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负责的戒吼活动学习小组里有一个家长问:“昨天我女儿问我期中考试考得好可以奖励她。我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所以如果你考得好,你会开心的,对吗?然后她没有回答我。不知道能不能这样回应?”
我说:“你觉得自己怎么样?”
她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样说能不能让她保持学习的动力。我自己心里还是不放心孩子。”
我说:“语言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所说的话会不自觉地暴露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孩子一般都泡在这种环境里,不受影响。”
她说:“我话太多了。要不下次我问她问题吧?”
这个时候,母亲关心的是如何说服孩子不要把学习和物质联系起来,而不是如何让孩子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说,这其实是与孩子的真实需求相悖的。
我说:“你怎么不问,宝贝,你想要什么?她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你欣然同意,并向孩子道歉:对不起,一定是妈妈平时没注意到你喜欢这个,所以我们现在才买的。”
她说:“一言惊醒梦中人!你能看透我,这就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这位家长应该学到了一些教育理念,知道成绩不能和物质奖励挂钩。所以,当孩子提出“勾搭”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上课”。
唉!这是另一个很多家长都知道的给孩子自由,不太在意成绩,却没有正确理解,容易掉进去的道理“大坑”。
通常情况下,父母是想通过这些话来“表明”他们并没有强迫孩子有好的成绩,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然后,等待孩子有学习动力的好结果。说到底,这种说教的目的是期望孩子更在乎成绩,只是隐藏得更深。
这种正确的废话,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内在动力,还会给孩子增加更多的障碍,让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孩子提出考得好就要奖励。除了家长平时关心成绩,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有需求。但她知道直接提出他们会遭到拒绝或批评,于是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小心翼翼地向父母提出,以“交换”他们的好成绩。
其实这个“交易”反映了两个隐藏的问题。第一,普通孩子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或者孩子知道父母不会快乐地满足自己,所以要退一步,交换结果;第二,无论父母如何宣称自己的成绩不重要,孩子都敏感地捕捉到父母非常在乎自己的成绩,所以认为可以用这个砝码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孩子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斗争,最终需要和欲望稍微占了上风,才提出了这个交换的想法。
其实孩子也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考好。最坏的情况是,如果你考不好,以后的任何需求都会通过其他不合适的方式来满足。同时,孩子不被爱和理解的感觉进一步加强,与父母的隔阂也加深。
父母说“逻辑上”,自我感觉良好,孩子却充满忧郁和失望。双方的沟通完全不在一个渠道。这么正确的道理,孩子是无法反驳的,只能默默忍受。
这种事实与说法背道而驰的现象在教育中非常普遍。
就这个案例来说,父母简单直接的问孩子到底需要什么。问完之后,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都会主动去满足孩子,用行动让孩子知道。我看到了你的需求,但是我妈以前忽略了你的需求,我妈愿意满足你。这比给孩子讲一卡车的道理更直观有效。既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需求不用交换成绩就能得到满足,又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有基础。
而且,当孩子明白自己的需求被提出来的时候,也能被父母看到。以后他们不需要钻法律的空子去问父母,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消耗。
一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是在恐惧、害怕、与本能的抗争中消耗,孩子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无形中消除。当你需要用更多的毅力和耐心去面对学习的时候,你就会处于一种无力和透支的状态。
教育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每一个冲突,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告诉孩子的“真相”,都可能隐藏着我们自己尚未意识到的真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无疑是更新教育观念,打开亲子沟通僵局的好机会。让我们一起学习吧!不给孩子的人生设置更多的障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