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既不耽误孩子的天赋,又不逼孩子适得其反?
最近收到很多妈妈关于孩子兴趣爱好的问题,包括特长素质教育的培养等等。总的来说,身体听起来很美。我们听过太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近处的郎朗和丁俊晖,远处的傅聪和马友友,更远处的史记神童。他三五岁受父母启蒙,会写诗,会画画。
是先天禀赋还是后天培养?
一个妈妈问,老师,你怎么能让她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喜欢上跳舞和画画呢?希望孩子能喜欢,因为能坚持下去,学好。坚持画画,长大了可以有个消遣。
喜欢是一种强烈的积极情绪。这位母亲说得对。只有用心去爱,才能不怕麻烦,不怕辛苦,不怕责骂,不怕嘲讽,不怕失败,坚持做下去。
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从中获得的乐趣、愉悦、感动和成就感,超过了烦恼、艰辛和失败的成本,他的回报还是很高的。
这种“喜欢”只能也必然是与六岁前的孩子先天就有的,而不是后来有意识地总结认知、积极追求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书法和国画方面都很有成就。小时候,父亲让他练字。四五岁的孩子每天写一个小时,手背上滴一滴水保持静止。别让水往下流,天天练。
当时觉得绝对无聊。听着其他孩子在外面嚎叫,我想象着外面的空气空凉爽而甜蜜,而我的房间却阴沉沉的,又闷又臭。
他的经历说明了先天的情感和专长的过程,以及如何在后天的训练和机遇中一步步“认识”自己。
先天偏好是一切的基础。我见过太多没有这种天赋的孩子,那叫天赋,但是苦练出来的。相比之下,他们很快就会输给有才华的同龄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就别提了。这不是真正的快乐。享受艺术活动,剩下的只有挫败、屈辱、自卑的体验。
这一点在体育活动中尤为明显。我女儿的游泳教练曾经这样评价一个体育官员:“当年苦练没用,一天六千只蝴蝶,最好的成绩是北京第五。后来我放弃游泳,从政做官。”
有的家长说那也行。游泳虽然没有成为专业,但却给他带来了当体育官员的机会。
这个答案只能说明父母自己心里纠结。一方面,他们说不走事业是爱好;另一方面,他们其实是想以此作为自己进入生活的方式。
喜欢就不能培养。最多可以培养一下做这件事的好处,然后喜欢这些好处而不是喜欢。如果你真的喜欢,就不能压抑。
我说这孩子有绘画天赋。母亲说,天赋有什么用?我先写作业,考完了。你看,就是分神不认真处理的问题。以后能做什么?
我们看到这个孩子只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娱自乐,缓解无聊和压力。可是,到了这个时候,父母又不甘心,又不开心。
如果你喜欢某样东西,并且你能从中体会到愉悦和感动,你会用它来抵抗无聊、沮丧和挫败感。我们的术语是逃入艺术
有时是为了快感的主动追求和创造,有时是为了喘息和舒适的被动逃避,这是艺术和体育能带给我们的最明显的好处。
收听或注册课程
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在国内播出,引起轰动。里面的励志故事都很精彩,因为还没有形成套路。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女歌手,她讲了她妈妈小时候对唱歌的热爱。她有一本写满歌词的歌本,母女俩晚饭后散步或在家散步时会拿出歌本唱首歌。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我班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塑料精装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歌词。高个上的批注和歌词,1=C,2/4,一丝不苟,超级好。有些页面上贴着从报纸上剪下的曲谱。关系好的同学互相借,互相抄。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和放学的路上一起哼唱。找到乐谱的喜悦,借给同学的慷慨,答应借给你时的感激,写满一整本书的成就感...说这是爱好我觉得很武断!
现在看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唯一途径就是报班。
刻意装修的教室,憋着嗓子放慢语速模仿孩子说话的老师,预先编好的教材,是大多数人对孩子兴趣班的刻板印象。
幼教行业虽然这几年作为市场获得了更多的资金,但是引进和完善了很多;虽然在家长的呼吁、参与和趣味提升的影响下,兴趣班更有趣,更贴近孩子的认知行为模式,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它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而不是随意、自发、无计划、无目的的表达,更贴近艺术的本质。
很多人承认,从兴趣爱好到成为一种技能和技巧,需要过程、学习和训练,但很多人忽略了,过程和训练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空能建成的。
作家阿诚在一本意大利游记里说,在威尼斯的深处,会有糕点师或者会喊两句歌剧、炫三大男高音的人,就像以前在北京的胡同里,偶尔会有人唱京剧,就像谭鑫培一样。极其优雅的歌剧,其实是意大利生活中人人都能玩的东西。
当我们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时,我们的意思是各种各样的人、活动、资源、氛围以及传统习俗和文化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都是受欢迎的...没有美术课外班的时候,中国流行自己织毛衣,绣窗帘,拼椅垫,自己做家具...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经历和创造。
另一方面,现在说到艺术,除了去课外班或者美术馆、博物馆,什么都没有。简而言之,我必须努力去发现美,而不是美就在眼前。
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也没有要求大家回到过去的意思。这篇文章提醒我们,作为父母和成年人,除了花钱花精力给孩子选择老师和课外班,我们有责任创造和提供一个村庄,一个合适的土壤和环境。你要做的就是号召更多的人,组织更多的人放下手机,拿起球拍、刷子、弓箭。
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了自己参与和榜样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努力上,我说的村子就是整个范围。
例如,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现在是周末。送孩子去上艺术课、参加体育活动的不仅仅是成年人,还有在各种俱乐部打球的成年人。不仅仅是艺术,体育,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分享,博物馆的各种展览,经常举办的各种节日,比如每年10月中下旬举办的青苹果节等等。它是基于社区的、集体的、丰富的和所有人都参与的。
父母自己的爱好和活动与社会氛围和圈子的不同在于父母自己的爱好说明了遗传天赋的重要性,这里不讨论。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活动自然流露出了她的快乐和创造力,孩子会被吸引,愿意并且能够模仿,有一个近距离的偶像。
在人类的学习模式中,模仿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行为。
她说,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决心拿起画笔。把自己的画放在客厅桌子上,故意让孩子看,想给她做个榜样,等等。
你看到了吗?如果父母真的喜欢画画,用图画表达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沉迷其中,获得享受和精神上的回报,他们还会这么刻意的去用吗?如果孩子有这个天赋,一定会跟着学。
这位妈妈终于展示了孩子热爱绘画的成果。整篇文章充满了操纵的味道,就是以孩子为核心,努力让孩子实现他的期望。有种孙猴子逃不出如来手掌心的自鸣得意感。
我很好奇的是,如果这个孩子的天赋是体育,但是妈妈觉得孩子调皮,非要让孩子从事妈妈认为的绘画呢?在明明孩子有翅膀应该飞翔的情况下,你选择尽力让孩子练习跑步吗?
孩子接触到的是你的表情,你的状态,你的言行,而不是你为了塑造孩子而刻意的教育,安排,操纵。孩子不是你手里的面团,由你来塑造。
你真的能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吗
很多站出来,以自己家庭为例,讲述如何教育孩子的人,无论是学外语,还是素质教育中所谓的形声美,刚开始的时候,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都是谦虚的,但是到最后,他们都转过头来,孩子的成绩是牛逼的。人们甚至说,他们是无意的,所以他们可以轻松地为所欲为。按照这个逻辑,人家的孩子一定是天才!一般普通家长不要上当!
可惜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表面上,他们认为自己比得上别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其实是羡慕别人的成绩,胃口被吊起来了。在他们心中,他们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奔跑的。最后倒霉的还是孩子。
曾经看过一个韩国育儿专家的视频。在谈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的时候,我问父母,你自己为什么不试试?好吧,你去吧!父母说,我不行,我不是那块料!专家语重心长地说,那你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是最诚实的道理,但是没有人喜欢!我不是龙凤,我希望我的孩子变成凤凰;如果你是精英,你不能看到你的孩子掉队。还有把孩子当公主,当小皇帝的,自己也成了太监。最后孩子抚养能力不大,脾气也不小,真的是耽误了一辈子!
对于真心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的父母,我根据这些年来看到的别人家的案例,提出以下建议。希望不要再掉进同一个坑:
如果孩子真的很有天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不要从小就期望过高。
天赋也分大小。马友友七岁就能在肯尼迪中心演奏,但成千上万的大提琴手仍然在乐队演奏,并在业余时间教一些小学生赚外快,这是主流。
相信孩子自己。你能尽力而为就够了。不要着急,也不要为了孩子赌太多。如果你发现你把孩子的事情当成了家庭和你生活的中心,那就错了。
郎朗一家孤注一掷。然而,他有几个不可复制的幸运点。首先必须承认他的天赋极高。况且他16岁遇到的导师,比如他的二爸,是不能遇到的,你的孩子也不一定能遇到。
不要把家变成教育机构,也不要把自己变成老师或者教练。
如果你有能力开导孩子,有能力和孩子一起画画、唱歌或打球,请记住,那是因为做这些事让你快乐,而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千万不要把家变成教育机构!不管你安排这些活动有多有趣,不要在心里认为你是孩子的老师或者教练,你做这些事情是为了教育孩子。除非你家是等着你孩子继承衣钵的武林世家,那你就要大度的承认你在规划和决定孩子的人生,这样就算孩子死了也是个明摆着的鬼。
永远不要说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让他连家都没有,连亲生父母都没有,就这样毁了孩子的幸福。生活中充满了老师和教育。
一定要平衡好时间。
有些家长和专家说得好。每天三十分钟就够了。用不了多长时间。
但你仔细算一算,钢琴、跆拳道、绘画、外语,各30分钟,还有学校作业,孩子的时间就全没了。
周末要去郊外骑马。这项运动也很有趣。如果你家里或者自己没有马,就不要赶这个时尚。偶尔拍两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就够了。
当孩子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没有多余的时间,孩子的生活注定是大写的被动。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从小就被软硬兼施地安排、规划、遵守,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就不用说了。
孩子甚至不用等到长大。从小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意志,以显示自己的控制感。
所有这些方式,在父母的全面阻击下,剩下的就是打游戏,各种强迫行为,抽搐身体,偶像化,整容等等。
放孩子们一马吧。至少留出一半时间,让他们爱干嘛干嘛。大家都知道,不给消化时间和排泄时间,是不可能一直吃下去的。各种学习,不管打着什么旗号,都是一样的。
关注孩子的年龄,而不是越小就开始教育。
家长被要求等到孩子七岁才开始正式训练。人生的前七年是孩子熟悉周围的小世界和世界上其他人的时间,是人的心态、感情和习惯一生发展的基础。
不是说7岁之前什么都不学,什么课都不报。现在在中国的大城市,如果不把孩子报一个班,就不会看到很多同龄的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太多的父母仰视自己的孩子。0到3岁的孩子按5岁培养,幼儿园的孩子按小学教育对待,小学的孩子按中学生要求。是什么,而不是鼓励年轻人?
家长要有长远的眼光,拓展思维。
培养孩子的气质,不仅仅是从小通过跳舞来实现,还有其他的方式;以后让孩子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迟。
社会上成人的乐器、声乐、书法、绘画有多少班。即使到了老了,乐在其中,想学钢琴,也还是可以的!
北京都说有钱难买。当孩子愿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打发时间培养自己的气质,才是真正能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和空。
父母真的不应该太善良,太生气,希望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解决孩子生活的所有问题。解决不了。也许,它已经变成了控制。
爱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锦上添花。请先织好人生的锦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