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会为孩子牺牲太多吗?要知道父母对孩子胜过一切,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为了孩子放弃一些东西,甚至牺牲很多。但是这些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事实上,今天,马宝想和你聊聊,看看用不同的方式和她的孩子相处。没必要做那么多不必要的牺牲。
我相信很多孩子和肖鑫的妈妈一样,都听到过父母的抱怨:吃不下穿不下,什么都给你。我一直为你工作,但你这么无知真的让我很受伤。
而这些抱怨大部分来自母亲。
这可能是社会观念主导的,母亲应该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自己;或许这也是身为人母的结果。母亲总会为孩子和爱家人付出,做出让步。简而言之,母亲的角色总是与奉献和牺牲联系在一起。但是,一个人牺牲自己,委屈自己很久,不但不会感到幸福,还会让周围的人感到压力。
伊能静曾对微博说“为什么要为孩子牺牲?他没有要求你牺牲任何东西。他希望你幸福。当你说你为他牺牲的时候,也许你没有想过,所以他承担了你的伟大。小时候我妈总说我为你牺牲了一些东西。我还是不舒服。我不想我妈为了我放弃生命,我成了被动的罪人。”
纪伯伦在《先知的光之子》中说得好:
“他们通过你而来,却不是从你而来。他们虽然和你在一起,但并不隶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给他们思念;你可以遮蔽他们的身体,但不能遮蔽他们的灵魂。”
一位母亲说:“我从来不会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
比如,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她不会把孩子送去昂贵的私立学校,让孩子出国留学,给孩子报补习班,为了孩子的中考,改变自己平时的生活方式。
她不牺牲是因为自私,更不是因为不爱孩子。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父母和子女作为平等的家庭成员,共享家庭资源,没有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剥夺对方的生命。
这是什么意思?也许看完下面的故事你会更明白。
一位老奶奶问孙女想吃什么,孙女什么都可以说。知道奶奶和孙女喜欢意大利面,但是附近没有卖,就坐车去很远的地方买了。但是,我孙女不太喜欢我奶奶做的意大利面。奶奶开始讲她跑了多远,有多努力。孙女跟妈妈抱怨说:“奶奶说我都快吃不下了,还不如不给我买。”
看到这里,我们能不能发现这种带有自我牺牲意味的牺牲在亲子关系中太普遍了?有时候,我妈会说得很明白:“都是为了你,我才没有和你爸离婚。”“我花了那么多钱给你上补习班,你考砸了!”“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却这样对待我!”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正常的父母都会付出很多,但是付出和付出的意义是很不一样的。
如果用公式表示,会是这样的:
实际努力-意愿=努力感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母亲能给家庭100分,实际付出是80分,而愿意付出的可能只有60分,那么她的付出感就是20分。
付出的分数越高,自我牺牲的感觉越强烈。当牺牲意识强烈到一定程度,愿意的部分就完全消失了,这就成了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我们爱孩子,我们愿意为他们做出牺牲。但是如果我们给孩子的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能力,那对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负担。
最好的状态就是给孩子当向导。
一位伟大的母亲,被韩国媒体誉为“第一母亲”,用自己的方式把6个孩子都送进了美国顶尖大学。她也说过同样的话——“永远不要为了孩子牺牲自己”。
在育儿过程中,她也遇到了很多质疑。但当她回忆起父母的教育过程时,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育儿问题,更是一个人生问题。
就像她说的,她的父母不是为了孩子无条件牺牲的人。他们总是在学习,在进步,在丰富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影响了很多人,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很多父母太爱孩子了,甚至认为要无条件的为孩子牺牲,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照顾。但作为家长,关键在于如何做孩子的引路人,帮助孩子看清未来,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就需要父母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断学习进步,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只养孩子却没有能力引导孩子的父母也是没有资格的。父母的人生应该是完整的,不能被子女割断。但做到这一点会比无条件牺牲更难,但这是父母真正爱孩子需要选择的方式。
我们要时刻思考和反思:我对孩子做的事是不是出于真爱?我是否被必须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价值观所包围,执着于孩子,而忽略了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孩子尊重和爱戴的父母?我是否将孩子视为实现我未完成梦想的代理人?
当我们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离被称为优秀的家长不远了。
我们更应该知道,父母生了孩子,却生不了。他们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要走。爱孩子就要摆脱“牺牲情结”,努力做好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