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最近学会打人了。这是好事吗?宝宝为什么要学会打人?我家宝宝不仅爱扔东西,还开始打人。她很焦虑。马宝应该怎么做?
其实人的殴打和撕咬几乎伴随着宝宝的整个童年,从5到6个月到5、6岁不等。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宝宝打人的第一反应是:“天哪,他们是怎么学会打人的?他们这么小怎么会这么暴力?”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对宝宝的“打”做出反应,孩子似乎越是乐在其中。
九九现在正在经历挨打阶段,最近爱打奶奶耳光。
每次我奶奶被扇耳光,她都会拿出一根牙签,假装戳她的小手。
谁认识这个家伙?他主动伸手,一副“过来戳我”的样子。然后被戳了一下,笑着跑了,把奶奶逗得哭笑不得。
所以,教育宝宝“打人”是个技术活。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听之任之。
在你开始管教孩子之前,你得先弄清楚宝“打人”背后的真相。
打人是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表现
在谈论宝宝的“打人”行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我们想要表达的情绪,这样在干预的时候才能合情合理,事半功倍。
1~2岁的宝宝习惯用手和嘴探索世界。对它们来说,“拍拍”“咬咬”妈妈等小伙伴,和“拍拍”“咬咬”玩具或者桌椅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很多时候,你认为宝宝“打人”,无非是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而不是大人眼中的攻击行为。
另外,这个时候的宝宝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所以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咬咬拍拍,表示不耐烦。
其他朋友抢我玩具,打!
门口的小凳子挡住了我的路。战斗!
妈妈不让我出去玩。战斗!
总之,2岁以后的宝宝世界观就是:全世界都要给我让路!
2~3岁的宝宝由于是自我意识的时期,非常重视对所有权的保护。敌意和攻击行为其实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反应。
这些攻击性行为有时是因为自卫(因为受到攻击、恐吓和排斥)。它们是宝宝在语言和力量上输给别人时才会爆发的行为。
当然,宝宝的“打”行为有时会因为敏感地接收到周围环境和父母情绪的变化,释放压力而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攻击行为。
甚至,有时候他可能是在模仿大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个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一个喜欢打人的人。
帮助宝宝摆脱打人行为的五种方法
转移注意力,弱化打人事件
如上所述,九九打了我奶奶一巴掌,她奶奶的反应是用牙签吓她。九九打我爷爷耳光的时候,我爷爷介入,开玩笑说:“再打,我爷爷打小屁股!鬼!”然后,顺手在九九的屁股上宠溺的“玩”了两下。
其实以上两种做法都是反面例子。因为这样的过激反应,给宝宝传递的信息是“打人”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从长辈微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喜欢这种互动方式。
之后,宝宝出了家门,还是会以这种“认为自己被喜欢”的方式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所以,2岁前的宝宝“打人”的正确做法,首先是不要对宝宝的“打人”有太大的反应,而是默默地转移他的注意力,弱化这种行为。
了解宝宝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快速观察、耐心询问和冷静分析,推测宝宝攻击行为的根本原因。
不要生气的质问宝宝,因为宝宝当时回答不了,也不想回答,只会加剧你们之间的矛盾。
紧紧拥抱宝宝,明确表达你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我知道你想和孩子玩”、“我知道你想看电视,但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我知道你的玩具被拿走了,我们的宝宝很生气”…
正确引导,不要以暴制暴
当孩子打了别人的脸,或者踢了别的孩子,你要心平气和、严肃地告诉他。这样会伤害他妈妈,让她不开心,会让小妹妹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哭。
握住他的手,轻轻抚摸,并强调:“轻轻的,轻轻的”,让孩子亲身体验温柔的抚摸,才舒服。
这种引导你可能要做很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教宝宝正确表达情绪
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逐渐萌芽,开始感知自己的快乐和不快乐。
当他不开心,却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时候,就会转化成发脾气,打人。
通过绘本和游戏,让孩子知道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你不开心,你可以告诉你妈妈,她会带你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打人不是一个好的表达方式。
不用大人的眼光看儿童战争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有时候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引起争吵。不要试图介入调解。
不妨先等等看,给孩子一些矛盾空的空间自己处理。
也许前一秒还是你死我活的挣扎,下一秒就是握手言和。
如果父母总是“及时”地干预,责备孩子,就相当于在心理上暗示“打”和“被打”的行为加强了。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限制比惩罚更有效。
但是,引导宝宝学会处理情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有重复和倒退,你可能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去教他如何正确表达。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好表率。你的自控能力会直接为孩子起到示范作用。
说到底,孩子的打人行为体现了大人的修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