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一直打人有什么不好?你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打人吗?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打你的行为?我们来看看教他这个能力是关键。
前两天看到一个妈妈在群里吐槽:“你说孩子上幼儿园多难啊!就在前两天,我被送到园里的时候,天天哭着像考拉一样搂着我的脖子。这几天终于不哭了,还被老师投诉,说孩子在幼儿园老是打人,搞得我头都大了!”
有一段时间,团里的姐妹们给了她宽慰和建议:
“是不是老头太宠了!饭后,吃点血肉之躯的苦头再想起来!”
“现在的孩子太独立了。你得让他懂得分享!”
“男生可能更瘦,可能过了这个阶段会更好。”
甚至有人说:
“与其太胆小受气,不如做个孩子。我们,挨打了,不让他还手!”
大家的全方位讨论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包贝尔把女儿打成饺子。
在一次采访中,包贝尔回忆了自己唯一一次打女儿的经历:
“游乐园已经关门了,她还要继续玩。阿姨想抱她,她打了脸,我一秒钟之内就打了女儿一巴掌。”
包贝尔说,她想通过这一巴掌告诉女儿:“第一,打人是不对的;第二,人与人是平等的。”
视频底部的评论瞬间吵了起来。
支持者称赞包贝尔的教育方式和三观,认为娇子不尊重姑姑就该打她。
不支持的认为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我打你是因为打人不对”的逻辑说不通。
我其实比抢着排队更在意。除了“打孩子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之外,还能找到孩子打人的其他方式吗?
下面从“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
小孩子为什么要打人?
幼儿园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交场,孩子们会在这里收获友谊,也会遇到各种冲突。在这些冲突中,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抢东西。
在那些小小的“失望”中,孩子急于追求自己失去的“权利”,却不知道如何“巧妙”化解。他们只能用“打”和“推”这种最简单、最残酷的方式来“保卫”或“开拓”自己的领地。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让孩子知道如何解决冲突,也就是引导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包贝尔的女儿包娇子为例。才两岁半的娇子,打大妈真的能包含“贬低大妈”的意思吗?我想,也许不是。
只是娇子要去游乐园玩,想拒绝阿姨的拥抱,又想不出其他表达方式,就用了“打”。
当然,不管多大的孩子,打人都是不对的。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打女儿,包贝尔可能会让娇子意识到他的“错误”行为。但是关键的一点,包贝尔没有告诉娇子,那就是:
到底该怎么办。
所以,说到底,孩子打人,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解决问题”。
孩子打人了。应该怎么问
建立他们“我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亲眼目睹孩子被打。当我们被其他父母或老师抱怨时,羞愧、内疚和愤怒会立即攻击我们的理智。
当我们和孩子谈论这些的时候,我们忙着批评“打”的错误行为,急于把我们的建议传递给孩子,比如告诉他们要懂得分享,要谦虚,要等待,要告诉老师等等。,甚至想通过惩罚让孩子们受苦。
最后我们没有找出孩子打人的原因,也没有提供一个鼓励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其实,在孩子打人之后,一次有意义的谈话,应该帮助孩子思考打人是“好”还是“坏”,打人之前发生了什么,“你打了他之后他是什么反应”,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冲突。
1。和你的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对整个事情的看法
在打人之前问孩子发生了什么,比如“你为什么打他?”可以鼓励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
当他们回答“不知道”时,我们可以进一步问孩子的感受“你打他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生气,愤怒,委屈,难过?”“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帮他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只有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打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认为问题是他分享自己的玩具时间够长了,他只是想要回来,而你却误以为孩子在抢别人的玩具,那么整个事情解决的方向就错了。
2。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在了解孩子挨打的情况时,一定要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打(踢、推)他的时候,他是什么感觉或反应?”
当孩子用“生气、不开心、尖叫、愤怒”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被打孩子的情绪时,就是他们在努力理解他人感受的过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可以引导孩子学会预测他人的感受来做决定。
尤其是,如果他经历过类似的情绪,而你也曾试图帮他“命名”这种情绪,这样的描述会激发他们的共情,在他们“冲动”的时候按下隐形的暂停键。
也许当分析情绪的思维习惯建立后,他们会学会在打人之前停下来想一想,“如果我不把这个玩具拿回来,我会很生气;但是如果我打他,直接拿走他的玩具,他也会很生气。”
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帮助他们发展各种兼顾他人感受的公平解决问题的思路的第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