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错事的孩子会受到惩罚并及时改正,而对孩子做错事的父母也需要及时认错。下面看看大多数对孩子做错事的父母。你清楚了吗?
孩子像小天使一样来到我们的世界。作为父母,总想给他们最好的,让他们避免伤害,少走弯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出于怜悯和保护,难免会误入歧途,只是我们不自知,比如下面这些:
1。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每天,朵朵妈妈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叫醒孩子,催孩子上学。每天早上,闹钟一响,一场独特的拔河比赛就开始了。
“多多,起来!”
“别,睡会儿吧。”
“快起床,你上学又要迟到了。”
这样重复几次后,朵朵就会慢慢起身走向卫生间。
“多多,快点!”
“快点吃早饭吧。”
“诶,你怎么还没穿好衣服?太晚了。”我妈妈一边骂我,一边快速整理衣服。
类似的场景也会出现在孩子吃饭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断督促孩子完成,有时还会替孩子收拾残局。而孩子磨蹭、不守时、缺乏自律等不良行为根本不会得到纠正,甚至会变本加厉。
很多时候,我们出于怜悯,为孩子做事,剥夺了孩子体验后果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这些东西是父母的,父母有义务不让他们上学迟到,饿肚子,被老师批评或者写不完作业时受到伤害等等。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放下本该属于孩子的东西,让孩子承担本该由孩子承担的后果。
比如上例中,朵朵妈妈要用正面引导代替催促和强迫,孩子可以选择卧床,但这样会导致迟到甚至无法上学。然后你得自己给老师解释原因,让孩子体验自己造成的后果,从而激发孩子的自我意识。
2。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
周末,小白的妈妈和乐乐的妈妈带着孩子去儿童游乐中心玩。进电梯后,小白立即扑进妈妈的怀里,大喊:“妈妈,害怕!”小白的妈妈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对乐乐的妈妈说:“我们小白胆子小,只好躲在动静稍微大一点,光线暗一点的地方。”乐乐妈妈笑着说:“哎呀,你好大的胆子!”听了这话,小白在母亲怀里把它扎得更紧了。
“爱哭的宝贝”、“粘人”、“胆小鬼”、“认账”、“粗心大意”......父母喜欢给孩子贴各种各样的标签,但孩子的某些特质和坏习惯并不是天生的,往往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通过观察,孩子会发现,当他们以某种方式表现时,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获得利益,他们会再次使用这些方式。父母给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对事不对人,让孩子根据事情本身去改正,而不是用负面标签去胡乱强化。
3。注重特长发展而忽视全面发展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特长发展,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如火如荼。有的家长说孩子在xx有天赋,这是尊重孩子的一种选择;也有家长表示,社会竞争激烈,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也有家长说,大家都在报,怕自己的孩子输给起跑线上的其他孩子。总之,不专注培养一门特长的家长,都不好意思说关心孩子的未来。
其实孩子所谓的天赋更多的是和家庭环境、教育质量等后天因素有关。比如,一个擅长绘画的孩子,总是可以沉迷于创作有趣的作品,但他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却相对较弱,这很可能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出于安全考虑过度保护造成的。
父母因为怕孩子磕碰或摔倒而限制孩子的活动,剥夺了孩子很多运动机会,孩子在体育方面的表现自然会更差。儿童绘画相对安全,大量练习后技巧会有所提高。再加上来自父母的鼓励和欣赏,孩子会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作中。
每个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有无限的可能。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积极鼓励孩子多尝试,而不是给孩子设置边界,过早地把孩子局限在某个领域。只有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孩子才有能力自由选择,创造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4。只注重成绩不注重个性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类孩子。他们成绩优异,总是名列前茅。但是,他们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流和相处,对生活没有太大的兴趣。
上海教科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近80%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是性格发展。很多家长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给孩子补习,上辅导班,但没有多少家长会和孩子谈心,询问孩子的校园生活,交了哪些朋友,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围绕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排名。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往往不是因为智商低,而是性格或者心理有问题。因此,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性格至关重要,这相当于孩子获得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武器,让他们能够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孩子创造的成就才能持续发展,才能走向社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