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注意把握奖励与惩罚的分寸

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注意把握奖励与惩罚的分寸,第1张

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注意把握奖励与惩罚的分寸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总是会犯错,需要奖励。父母如何奖励和惩罚孩子?奖励和惩罚孩子是有讲究的。先说奖励和惩罚孩子的方法。

“奖罚措施要明确,严格执行”。在实施奖惩时,家长要注意以下七点:

奖励的技巧

奖励有奖励技能。前面说过,笑脸、搂抱、亲吻都是奖励。

这里有两个常见的错误奖励做法,提出来供大家借鉴。

不要夸

孩子学了一个新单词,就夸他聪明;孩子学会系鞋带,就说有能力,好,乖,听话,孝顺...这些概括、总结、定义一定要慎重。

小小年纪,一个孩子真正好的行为没有得到积极的强化,他会认为自己一百个好;说白了,孩子的自我认知会极其混乱,善良、温顺、聪明的定义会脱节。

正确的赞美是对孩子特定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的赞美。比如,表扬一个孩子认识了一个新单词,系好了鞋带,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或者表扬他在没有大人帮助的情况下穿上了鞋子,独立了,这些都是可以的。

不要害怕物质奖励

人们常常担心孩子将来会成为唯物主义者或者只为“物”而学习或行为。

其实,当孩子对奖励的理解只有“糖豌豆”和“饼干”那么好的时候,那些大道理就没用了。

我们也要相信,孩子会长大,他总有一天会要求“精神”上的回报和“自我实现”。至于是否为了“东西”而学习,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

如果父母把“东西”作为引诱孩子学习和行为的唯一或终极法宝,就不要责怪孩子为达到这个目的所做的努力。

惩罚的技巧

对应奖励,惩罚也是有条不紊,有分寸,有技巧的。

不能“贴标签”指责

就像奖励一样,责备孩子也不能被“贴标签”。

指出孩子的具体行为有什么问题,而不是指责孩子不听话、笨、懒、坏等。

如果你能在批评错误行为的同时,加上对孩子动机、善意、愿望的肯定,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评。这样,孩子的“自我”就没有问题,是完整的,没有受到伤害的,是这个“自我”的一些不当或错误的行为。

这样的孩子将来自我接纳能力会很好,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会像老虎屁股摸不着一样对不同的意见和批评过分敏感,也不会充满自卑、自责和羞愧。

孩子可以有条件的处罚

经常有家长问我“有没有可能惩罚孩子?”我的回答是:“当然!”

只要提前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可能会得到体罚的后果(如果能得到他的同意或认可就更好了)。

惩罚的时候不能借题发挥,不能把对领导的仇恨和对孩子母亲(父亲)的仇恨一起发泄出来。

比起刻意的沉默和冷静,这种愤怒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苦心,父母的关心,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和参与,反而可能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同情。

你不能羞辱孩子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有一点是家长必须注意和避免的:你不能羞辱你的孩子!

羞辱性的话语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创伤,会造成孩子人格上的缺陷。

这些词包括羞辱人格,评价品行,判断孩子的人生和未来。

这种羞耻感会伴随孩子一生,会让他在与他人接触交往时产生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有时候,他会极度自卑,经常会恼羞成怒。

他会一辈子(除非以后有机会修复)活在自尊和自卑的摇摆中,时而乞求别人的欣赏和好感,时而攻击别人;他有时对自己充满同情,鼓励自己,支持自己,直面命运,有时又自暴自弃,承认父母的判断,萎靡不振,沉沦下去,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你不能威胁要抛弃你的孩子

你最不能做的惩罚孩子的事情就是威胁要抛弃他们。除了明确说“我不要你了”、“扔出去”、“送回医院”或者“送到孤儿院”之外,“你不像(或者不是我们家的人)”、“我以后不会管你了”、“你配得上我给你做的饭(或者其他东西)吗”这些暗示性的话,也是抛弃孩子的话。

孩子100%依赖,100%信任父母。他期待着他们无条件的接受和无条件的宽容和原谅,更重要的是,他期待着他们正确的指示和教导。

父母威胁要抛弃,孩子一开始会信以为真。即使后来很清楚父母只是说说而已,他所受到的伤害仍然是巨大的。

他会经历深深的恐惧和无边的孤独。他会无助或者发疯。他会放弃一切去认错,向父母乞求帮助。

所以,这样的孩子再也无法立足。他反而认为我的一切都是拜别人所赐!

当父母说要抛弃孩子的时候,就意味着父母放弃了责任。如果父母放弃了责任,孩子如何学会承担责任?而当孩子识破父母的威胁只是为了吓唬吓唬,而实际上不能也不可能抛弃他(她)的时候,父母如何让孩子“相信”和“服从”?

有效惩罚的要点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惩罚是否有用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从长远来看,惩罚弊大于利。有些人认为,在危险的情况下,如儿童玩火和电源插座,他们可以受到惩罚。

还有人认为孩子永远不应该被惩罚,因为那是负强化。即使孩子表面上压抑了自己的错误行为,但内心却有更强烈的记忆和反弹。

然而,90后的相关研究表明,惩罚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控制不当行为的有效方式。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信息处理理论的倡导者。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惩罚一定会引起孩子的焦虑、恐惧等行为,使孩子不快乐。如果是体罚,从心里到身体都会不舒服。

孩子是否会因为恐惧而真正改正或暂时压抑,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他对自己不舒服、不愉快的解释。

如果孩子被“外部归因”,即归类为对管教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发现,那么他以后改正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小,只会回避管教者或者掩盖自己的错误。

如果孩子被“内部归因”,即归类为内疚、羞耻和自责,那么他会主动避免将来犯错,以免再次经历内疚和羞耻。

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如果是过度的惩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具体的错误言行感到羞耻和内疚,那是完全有害的。

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小孩因为在超市偷东西被父母指责。孩子父亲命令孩子跪在超市门口“反省”。很多人在这个视频下留言,指责父亲太过分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小时候,有一次她考得不好,她妈妈就把她绑在家门口的一棵树上,在她胸前挂一张纸,上面写着“差生”给邻居看,以达到“示众”的效果。

跪在超市门前的孩子以后会有什么内外变化我不敢说,但是我的朋友,直到三十多岁了,性格还是不稳定,情绪波动,对人时冷时热。她一会儿信心满满,积极乐观,一会儿又抑郁烦躁。

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惩罚孩子,真的很少见。但是,很多父母的惩罚,在孩子心中造成的是同样的焦虑、恐惧和羞耻。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和心理伤害的惩罚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们这里所认同的惩罚,是指与错误行为相符合的,只针对那个错误的惩罚。

20世纪90年代初,心理学家杜恩詹提出了有效惩罚的几个要点:

及时。

不要“等你爸回来”或者某天突然想到惩罚。一定要把握好“当前”。

要坚决。

坚决不代表严格。严格会产生高度焦虑,引起孩子不必要的恐惧和退缩。坚决意味着毫无疑问孩子会少一些迷茫。

要始终如一,始终如一。

如果你不能快乐,就忽略它。不开心就会被劈头盖脸。

要温柔,要让孩子接受。

超出孩子理解和接受范围的方式不会有好的效果,反而会有副作用。

尽量不要使用体罚。

羞辱、遗弃等冷暴力是绝对不允许的。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向孩子解释惩罚他们的原因。

由于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孩子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学龄前儿童,我们应该少用惩罚,多采用正向强化的方法,教会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强调自己的错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24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9
下一篇2022-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