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有多重要?这个可以从很多高度来理解。在亲子关系方面,父母的不同信仰会对孩子产生很多隐性的影响。
信念引导着我们的情绪和欲望,因为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欲望。
孩子摔倒了,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大人就紧张了。“你的脚疼吗,或者你的头疼吗?你太年轻,不能走得太快”;
在天气稍微变凉之前,我们给孩子盖紧被子。“我们家孩子就是太弱了,一吹就感冒了”;
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遇到高难度障碍我有点胆怯。“不行,对你来说太难了”;
孩子兴致勃勃的爬山,走了很远的路,大人一直站在旁边,“不行,太累了,抱抱吧”;
果然,
摔倒的孩子在哭,头疼脚疼的到处都是。
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孩子开始生病,
看到障碍物并绕过障碍物的孩子,即使遇到最小的台阶也不敢前进。
一直和自己争着爬山的孩子很沮丧,再也不愿意去山顶了。
归根结底,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事情,是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信念。我们内心的信念会通过自己的行为、语气、肢体语言等,暗中但强烈地“诱导”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在这些点点滴滴中,我们甚至看不到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正是因为我们的信仰不同,孩子在面对生活和成长时才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我们通常心里都有一个信念:孩子太小了,孩子身体虚弱,经不起冷热天气,克服不了眼前的障碍,承受不了磨难和委屈。我想避免或减少孩子的这种艰辛和牵连,这样我才能做一个好母亲和好父亲。
那么孩子就可以在这样的互动中获得一种体验:我可以哭,可以抱怨。只要我向大人示弱,表现得不堪,大人就能照顾我,关注我,不用动脑子就能达到目的。
父母用信仰来诱导孩子,孩子也学会了控制父母的方式:示弱可以给孩子特权。如果他们不费力就能得到,谁还愿意学习技能和能力?
久而久之,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和教养方式,会固化孩子的行为习惯,逐渐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然而,其实我们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孩子,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关心他们成长的需求,也不信任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世界。
我们想象和假设的,其实是自我感觉的满足,也就是“做一个为孩子提供所谓幸福生活的完美父母”。
妈妈担心孩子吃不了苦。这样一来,他们的孩子就真的不能吃苦了。因为妈妈在担心焦虑的时候总会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会朝着令人担忧的方向发展。所以,父母的信仰就成了诅咒。
有一句话,悲观的人总是先被自己打败,再被生活打败。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打败”孩子的那个人。我们忽略了孩子努力拼搏的意志,甚至浇灭了他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但生活不会因为他是个孩子就永远一帆风顺。
我们来问一下,世事变迁我们可以还手,但如果是父母追着打,拿棍子打,我们怎么还手?
所以,改变我们的信念,要从信任孩子开始。我们相信孩子是坚强的,相信孩子有承受挫折和承担责任的力量,相信孩子能坦然面对坎坷的荆棘。当我们的情绪变得温柔自信时,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的是:妈妈相信我能行,我也能行,所以我一定会做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