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是人人都爱的“万人迷”,但是宝宝之间的交流是非常直接的。“我不和你玩了,你走开!”“这是我的,你不能拿!”妈妈如何对待宝宝的拒绝,安慰被拒绝的宝宝?
镜头一:妈妈带着一点点去小伙伴的宝宝家玩,宝宝不会热情招待小客人。他玩得很开心。他只是把自己玩过的车放在桌子上,忙着玩小积木。宝宝看到了,八点就来玩车了,马上看着妈妈大哭起来,不停的拍桌子。他想告诉他妈妈他拿走了他的玩具。
分析:妈妈溺爱宝宝,给他买了很多玩具。吃的时候妈妈会说:“给宝宝一个大苹果,宝宝先吃……”。和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妈妈会不经意地对宝宝说:“别让孩子欺负你,也别让孩子抢你的玩具。”渐渐的,宝宝养成了独占的习惯,不懂得谦让。
孩子的前三年通常是在家里度过的,人生中第一个“意义重大的另一半”往往是他的母亲。母亲的性格和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如果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排斥他人的行为,或者以孩子为中心,表达一些负面的期望,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在日常的同伴交往中表现出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行为,成为一个经常排斥同伴的孩子。
镜头二:户外游戏的时候,小帅很开心,因为妈妈给他买了新的陀螺,他拿着陀螺在外面玩。小欣走过去想一起玩,小帅说:“不行,这是我的新陀螺,你会弄坏的。”辛很委屈,因为上次她把自己的毽子给了他玩。
解析:2-7岁儿童思维发展的限制性特征之一是“自我中心”。他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同龄人的观点,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只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判断。所以有时候孩子的合理要求会被拒绝。
镜头三:肖伟告诉妈妈,学校里的孩子都不跟他玩。我妈妈曾经陪肖伟在楼下玩。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肖伟不主动与孩子交往,也不善于与人合作。孩子不熟悉他,拒绝他参与游戏。
分析:经常对同伴采取攻击性、敌对性行为,或者口头表达敌意的孩子,容易被同伴拒绝。但是,孤僻、安静、不爱说话的孩子,其实是会被排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