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附件?对孩子的依恋有多重要?我们对孩子的依恋做错了多少?父母需要对孩子的依恋做些什么?
上周末,小区业主中,一位母亲焦急地贴出了一张寻物启事——女儿的布袋熊丢了!
“这个小熊娃娃是她出生时的礼物。它陪了她两三年了,每天都要抱着它睡觉。此刻,她正在痛哭流涕。邻居,如果有人发现,请务必联系我悬赏!”
此言一出,群里热心邻居纷纷建言:
“快哄她!”
“这个小熊我见过,xx商城有卖。找不到就再买一个类似的!”
“找不到就算了。不拿旧的,就拿不到新的。”
当群里发言的人多了,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都利用机会说话。
“这孩子一看就是个长大了会活的孩子。他知道自己丢了东西就心疼。”
“不能太宠孩子。你应该保留你自己的东西。别再找他们了。给她一个教训。下次,她不会乱扔东西了。”
“总有失去的时候,不如抓住机会培养自己的挫折能力。”
大家都不停地和我说话,对话进行得如火如荼。
作为话题的发起者,正在找玩具的妈妈没有回复。过了好几个小时,她才说:“熊找到了。谢谢大家。请问!”
过了一会儿,她补充道:“其实这只小熊可不是一般的玩具。是孩子的依恋,不能掉以轻心。”
什么是附件?
是众多玩具中孩子独独喜欢的那一款。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旅游,他们都必须随身携带。就算又脏又破,他们也不会舍得扔。
有的孩子有这种依恋,有的可能没有。
有各种附件。
大多数孩子的附件可能是一个毛绒玩具,一条小毛巾,但也有一些孩子的附件可能是枕巾、浴巾、小书包、妈妈的衣服、自己的大拇指、被子的边角、袖口等。有些附件甚至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毛毛、触摸、角落被子……
依恋对孩子有多重要?
胡平在《理解童贞》中说:
“依恋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玩具或毛巾,更是他们适应这个新世界、新环境的情感拐杖。
当孩子在适应环境中感到疲惫时,他们会依靠依恋来帮助自己适应新环境,调整情绪,稳定情绪。"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依恋其实是母亲的替代品,孩子可以从中找到安全感。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与父母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辛苦。依恋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有些人对依恋有误解。
有些成年人认为孩子总是需要依恋来陪伴,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其实正好相反。孩子的依恋,意味着他在建立安全感。
在断奶、离床、进幼儿园等“重要时刻”,依恋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走向独立。
有些成年人认为孩子对依恋的依赖会在未来发展成心理问题。有些人甚至把幼儿的依恋和青少年的恋物癖混为一谈。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孩子依赖依恋是完全正常健康的行为。
幼儿的依恋与恋物癖毫无共同之处。
恋物癖是指在强烈的性欲和性兴奋的驱使下,对异性使用过的物品的反复收集。
恋物癖是为了性的满足,依恋是情感的替代品。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不应混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青少年恋物癖大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性教育不到位,心理发展受挫造成的,过错不在孩子本身。家长应尽早发现并介入心理治疗。)
强行戒除依恋会造成其他“问题”。
由于一些成年人对依恋存在误解,有时会发生依恋被强行与孩子分离的情况。孩子的“情感寄托”不会因为一种依恋消失而消失。
当孩子的依恋被丢弃时,他可能会发展出另一种依恋,或者另一种行为来替代它。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就特别喜欢吸一块破毛布裹在大拇指上。小女孩3岁的时候,妈妈强行拿走了这块布,导致小女孩睡觉前咬指甲,虽然停止了吮吸大拇指,手指上的血还经常滴下来。
孩子正常的依恋行为不会影响心理发展。反而会强行放弃执着。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反而会加重他们的焦虑,给他们的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孩子准备好了,就会放弃依恋。
当孩子准备好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他就会主动放弃依恋。
漫画《小海龟富兰克林》中的小海龟富兰克林也有一个附件,是一条又旧又破的毯子。但是我妹妹也喜欢这条毯子。富兰克林想了一会儿说:“我不再需要它了,所以我可以把它给我妹妹。”所以我主动放弃了毯子。
对富兰克林来说,他在成长中迈出了非常有意义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直到成年还需要依恋的陪伴。
野姑娘傅就是一个例子。傅的“抚摸”直到现在还伴随着她,挂在她的身上,几乎没有离开她的身体。
有人这样质疑,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太幼稚了?这能证明傅是被淹死的吗?
傅在游泳方面取得了无数令人骄傲的成绩,她的性格非常开朗乐观。没有地方证明“感动”让她幼稚。只要依恋不影响别人或自己的生活,都需要善待。
帮助孩子放弃依恋。爱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孩子对依恋的过度依赖已经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减少对依恋的依恋。
依恋是父母爱的替代品。想让孩子戒,不如用爱来代替。
多抱抱,多亲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是最好的方法。没有什么比丰富的爱更能治愈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