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打开!”萧也递给我那个紫色的盒子。
“好的。”我打开它,递给她。
过了一会儿,萧也又来了。“妈,这个,打开!”她又把那个绿色的小盒子递了过去。
“好的。给你。”
第三次,她又来了,拿了一个新盒子。这一次,我犹豫了:
盒子有点紧,2岁半的孩子。开起来有难度,帮忙是对的。但令我震惊的是,萧也似乎违约了。这是我妈妈应该做的。给我打开让我玩。她甚至说不试就打不开。
这一次,我没有回答,我决定换一种说法:“叶,你要不要自己打开试试?”
“不要!”她摇摇头,伸出手。
“你看,像妈妈一样,用手轻轻撬开这里。你为什么不试试?”我边说边慢慢示范。
叶还是一脸犹豫的看着我。
我继续微笑着,轻轻地把小盒子还到了她手里。“宝贝,试试看。你能做到的。打不开,妈妈帮你。”
这一次,萧也终于拿起了它。一开始没用,后来就有点打退堂鼓了。
“没问题,看,拿着这里。”我继续鼓励。
终于,终于,她自己打开了!那一刻,我看到她脸上有一丝骄傲,我看着她的时候,我的小表情更加骄傲。
“哇,宝贝,你做到了。你可以自己打开橡皮泥盒!太好了!”
成为母亲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有保护欲。我们多么想回应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让他的世界充满安全感!然而,有时我们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他们没有机会。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就来找你,很容易被困难打败,每次你伸手去帮他们,你都筋疲力尽。那么,就要警惕这种“过度养育”了!“直升机父母”的缺点是,孩子一旦离开了大人的祝福和帮助,可能会变得异常脆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说过,“永远不要代替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
不管孩子多小,都不要剥夺他们尝试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不需要特殊训练。其实让孩子做家务是最简单的锻炼机会,比如:
如果有些任务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而他们确实做不到,我们是否应该鼓励他们不断尝试?
我的应对经验是:
1)降低难度:不要一口吃个胖子,只给比孩子实际能力高一点的挑战性任务,一次一小步。
2)做到了,及时鼓励:表扬孩子具体做了什么,勇于尝试;做不到,感同身受,无力,“妈妈也觉得好辛苦,但我会努力的。你会为妈妈加油吗?”
3)让孩子有尝试的勇气,他们可以“聪明地”帮忙——做一半,留一半。
这一招在我家太巧了。当女儿打不开彩泥,不得不放弃的时候,我会做一个小裂缝降低难度,让她完成;当我想让孩子把看过的绘本放回书架上,而书放得太近放不进去,或者孩子根本想不起来放在哪里的时候,我会把三分之一的书插入,剩下的让孩子帮忙推……
4)反正孩子不会做的时候……
适当的挫折和不舒服的感觉不会毁掉一个孩子。相反,正是面对困难的经历和态度,才会慢慢培养一个孩子的韧性和应变能力。知道生活中有不如意很正常,面对就好;我更想告诉孩子的是,努力后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但努力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养孩子就是分离。
当我们怀里软软的孩子长大了,希望Ta的人生一帆风顺;而如果那是不可能的,当Ta遇到一个解决不了的数学题,一个不靠谱的一半,或者一个在死胡同里无法推进的项目...希望Ta有勇气去面对,就像当年那个打不开彩泥盒子还愿意尝试的小女孩;和当年一样,那个穿着套头衫的小男孩还在挣扎着露出脑袋...
曾经被一个故事深深打动:一个小男孩看到一只蚕蛹在茧里挣扎,特别想帮助它,于是打开了紧闭的外壳...蚕蛹变成了蝴蝶,飞了出去,但只在空里盘旋了几秒,就掉在地上死了。原来是破茧的痛苦让蝴蝶成长,蜕变,有足够的力量扇动翅膀。
你的孩子,会是一只美丽高飞的蝴蝶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