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第1张

培养孩子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说到专注,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不打扰的重要性了。孩子认真玩的时候,不会围着问问题,问题又来了。显然,大人和孩子的互动也很重要。那么什么时候该让孩子自己玩,什么时候该和孩子互动呢?

答案听起来很简单:

1。当孩子对自己的玩耍很满意,不寻求大人的参与或关注时,那我们就不会打扰,让TA自己玩;

2。当孩子玩到开始叫“妈妈看”,或者开始和大人说话邀请大人一起玩,那么大人的参与和对孩子游戏行为的有意识延伸,更有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但是如何掌握这个临界点呢?这时候就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叫做“投入”,这是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在心理活动层面上,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表现出好奇的兴趣和明显的愉悦,那么这个孩子就处于一种投入或被投入的状态。

在行为层面上,孩子在投入的时候,会很专注,很有活力,很热情,很努力。

儿童的投入状态在儿童心理学中分为五个等级。当我们掌握了不同介入水平的特点,就能更好地判断介入的临界点在何时何地。

状态1:无输入

状态二:观看

状态三:只关注物体,或者只关注人

状态4:受支持

状态5:积极协调

状态1:无输入

这是最低级的敬业状态。孩子既没有关注某件事,也没有与任何人互动。示例:

  • 把积木从箱子里倒出来扔了一地,眼睛却不看积木。很明显,他们不是被带出去玩的。

  • 成年人花太多时间吃饭聊天。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忽略了他们的孩子,他们敲盘子,碗,扔勺子,大喊大叫打断大人。

    什么都不做或者躺在地上吃手,不要回答大人的问题。

    建议:孩子之所以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很可能是周围的环境没有达到TA的游戏水平。

    切忌:将孩子在这种状态下的行为定义为“问题行为”。这样做会强化孩子的不感兴趣。

  • 批评威胁孩子,告诉他自己有问题的行为。“你又扔积木了!为什么总是扔积木?别扔!”

  • 惩罚,打骂孩子,收起积木不玩等。

    所有这些负强化行为都没有教育意义。它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给TA看或者和孩子一起做最有效。

    所以当孩子处于不投入的状态时,家长要介入。

    状态2。:观看

    孩子观察别人在做什么。示例:

  • 小区里一个孩子在玩平衡车,另一个孩子站在远处专注地看着。

  • 妈妈在晾衣服,孩子们在专注地看着。

    不要小看这种看的状态!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孩子会很专注地盯着一个东西看很久,尤其是在一个新的环境里。

    其实这是孩子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和好奇的一个重要信号。TA的大脑在处理眼睛看到的信息,却没有勇气加入到他的行动中。

    如果觉察到孩子在看,就要有意识地支持孩子的输入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尊重孩子专注观察状态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让孩子加入到语言和动作的互动中。

    比如,当妈妈在晾衣服,孩子在看的时候,不要说“我很忙,去玩吧”,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和孩子聊聊你在做什么:

    我在晾洗好的衣服,谁的衣服,什么颜色,质地,种类,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要晾衣服等等。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参与度会从看上升到被支持(状态4,下面会写),或者即使你不想说话,也可以递给孩子一些夹子,问TA要不要夹衣服。

    孩子在和你一起玩,一起分享。如果再回复TA,那将是一次非常优质的亲子互动。

    状态三:只关注物体,或者只关注人

    “只关注物体”是指孩子关注一个物体,比如玩拼图、火车,甚至是钥匙,没有其他人参与。

    “只关注人”是指孩子专注地与某个人互动,比如一起挠痒痒、聊天、唱歌,但手里什么都没有。

    这种状态其实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表现。然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这种活动通常持续时间较短。

    为了不让孩子很快进入“不介入”的状态,我们可以在状态结束前有意识地进行干预,尽量延长介入的时间。

    比如,当孩子要抛弃手里的钥匙时,他说:“你刚才拿着钥匙玩什么呢?给我看看,好吗?你认为钥匙能用来做什么?你试过把钥匙插进另一扇门,看能不能打开吗?”

    拓展同一个玩具的玩法。

    比如当孩子自己完成了一个拼图,不想再做的时候,不如介入和TA谈谈拼图上的图案,他最喜欢玩什么样的拼图,或者换一种玩拼图的方式。

    大人的及时干预把孩子的状态3提升到了状态4,防止了厌烦情绪的出现(状态1)。

    状态4:受支持

    儿童和成人一起玩玩具,或者探索一件物品。成年人需要发起对话,提示游戏方法。孩子愿意模仿大人的行为,跟随我们的思想和节奏。示例:

  • 我妈说:“我要建城堡!”母亲看了孩子的回答后,继续说:“你想和我一起骑吗?”

  • 或者,“我需要一个蓝色的积木。你能帮我找一个吗?”儿子,把蓝色的拿给我。

    妈妈说:“谢谢你!你这么快就找到了!接下来你会选什么颜色?”孩子回答:“黄色!”妈妈:“这里,这里有一个黄色的。你可以建,我们轮流来!”

    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这类游戏有手指歌谣(手拿道具),我唱你听,我也跟着大人做动作;打球,被大人推来推去。

    状态5:积极协调

    儿童和成人(或同龄人)一起玩玩具,或探索一件物品。孩子主动主导对话和游戏过程,大人跟着TA的思路和节奏走(或者根本不需要大人)。示例:

  • 孩子主动去小厨房做饭,锅里放了很多菜,用铲子炒。他还问:“妈妈,你想吃什么?西红柿还是黄瓜?”

  • 妈妈回答:“我想吃西红柿。”孩子:“给,妈妈,你的西红柿好了。小心,有点热。慢慢吃。妈妈,你还想吃什么?茄子?”

    孩子找了一遍后主动说:“我可以去超市买。”然后我假装去超市,生气地对空“我要买茄子。这是钱。谢谢你。拜拜。你妈的茄子做好了!”

    整个游戏由孩子自己主导,家长只需要配合孩子就可以了。

    更小的婴儿也能进入这种投入状态。比如,婴儿很乐意主动把盒子里的积木全部倒出来,再放进去。他们不时摇动盒子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对大人微笑。

    所以当我们看到宝宝有分享感受的欲望时,不妨跟随TA的脚步。当TA对我们微笑时,我们可以告诉他宝宝听到过的、正在感受的描述:“哇,你在放音乐。积木碰到箱子会发出响声!”

    这种投入状态的关键是父母不急着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比如“拿出积木搭个塔,别出声!”而是给孩子一个回应,等待孩子的反馈,看TA下一步怎么做。

    第四和第五种状态,我们在孩子身边的时候,是我们希望尽可能支持他们呈现的状态。大人有意识地加入进来,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可以增加孩子对同一个游戏或玩具的投入,延长投入时间。

    投入的程度和时间提高了,专注力也培养了!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不打扰很重要吗?很重要,但是要看情况。如果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只是这里那里玩,每个玩具停留的时间都很短。

    表面上看,孩子玩得很用心。其实这种安静的玩耍对专注力的培养是没有好处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介入,支持孩子在一个玩具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会更有利。

    是否“打扰”孩子,取决于TA的输入状态。帮助孩子从低投入状态进入高投入状态(从1到5)才是正确的“打扰”方式,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0~6岁儿童的投入状态与他们未来的问题行为和学习成绩有关。帮助孩子更加投入,形成良好的专注力,是我们孩子入学的坚实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80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8
    下一篇2022-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