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女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她儿子平时和别人睡得很好,但是一睡觉就各种飞蛾扑火。一开始很甜蜜。儿子抱着我说,妈妈,我爱你,我担心你去上班。你我之后,你还是不肯睡一个多小时,喝水,出去拉屎,踢腿,数数。就在她以为儿子要睡着的时候,她突然说床太大了,他害怕。最后,我最好的朋友的耐心耗尽了,爆发了...
有个妈妈曾经给我留言,说孩子平时跟奶奶带,上厕所的时候跟她说一声就自己玩。她一回家上厕所,就必须跟着进去,有时还坐在腿上,一刻也不能离开。
为什么别人都拿了就好?上幼儿园也是好的,但是回家让我妈带就不好了?
因为孩子在“惩罚”我们离开。就像妈妈休完产假回去上班,或者孩子刚开始住公园,很多孩子一开始都会觉得不舒服,哭着不愿意妈妈离开。慢慢的,孩子们开始适应,不哭了,但这不代表他们不再想我们了。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非常想念我们。
但是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他们就会用这些“调皮”的动作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很长时间不需要夜奶,又有夜奶需求;放学接幼儿园的路上,总会有孩子不讲理,坚持这样那样,不满意就哭;或者就像这两个例子中的孩子一样,变得极其粘人,无理缠人。
真的不是他们调皮,而是他们很想我们。他们也想知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想念他们。但是很多时候他们感觉不到,所以只能用这些行为来检验。
当孩子极度“妨碍”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希望他早点睡觉”。
所以,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看到。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却没有得到父母的反馈。看不到的孩子,只能用各种“作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来试探父母有多爱他,有多想念他。其实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或者队友恋爱时的情况,很多人小脾气的时候都和这个有共同点。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反应。“好吧,你不想睡觉是因为你不忍心看着你妈妈去上班,是吗?妈妈舍不得,但是妈妈要上班,宝宝要上学,因为我们都长大了。长大意味着不能一直在一起,但心里会一直想念对方”。
小D特别喜欢各种小动物。我买的很多睡衣上面都会有动物图案。有一段时间,她做了同样的事情。当时我说完上面的话,会额外说一段话,“你看,你衣服上那是只小兔子。小兔子今晚陪你睡觉。”然后,我会吻我的手,给兔子一个吻,告诉她:“如果小D半夜醒来想妈妈了,可以从兔子身上拿出妈妈的吻,第二天兔子会告诉妈妈小D有多想妈妈。那时候妈妈也会告诉小D,妈妈好想你。”。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不必照搬,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路。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缺少情感教育。就算再多的育儿知识,也会有我们都知道真相却当场忘记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不要马上跳入“我要纠正他的行为”的思维惯性中。先解决情绪,情绪解决了,那些所谓的“不良行为”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巧合的是,之前我也收到了我妈的一条信息,说我一直坚持“规则与爱如影随形”的教育理念。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个情况,让她很郁闷。平时老公带娃不多,但只要是老公带娃,孩子都出奇的可爱,完全没有调皮的情况。为此她老公质疑她的教育理念,觉得她太溺爱孩子了。没必要编这么多谎言。表现不好就要骂他们。这让她很困惑。
为什么教育一方的时间越长,孩子越容易发脾气?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明确一下定义。这里说的是真正用科学照顾育儿的父母,而不是溺爱。
首先要对孩子的“调皮不听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调皮”,其实就是孩子走向独立之前的过程。通过挑战权威,他们知道底线在哪里,通过摧毁它,他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挑战和破坏需要很大的勇气。正因为如此,他们选择在一个感觉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进行,而这往往是那个更无条件接受他,更宽容,和他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不喜欢你,或者开始怀疑孩子的教养方式。这只能说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更有安全感。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被接受,被信任,才会愿意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现在大环境下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孩子听不听,总是被视为照顾宝宝的成功。所谓“听话”,父母说不行,孩子就不行;自发地知道什么是对的和选择不去做的孩子之间有成千上万的差异。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唤醒孩子内心的求变动力,不是“顺从”可以概括的。
我们在抚养孩子,其实孩子更多的是在帮助我们。让我们从心理上学会断奶。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开始有内省,不那么容易被激怒;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理解的位置上。
为人父母是一种修行。真的不容易,但也正因为不容易才有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