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注定“学无所成”?这个心理研究让人揪心

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注定“学无所成”?这个心理研究让人揪心,第1张

为什么很多孩子总注定“学无所成”?这个心理研究让人揪心

有时候,父母对事物的看法会决定孩子成长的道路。有一天我在街上听到两个母亲的对话:

A妈:“孩子,还是要以玩为主。至于孩子怎么学钢琴,想弹就弹,不想弹就弹!孩子最重要!”

B妈妈:“不行,孩子要多练琴。如果他们想玩就玩,那么钢琴只能算作玩具。她永远也学不好钢琴。”

“边玩边学”靠谱吗?

说实话,我还没见过哪个名人是靠玩学获得终身成功的,也没见过什么关于“玩学”成功的心理学研究。而是在这些有着让人“亮瞎”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名人光环背后,汗水、努力、坚持和执着总是如影随形。

→莫扎特,一个被我们父母误解的天才

很多父母认为莫扎特是一个天生的天才,甚至莫扎特那个时代的父母也这么认为。这些误解其实来自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尔德寄给奥格斯堡一家报社的一封信。这封信是莫扎特的父亲为了宣传他的家人(父亲、姐姐和莫扎特)在欧洲各地的演出而写的,让人误以为莫扎特是天生的神童。其实莫扎特在2、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高强度的音乐训练。现代研究人员证实,莫扎特的童年训练是如此的激烈和漫长,以至于他在7岁的时候甚至可以分辨出打喷嚏的各种音调。同样,利奥·波尔德把莫扎特的妹妹安娜培养成了一名大键琴演奏家。11岁时,利奥·波尔德写了一本关于如何教孩子学习音乐的书。

→贝多芬经常在钢琴上睡着

贝多芬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和钢琴一起度过的,因为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房间里,房间里有一架钢琴。贝多芬每天练习钢琴好几个小时,邻居们经常听到可怜的小贝多芬因为疲劳和疼痛而啜泣着入睡。

→塞缪尔谢维扬,顶级大师背后的努力

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塞缪尔·谢维扬(SamuelXieWeiyang)5岁开始学习国际象棋,每天花6个小时练习国际象棋,13岁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菲尔普斯,“菲鱼”背后的艰辛[h/]

从11岁开始,我开始密集练习游泳,每天至少游5个小时,每周7天。14岁就打破了20岁蝶泳的记录,成为奥运历史上获得奖牌和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安娜·巴甫洛娃,练习9年的伟大芭蕾女王

因为家境贫寒,安娜·巴甫洛娃10岁开始跳舞。经过九年的艰苦训练,她成为了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后来,经过二十年的表演和创作,她为世界芭蕾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k·安德斯·埃里克森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包括杰出的医生、杰出的运动员、神秘的记忆大师、才华横溢的象棋大师、杰出的小提琴家、享誉世界的钢琴家...他发现,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和共同点是,他们都努力了十年。他把这个成功的规则命名为“刻意练习”。

“努力程度与未来挂钩”的小提琴实验[h/]

1993年,美国音乐学院有一项研究。实验者组织了一批孩子学习小提琴,并安排小提琴老师和实验者进行长时间的监督和跟踪。实验结束时,这些孩子已经长大了。实验者统计了这些孩子花在小提琴上的练习时间,并与他们的成绩相对应。实验者发现了惊人的结果:

第一组练了10000小时左右,大部分都成了优秀选手;

第二组,练了8000小时左右,成了好玩家;

第三组,练习4000小时左右,大多成为分布在学校或培训机构的音乐老师。

(以上数据不包括提醒、休息等时间。)

有没有培养技能的“黄金法则”?

但是,在这些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培养兴趣被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列为培养孩子杰出技能的第一点。

这个心理学家很有意思。这个怪人在结婚前就很成功,他通过研究得到了培养天才儿童的“黄金法则”。为了验证他的研究,他说他会在追求婚姻伴侣时在他们未来的孩子身上测试他的理论。结果一个叫卡拉拉的可爱女老师答应了。最终,他们的三个女儿苏珊·波尔加、索菲亚·波尔加和朱迪思·波尔加在将父亲的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每天训练5-6个小时,最后都成为了世界顶级的象棋大师。这些就是举世闻名的“波尔加姐妹”。可以说他们是有计划的天才。

心理怪人培养天才儿童的黄金法则是:培养兴趣→认真面对→全身心投入→鼓励创新。这么简单?简单,但做起来不简单!家长会把这个规律运用到孩子的学习技巧上,相信不会错!孩子说要专门写一篇关于这部法律的文章,告诉父母怎么做。家长不要错过。兴趣是所有孩子坚持并有所成就的最有效也是唯一的方法,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熏陶。

辛苦≠不开心

很多父母眼中的幸福都是表面的。仔细听的话,无非是孩子们在玩具和游戏中度过的日子是快乐的。但是,你眼中的孩子的幸福,他们真的幸福吗?我看未必。

孩子有多快乐,不会和努力的程度成反比。很多努力学习技能的孩子也很开心,因为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坚信成就感会给孩子带来快乐的父母,被认为是比较理性的。幼儿认为通过“放纵”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作为成年人,我们一定有过周末通宵看戏的经历。一开始,我们一定是兴致勃勃地欣赏,觉得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突然觉得好像没有那么幸福了。

另外,快乐不会像衣服一样永远粘在孩子身上。童年时,父母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才能玩得开心。随着他们的成长,当没有父母来保证他们的衣食住行时,那么他可能就没有小时候那么幸福了。反而各种挫折和坎坷让他们更加不开心。当然,有些人什么都会没关系,但只有少数孩子什么都会也没关系。总是以“幸福”为借口,过早地让孩子放弃努力的机会,放弃有能力努力的机会。这就是“鸵鸟思维”型的父母。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其实是把“玩”等同于“快乐”,把“努力”等同于“痛苦”。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可避免的伴随着挫折、坚持、艰辛、苦难、执着和坚持,对于有所追求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其实这和“蹂躏”一个孩子不一样,努力也不等于蹂躏生活。当你努力工作,努力付出,努力之后充分放松,尽情玩耍,这样的孩子不仅有追求,而且永远不会错过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成就感会让孩子更快乐,更投入。

所以,这碗“边玩边学”的鸡汤有毒。家长不要再喝了!但是,有的家长说“有的孩子努力了也没用”,但是不努力,连这个“可能有用”的机会都没有了,不是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4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4
下一篇2022-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