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是不是建议很难听?那么我怎样才能让我的演讲奏效呢?今天就来讨论一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了牧师的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说的很感人,准备捐更多的钱。10分钟后,神父还没说完,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他还是没说完,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向观众募捐时,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仅拒绝捐款,还从自己的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界刺激太多、太强或作用时间太长,就会使人感到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叛逆。
什么是超限效果?
案例
鲍晓在家里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把玩具扔得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干净。母亲每天都唠叨鲍晓,但她还是每天帮助她的孩子打扫卫生。每天起床也让我妈担心。她每天都会催我十次或者八次:“快点!快一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当然,像捡玩具一样,我妈妈每天都在说话,鲍晓每天都呆在床上。
分析
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和大人交流,都要恰到好处。唠叨是一种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造成孩子极度不耐烦或者叛逆,就像马克?吐温也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厌恶是大人想象不到的。我们成年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换位思考,体验感受。所以家长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避免踩上“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提示
1。一天内不要批评两次以上
第一次被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觉得厌烦,反而会有罪恶感,有所自省。其实这样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第二次开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但是程度比较轻。但是,如果我再来第三次、第四次,我的厌倦感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一天不要批评孩子两次以上,不管是关于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批评,就不应该简单的重复。你应该换个角度,换个说法。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卡住”,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相应减少。
2。批评孩子要实际
批评孩子要实际,切忌东拉西扯,把旧的都翻出来。唠叨的父母通常会从各方面发泄对孩子的不满:“叫你不要起来那么多次,孩子就懒了。我懒的吃饭,什么都要冲!”这也是“超限”的大忌。如果你要求太多,要求太多,孩子会觉得:反正我也改变不了一切。换一个就唠叨别的。就让你说个够。所以,父母最好直接面对当前的问题,就事论事,尽量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
3。最好用表扬代替批评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指望孩子在一天内改掉一个甚至几个坏习惯是不可能的。如果父母在努力纠正的过程中,不改变“他有错我就告诉你”的批评风格,只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干脆放弃尝试。其实对于习惯了父母“唠叨”的孩子来说,表扬更有效。有时用表扬代替批评更好。父母应该以适当的宽容对待孩子。只要发现孩子比以前进步了一点点,就要给孩子鼓励,可以是一个拥抱,一片掌声,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大拇指。
4。让孩子体验错误的后果
最后,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比如孩子经常摔坏玩具,妈妈可以明确表示下次不会再买了。如果他不小心,以后就只能玩别的东西了。孩子把心爱的玩具弄坏了没有替代品,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教训,让他意识到因为不爱惜玩具,最终要承担不玩的后果。我们的父母应该尽量不要过多参与孩子应该承担的事情。如果孩子做错了,他们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他们会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成长,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真正理解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当父母的提醒不起作用时,不妨放手。孩子会从错误中学习!
换一种方式巧妙地、迂回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你就知道该说什么,孩子也会听你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