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动”别人的奶酪

孩子为什么要“动”别人的奶酪,第1张

孩子为什么要“动”别人的奶酪

我的孩子动了别人的“奶酪”!最近有很多家长问我这个问题:他们小学的孩子好像很喜欢偷别人的东西,这些家长反复强调:“我在物质上不缺他?你为什么要偷东西?”

其实我们对偷窃的恐惧很好理解:对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恐惧。大多数时候,我们试图通过严厉的威胁和斥责来影响孩子。我们无法想象这些方法有多没用。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加速孩子的堕落。

把孩子当成未来的罪犯来对待和描述,是把他们送上犯罪道路的最有效方式。如果我们想帮助一个孩子,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他是如何失去区分自己财产和他人财产的能力的。孩子上小学一般都是出于深层次的矛盾,但具体的导火索五花八门。
偷窃的动机可以千差万别,我们很少意识到真正的原因。其实孩子是不会知道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动机,只是抑郁等待惩罚。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偷东西的时候,孩子会用固执的沉默或者迷惑的“不知道”来回应。是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因为很多需求都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但是你要想帮助孩子,就要刨根问底。你必须弄清楚,一个孩子偷东西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还是为了报复,或者作为获得权力的手段,等等。

获得权利

“你偷了东西之后是什么感觉?”我问一个从学校实验室拿走设备的9岁小孩。

“朋友们钦佩地看着我;我身边的每个人;我觉得我被温暖包围了”。孩子满脸陶醉。

和我商量的父亲准备撸起袖子给他一个大嘴巴。我举手制止了他。

我问爸爸:“你平时在家打孩子干什么?”

“犯了错误就打电话。有时候心情不好就打电话。”父亲有点不好意思。

“那母亲呢?”

“别提了,比我脾气还暴躁。说我儿子在家很老实听话。为什么他在外面总是这样?”

在家里,孩子被压抑的权力欲在外面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虽然产生了一个坏习惯,但也平衡了他的心理,防止他患上精神分裂症。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这种行为也是他在拯救自己。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权利和关注,不要用辱骂或压迫的方式教育孩子。偶尔可以开个家庭会议,搞搞投票之类的活动,既能增进感情,培养自尊,也很有趣。

获得刺激

在很多犯罪行为的最深处,都有摸老虎屁股的倾向。

偷偷做事的时候,会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让我们兴奋。

这种兴奋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比正常完成这件事更多的快感。比如:占小便宜,用一些隐蔽的手段获取利益,出轨,或者一些不可描述的,花里胡哨的做爱方式。

相比之下,孩子拿东西会有一种兴奋感,甚至没有那么高。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满足孩子的“刺激”需求来解决偷窃问题。比如带孩子去冒险,去游乐园,看解密的书和游戏,都是很好的方式~

没有成长好的自我感

我的是什么?应该都是我的,整个宇宙都是我的,我喜欢的都是我的。是这种婴儿期的典型表现,也就是俗称的: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类型的孩子没有完全成型。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概念。

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她喜欢查孩子的日记,每天放学后,她都会随意翻翻孩子所有的东西.....要知道,这个孩子已经上初中了,母亲不断突破孩子自我边界的行为,从孩子小学就有了。这种习惯来自于母亲自身的“不安全感”。

孩子很惊讶:为什么妈妈可以随意动我的东西?是不是说我也可以搬别人的东西,于是孩子就学会了搬别人的东西。

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在碰他们的东西之前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妈妈可以看看你的笔记本”“爸爸可以看看你的书包”等等。

获得关注

其实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偷窃这一单一事件了。有些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或出差,很少有时间陪孩子。

而有些孩子会通过犯错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家长也会觉得奇怪,但其实这不是孩子设计的。是孩子下意识的行为,是一种被束缚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潜意识。

有一次我在给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做咨询,那天因为压力事件心情很不好。孩子接住后,采取了一些破坏性的动作,试图引起我的注意,比如向我泼水,破坏东西,砸一些玩具等等。但是他发现表现好似乎是对的,只有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这类孩子,建议家长采取积极的态度:关注孩子的各个部分,什么都不要做,表现好,把题做对(哪怕是很普通的一个),也就是要表扬和关注。如果孩子表现很好,你不去关注和鼓励他,他还能怎么办?我们必须冒险。

或许很多时候,孩子偷了东西家长并不知道,抑或孩子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已经知道我偷了东西。有的时候就算我们不采取行动纠正,这些孩子还是会慢慢成为令人尊敬的人。谁小时候没干过一些不当的事情呢?

最后父母会担心偷的太多,偷的太多。但是,如果我们激动了,生气了,就帮不了孩子了。因为我们不再是孩子的朋友,我们无法理解他们。让孩子自己承担所有不当行为的后果是不对的。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构成了孩子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尽力去发现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有一种需要。他虽然被批评,但还想得到什么,是关注还是权利?是激动人心还是乏善可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13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1
下一篇2022-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