把头转向相应的方向。
如果每天都能听到同一个人的声音、闻到同一种气味,孩子的听觉和嗅觉就会更加发达。特别是嗅觉,它是与负责情绪发育的脑组织直接相关的,如果每天都闻到同一种气味,将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发育。
因此在这个时期,放任很多人在孩子周围走来走去、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的做法是不对的。更换主要抚养人,使孩子闻到不同的气味同样也是错误的。周岁前,让孩子每天都能听到同一个人的说话声,闻到同一种气味,用同样的方式吃饭、睡觉,形成有规律、有安全感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规律的生活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孩子肚子饿了哇的一声哭出来的时候,妈妈应该温柔地抱起他并喂他食物。当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的举动所带来的结果,从而有所期待。但是,如果肚子饿了一直哭都没有人来喂,尿布湿了的也不给换,孩子会因为没有出现自己期待的结果而感到慌张。这样不仅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造成影响,还会让他对这个世界和父母产生不信任感。
刚刚出生的婴儿用哭泣来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所有不适。对于曾在妈妈肚子里作为妈妈身体的一部分、一直舒舒服服的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又冷又可怕的地方:曾经不间断供应食物的“餐厅”打烊了,自己有可能好几个小时忍饥挨饿;温度还忽冷忽热,再加上湿乎乎的尿布,一天当中没有多少舒服的时间了。因此,只要孩子一哭,父母就应当知道他是在表达“我不舒服”的意思,要立刻帮助他解决问题。
母子关系就是整个世界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妈妈之间形成母子依恋关系这一重要课题就产生了。当然,这指的是妈妈作为孩子主要抚养人的时候。
当孩子哭泣时,妈妈会跑过去抱起他;孩子肚子饿了,妈妈会给他喂奶;此外,妈妈还会及时给孩子换尿布,按时哄孩子睡觉等等,这些温暖的关爱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有的妈妈并不把满足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更多情况下是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典型的例子就是患上抑郁症的妈妈。孩子哭泣的时候,患有抑郁症的妈妈有时会跑过去安慰,可有时却任凭孩子哭泣,怎么也不去抱,也不经常和孩子说话。这种不正常的做法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晚上闹觉或者不爱吃饭等各种问题。
当妈妈们带着孩子来到医院问诊时,为了给她们解释原因,我总是这样问:“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是用感觉来感受并用身体来记忆的。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分不清自己和妈妈的,他会认为妈妈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妈妈。当妈妈情绪不好时,孩子也会不高兴;当妈妈开心时,孩子也会快乐。因此,妈妈始终要面带笑容、言语温存地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信任妈妈,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温暖的地方,也才能够健康成长。
如果妈妈是上班族,孩子更喜欢主要抚养人才正常
很多妈妈在孩子出生不久后就必须返回工作岗位,只好把孩子交给奶奶或保姆来看护。此时,孩子的主要抚养人就从妈妈变成了其他人。
当把孩子交给别人看护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人自始至终地照顾孩子。看护孩子的人经常变更或按时轮换会使得孩子在气味、声音等感觉方面得不到规律性的刺激,不利于情绪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无法正确分辨出谁是妈妈,只会喜欢和自己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因此,如果和妈妈相比,孩子更喜欢追随其他主要抚养人是非常正常的。妈妈心里虽然有些难过,但对于主要抚养人能够很好地照顾孩子这一点,还是应该心存感激的。
相反,如果妈妈一出现,孩子就跑过来找妈妈而不想回到主要抚养人身边,这就说明主要抚养人没有给孩子提供安定的养育环境。如果奶奶带孩子的时候让孩子整天看电视,或者带着不喜欢陌生环境的孩子在社区里走东家串西家、让孩子接触到许多人,就很难与孩子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