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样一点点被养脆弱的?

孩子是怎样一点点被养脆弱的?,第1张

孩子是怎样一点点被养脆弱的?

过度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常看到幼儿的父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总是怕吃少穿少。等孩子大了,家长的焦虑、不信任、不愿意放松就表现在其他方面。这个题目好像可以写一长串了。这里有两种现象。

第一类

第一类可以概括为:别人有的,我的孩子也得有,不能为此焦虑。这不一定是购物的情况,还包括:其他孩子的娱乐、享受、华丽的大房间和高档的儿童家具、钢琴、旅行或海外体验等等。父母经常抱怨孩子总是和别人攀比。比如同学有兄弟姐妹就应该有。的确,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喜欢和同龄人比较。这是他们的正常表现,需要家长的引导。但是,我发现还是有很多时候,父母受不了孩子对别人的羡慕。当孩子因为别人有而提出要求时,有些家长会毫不犹豫地满足,因为实在接受不了让孩子担心。

父母在这样做的时候,总是把孩子的羡慕、渴望、焦虑等状态。作为一个负面的东西而觉得自己的孩子可怜。如果父母本身过去生活条件差,有强烈的匮乏感,或者现在有不安全感,那么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难以承受。大概,这个时候我们可怜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孩子,只是自怜。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优秀,对孩子要求很高。同时,他们自然觉得自己给他们的东西都比别人的好,比别人的好。他们心中的目标是培养“好人”。这样,没有一颗平常心和平等心,势必会为孩子付出更多,做更多。

所以,如果父母能理清自己的心,摆脱穷人的心态,调整自己的育儿目标,事情就好办多了。没有这些障碍,我们就能看到适度稀缺的积极意义。

别人都没有。也许可以让孩子急中生智,想出更多的办法。前几天,女儿和朋友在小区里骑车玩到天黑。其他孩子的自行车有灯,但她的没有。她跑向我要我的手机,打开手电筒放进篮子里(虽然有点吓人),然后一起快乐地骑行。临别前,她问好朋友妈妈,大灯是在哪里买的,让她把购买地址发给我。但是最近很忙,都没想过要买。

或者,有时候别人有,对自己不一定更好。以前提到过“简单育儿”,最近经常感慨:我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即使本身是好的,多得多,对孩子来说也可能是干扰。被太多的事物、活动、机会、资源包围,孩子很容易失去专注、坚持、深入的能力。现在太多的孩子,长大后只满足于世界的物质层面,满足于做事的表面状态,缺乏深刻感受生活的体验。我们成年人在努力放弃,孩子在成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所以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让太多的物质和信息给孩子带来焦虑,让她浮躁。

总之,东西和资源越多越好。大家不追的,一定是对自己有利的。

怎么开机?

那么,当孩子和同学比较,因为别人有而焦虑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引导呢?对于幼儿来说,思维水平有限,很难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所以特别爱比较。这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发展思维能力,让孩子看到事物的多样性,明白人都有自己独特而不同的人生。

无论是孩子还是小学生,攀比的更深层次的方式是:平时多给孩子的精神油箱加油,补充他的精神能量,让他内心感到满足。怎么做——无条件的爱、欣赏的肯定、积极的沟通、鼓励主动做事、品味和分享美好的感觉、更多积极的情绪和玩耍的影响、乐观的思维模式、建立大本营...就是我平时说的那些肯定句。一个知足的孩子,真的不会在意别人比他多的那些东西。

女儿现在小学二年级,我对她很有信心。前阵子老师说家长自愿参加校运动会。我真的抽不出时间。班上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去参加了。孩子想尽办法说服我,但是我真的不空信任她,就没去。后来其他家长跟我说,你女儿真好,没有你也过得很好。我相信,当时的她并没有觉得对不起自己,而是觉得自己很独立。一切都是中性的,就看我们怎么看了。

当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当时的状态和感受来做具体的决定。

第二类

第二种情况,当孩子在群体中竞争受挫时,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过于夸张,正面引导不够。我在附近听过一个例子。两个女生都很优秀,在学校都是好朋友。两人都参加市里组织的合唱培训。后来,有一次在俄罗斯参加比赛的机会。一个孩子被选中,另一个没有。据说没被选上的女生和对方反目成仇(可能是因为父母一直把对方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她)。父母马上请假带孩子去澳洲玩几天,好像她受到了创伤。

这个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但也可能反映了一些家长内心的真实状态。

我收到的很多家长的问题都和这种情况有关。比如幼儿园大班故事大赛没入选,有家长问怎么开导孩子。他们特别生气,说了很多狠话。或者说,孩子体育成绩在班里明显优秀,足球踢得也不错,但是有一些因素(其他家长有关系?老师偏见?)没被选上,孩子和家人都觉得不公平。如何向孩子解释…

怎么开机?

我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绪,并如实解释。比如故事大赛没选上,可以问孩子具体的问题:你觉得你的故事怎么样?它在哪里?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其他孩子中谁说话好听?有什么好的?这种具体分析可以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讲故事的能力上,而不是结果上。每项活动的结果都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包括外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我们的目标是:以后可以讲得更精彩。同时,这样的具体分析也可以帮助孩子跳出情绪,恢复理性思维。

同样,我们也不会因为能成为体育委员就改变对体育和足球的热爱。孩子们还可以踢足球,组织足球队,推广大家的运动。当班干部意味着不是有更多的特权,而是有更多的机会为大家服务。如果我们找不到工作,我们也可以找机会为你服务。

如实说明老师的不公正就行了。这也是帮助学龄儿童了解社会的一个过程。在现实世界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和做法,还有大量的其他随机因素,所以一切都是复杂混乱的,不是非黑即白的。

表面上看,短期内,世界上可能会有很多不公平不平等,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做正确的事情。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努力工作,这样我们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公平和平等。

其实孩子在群体中成长,会逐渐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他们自然会努力争取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也能很好地接受自己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总是被老师偏爱的学生到了小学三四年级,也许老师的照顾会降低他在群体中的地位,成为他交往中的不利因素。另外,在群体竞争中,孩子偶尔受挫,并没有父母想的那么脆弱。他们有点情绪化,我们可以正面引导。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父母态度的另一个极端——怕孩子受到挫折和打击,采取冷漠的、刻意淡化的回避态度,不鼓励孩子参与或积极争取。用于各种比赛、评比、演出等。,我们应该支持孩子积极争取。我们参加,主要是为了获得历练、锻炼、晋升的机会,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当父母带着这样的顾虑向孩子解释时,孩子会减少压力,更愿意去争取。如果孩子天生不喜欢表演,也不必强求。他们可以创造更多不那么困难的机会,一点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当然,退一步说,就算不参与,也没什么反对的。

在团体比赛这方面,我觉得孩子参加团体体育活动是一件好事。这是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学会如何接受失败并从中受益;学习体育精神,健康竞争——努力战胜对手,为对手的胜利和精彩表现喝彩;学会团队合作。这些健康态度的培养,对于孩子以后处理职场、商业中的关系和竞争,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觉得学校和家长应该更全面的考虑各种活动的安排。我感觉现在的很多活动有点像美国过去“自尊运动”中的做法——为了提高孩子的自尊,给孩子太多虚假的表扬。各种比赛,演出等。,确实有很多积极的意义,比如激发孩子的兴趣,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等。但是,有时候,我们具体做的时候,成年人似乎在不经意间营造了一种欢欣鼓舞、面子工程的氛围。我们是不是只是为了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给孩子创造很多上台领奖的机会?他们真的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吗?这些荣誉是真的促进了他们的提升,还是只是在廉价的光环下一步步培养了虚荣、自负、自恋,甚至脆弱?

记得有一次,女儿在校外上绘画课的老师说有一个展览的机会,可以把孩子的画送到日本去参加一个中日韩画展,甚至可以给一个证书。我问孩子,她居然拒绝了,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觉得自己画的不够好,不是特别满意,所以不想送去展览,以后会画更好的。我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因为我就是这么想的。她才画了几天,水平真的一般。她为什么不参加展览?所以,大概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比较靠谱,大人往往只是闹着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70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1
下一篇2022-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