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如何把握孩子的敏感期,第1张

孩子“敏感期”应对方法

什么是孩子的“敏感期”?在各种新奇的育儿术语中,有一个词越来越被家长接受,那就是“敏感期”。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或在某一发展阶段能发展到最高水平,称为敏感期。

什么意思?打个通俗的比方吧:

举个例子,如果0~1.5岁的孩子爱吃手,爱咬人,爱用嘴和手探索世界,那么他就该“对嘴和手敏感”了;

1-2.5岁的孩子开始牙牙学语,喜欢表达,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与人交流,也就是“语言敏感期”来临;

当然,类似的敏感期还有很多。简而言之,孩子行为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伴随着各种“敏感期”。

只是我对以上敏感时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孩子不爱吃的时候,身边就有妈妈问:我是不是错过了孩子最好的“吃饭敏感期”,所以孩子不爱吃?家长也会问:我的孩子现在就是不喜欢画画。他们是否错过了自己的“绘画敏感期”?

听了这些话,我觉得有点讽刺。把“敏感期”这个词用得太宽泛,似乎让很多家长紧张了,害怕错过孩子婴儿期的敏感期,变得谨小慎微,给很多人造成了不必要的焦虑。

养孩子不是非黑即白的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养孩子不是非黑即白的。虽然有“敏感期”,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心和引导,也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比如你看到孩子不爱吃饭,就不要管他。那个孩子可能还没到敏感期,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脾胃有问题,或者平时零食吃多了,或者身体出了问题。这时候家长要及时查找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孩子的问题。

小孩打人骂人。如果家长不及时制止和引导,孩子可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长此以往,他们养成了打人骂人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不易改正。

其实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定义。敏感期父母或环境没有给孩子适当的影响也没关系。发展和发展可能还是会发生,只是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孩子的一生中,敏感期并不是转瞬即逝的。

以儿童言语为例。1~2.5岁是儿童语言的敏感期,但不代表错过这个年龄孩子就学不会说话。正常的婴儿从出生就具备学习语言的生理条件,但仅仅有条件是不够的,还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语言。

然而,如果一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没有丰富的语言环境,他或她说话就会很慢。只要不是生理问题,等他(她)长大了,六七岁的时候就会接触到丰富的语言环境,这个时候孩子学习母语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夸大敏感期的概念,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认识到“敏感期”的来源是“关键期”[h/]

要认清孩子“敏感期”这个概念,其实要从源头说起,其实就是“关键期”。什么是“关键期”?

1935年,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刚出生的小鹅,如果第一次看到母鹅,就会跟着母鹅走;如果看到洛伦茨,高斯林会和洛伦茨一起走。如果不让小鹅看移动的物体,两周后,它就会失去“认母”的能力,这种行为也不会发生。

Lorenz说孵化后13~16小时是这些小鹅形成这种附着的关键时间。他把小鹅认妈妈的这种行为称为“印迹”现象,人类也不例外。科学家称人类的这种现象为“关键期”。

根据以上,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在关键期有两种极端情况:要么发展,要么不发展。关键期作为儿童敏感期的源头,如果应用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显然是不符合的。

那么敏感期和关键期的区别就在于,敏感期不像关键期那样不可逆,错过了也不是不可逆。而且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并不是每个阶段都可以笼统地称为“XX敏感期”。

当然,如果家长能在一定时期内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并加以培养,是有可能真正发现孩子潜在的长处的。对孩子来说肯定是好事,但不要拘泥于“敏感期”这个概念来讨论这个问题,以免影响自己的判断和方向。

重要的是我们能找出孩子背后的发展规律,不要制造不必要的焦虑。

如何打破敏感期的枷锁

当我们理解了敏感期的概念,就会知道,敏感期其实有一个很宽的时间窗口,我们不必太在意,但也不能让孩子不管。那么不被敏感期这个概念控制,被动等待,我们能做什么呢?

了解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才是孩子发展的正道

很多妈妈只关注表面现象,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比如,理论上,2-4岁是宝宝秩序和固执的敏感期。这时候的婴儿有着超乎寻常的执拗,什么事情都要凭自己的脾气,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

有些家长觉得不能一味纵容孩子的“固执”,想方设法纠正孩子的各种行为。但是,明智的父母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时期的特点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2岁的琳琳吃饭的时候总是把碗排成一排,不允许别人动。妈妈看到他的行为,就有意识地训练琳琳的秩序感。吃饭前,她让琳琳洗手,然后用毛巾擦手,再拿自己的小碗和勺子,最后坐在餐桌前吃饭。饭后把碗洗干净,让琳琳把洗好的碗一个个放回柜子里,按顺序摆放。这一系列活动坚持了很久,实际上培养了林林做事的良好秩序感。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不应该盲目制止。而是要想办法改善情况,顺应孩子性格的发展,把一些“问题”聪明地转化为另一种能量,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从观察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给宝宝更多良性的刺激

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但家长也要在孩子身边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为孩子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的时候,会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那么这个时候的父母就要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探索,也要懂得帮助孩子发展自主选择的机会。

比如这个时候,家长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可以拿出两件颜色不同的衣服给孩子选择,也就是可以有机会自己选择,同时也可以了解颜色之间的差异。

当你想让孩子喝水时,也可以用两个不同高度的杯子,让孩子选择用哪一个喝水。同时,孩子有了自己的选择,也认识到了物体之间的高度差距。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即使孩子对当前的事物不感兴趣,也总能在其他方面找到孩子的兴趣,不是吗?

用优质互动弥补错过的敏感期

目前,在所有的科学实验中,都没有证据表明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里有一个技能敏感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报名参加兴趣班学习各种技能也没关系。

这样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这些技能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训练。如果过早对孩子进行相关训练,会降低孩子大脑对日常生活的体验。

虽然孩子前期不需要报什么特长班,但不代表不重视大脑早期发育。科学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即使不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每天陪伴孩子、拥抱孩子、与孩子良好互动、关心孩子、陪孩子玩游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的大脑发育。

家长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趋势,让孩子自然发展。同时,他们应该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他们不应该割裂发展,盲目相信一个又一个所谓的“敏感期”。相信只要家长细心观察,用心陪伴,一定能帮助孩子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95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