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天性 vs 立好规矩,究竟如何平衡?

解放天性 vs 立好规矩,究竟如何平衡?,第1张

解放天性vs立好规矩,究竟如何平衡? 我们这一代父母,开始强调“自我”,宣扬的是“为自己而活”和“做最好的自己”,有了孩子以后,自然就更重视孩子天性的发展,不想他的童年过得和我们一样压抑,希望他能不受束缚地、充分释放出自己的潜能,活得洒脱而精彩。

于是我们给孩子买了最安全舒适的地垫,鼓励他们自由爬行;

买了一个开放式书架,把家打造成了孩子的天堂。宝宝到处有书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幼儿园的选择比原配老公更严格,要求整齐划一,不鼓励个性发展。

于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幸福的笑脸,我们的心情也溢了出来。养宝宝就应该这样!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宝宝的长大,之前父母信奉的“免费育儿论”和“自然放生模式”似乎开始遇到一些阻碍。先是机构的老师轻轻推了她一下,“宝宝好像有点太活泼了。别的孩子都在认真听讲,我们家宝宝却总是在教室里转圈跑,根本静不下来。”然后他被幼儿园老师投诉:“鲍晓最近和人发生了很多矛盾,主要是因为鲍晓。比如Guess在剪纸的时候,他上来就把刚剪好的作品扔在地上。”

这真的是因为孩子太活泼了吗?真的是简单的“冲突”就可以解释的吗?

以前大自然释放的那么充分,但是一旦融入集体环境,好像就开始水土不服了!

而且重点是两个问题:

1。难道真的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大自然释放并保持着良好的规则?

2。我也知道没有规则就无法实现方圆,但每个人都讨厌被束缚。如果孩子因为提出要求和规则而受到压抑和叛逆怎么办?

我的观点很明确:给孩子定规矩是父母的责任,这和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不矛盾。善于制定规则的父母,绝不会让孩子反感或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而是会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同规则。这不是我胡说。美国非常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也认为,善于给孩子总结成为一个好父母需要什么。

戴安娜·鲍姆林德,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人类发展学院博士,在此任教。她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和对心理学研究中欺骗的批评而闻名

她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研究父母不同的育儿方式,提出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分类方法。

她认为一个家长需要从两个维度来判断孩子的教养方式。首先是反应性,是指你是否能有意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宝宝一哭,你能不能马上反馈,看他是湿了还是没吃饱?或者面对孩子的情绪表达时能不能及时反馈。好的育儿方式必须对孩子的需求给予高度反馈。

但是反馈就够了吗?

戴安娜提出的二次元要求很高。经过30多年的研究,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最好的养育方式是“权威型”父母:他们不仅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还能对孩子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等一下!

说起“制定规则”,真的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痛苦回忆。从小到大,我经历的“制定规则”总是以一种悲壮而相似的方式结束,不是被打,就是被骂哭。直到大学真正接触到儿童发展,我才知道“制定规则”也是一门关于爱情的非常精致的艺术。

这样“立规矩”孩子爱听才怪

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是如何发现规则的,以及他们在违反规则时的感受。

美国妈妈GenevieveSimperingham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说,我们可以想象去一个陌生的国家旅行,那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习俗和文化。理解这条规则的方法就是犯错误。当我们打破规则时,当地村民会有两种态度:

有的村民对我们的“无知”表示理解和同情,耐心地教我们该怎么做;

另一群村民很气愤地说:你们这些外地人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来侮辱我们的文化?出门前不能多看点书吗?如果你下次再这样做,请离开这里。这里不欢迎你。

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是让你知道正确的规则,但你更能接受哪种表达方式呢?

想都别想。我们一定会选择那些对我们表示理解和同情的村民。他们会对那些百般直接批评我们的村民表示愤慨,会觉得他们没有修养,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沟通。

我们换个场景吧。在和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你选择了哪种方式?

“给我坐回去!我数到三!3,2,1,你聋了吗?”

“这不是你的东西,快给我放回去!不动我就生气了!”

你发现了吗?孩子听你说这些话的感受和你遇到没文化的村民的感受一模一样。即使你让孩子坐下来把玩具放回去的规则是正确的,但你说话的方式已经在你们中间筑起了一堵墙,直接影响了孩子对这个规则的认同。

谁说板着脸才能立规矩?

我们总有一种偏见,认为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板着脸,一本正经,这样才能保持权威感。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一个好的规则的第一步必须是“移情”。想让孩子尊重规则,最重要的是先尊重孩子。这是所有对话的基础。如果这个做不到,以后说什么都是白费力气。

那么怎样才能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最大程度的接受呢?我看了很多文献,结合我和孩子互动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四点:

首先,充分考虑到孩子的面子,最好在只有父母和孩子的空房间里制定规则

二、肯定孩子的合理需求,从他人的角度帮助他理解规则

第三,永远不要吝啬你对他爱的表达。接受他的情绪,替他找替代品

第四,不厌其烦地重复规则

我们先来试试一开始孩子在班里乱跑的例子。比如,有一天放学后,你被幼儿园老师抱怨说,孩子在读故事的时候就是坐不住。那么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你的孩子没有听到你和老师的对话。如果孩子在身边,可以主动打断老师的谈话,告诉他我们可以以后再谈(比如用微信或者事后打电话)。在我工作的美国幼儿园,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老师绝对不能在孩子面前告诉家长自己的负面行为。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反感,甚至让他对幼儿园的环境失去信任。

家长一定要在充分照顾孩子面子的前提下,向老师询问孩子坐不住的情况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前后是否有原因。家长听到老师抱怨肯定会有心理冲突。例如,他们的孩子在教室里坐着不动,跑来跑去是不正常的。老师小题大做。其实我很理解父母的想法,但有一点我必须强调:你是否在乎,取决于你孩子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别人。

在家里,孩子可以随意奔跑,但在集体环境下,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体需求而牺牲他人的利益。不要以为小孩子年纪小,其实小孩子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关键是你要说话得体。

首先,不能硬碰硬。而是要用迂回战术,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交流环境。比如,在回家的路上,你可以问孩子今天老师读了什么故事——从这一方面,你也可以发现孩子是否听了——毕竟,你能否专心听课,上课不跳数,是相当重要的。事实上,有些孩子需要做一些事情来集中注意力。如果你强迫他坐着,他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放在如何让自己不动上,导致他无法专心听讲。当然,我说的是极少数特例,但你还是可以通过问你的孩子白天学了什么,来判断他的“坐不住”是否影响了最后的内容。如果没什么影响,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该建立的规则还是得建立。

第二步,你要肯定孩子的合理需求,尽量帮助他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如果孩子在班里坐不住,大部分是在家里活动,或者已经听过老师念的故事,觉得实在无聊了才想去散步。所以那天回家,可以让他在家里跑一会儿。他休息的时候,你可以递上一条毛巾,和他聊天“你会在教室里这样跑吗?”这个时候,大部分孩子都会老老实实的点头。然后你可以凑近孩子的耳朵说:“妈妈一会儿想和你说悄悄话。”这种做法是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能专注于接下来的对话。

然后你可以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主动。妈妈小时候就是这样,比你还调皮。我们在家里疯玩没事,但是在幼儿园,老师准备了很久给我们讲故事。如果我们跑来跑去,不认真听讲,老师会难过吗?”暂停一下,给你的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思考。然后你可以继续说:“妈妈认为这样做很不礼貌。”

然后列出第二个需求。“妈妈知道我们家有这本故事书,你已经记得很清楚了,但其他孩子可能是第一次听那个故事,就像你第一次听的时候经常会问妈妈‘然后呢?’这时候,如果爸爸老是在我们面前晃来晃去,嘻嘻哈哈,妈妈又生气又不愿意再看下去,你心里会怎么想?你想让你爸爸安静的坐着听你妈妈讲故事吗?“我相信孩子在这一刻会有一些触动,但要他们真正承认错误,还是太难了。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进入第三步,大胆地向孩子示爱,为孩子寻找替代的方式。你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或者把他搂在怀里,温柔地对他说:“妈妈很爱你,知道你的心很难。其实我妈很理解你,我也很难一直坐得住。我不想听一个我已经知道结果的故事。但是幼儿园的环境和我们家不一样。那里还有很多其他的孩子,我们也需要照顾他们的想法。妈妈觉得,如果老师在讲故事,我们可以闭口不言,竖起耳朵,盘腿而坐,这是对大家最好的尊重。如果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还是没忍住,那你妈妈就教你几个小动作。当你想跑的时候,看你能不能坚持住:比如你可以用自己的手去摸自己的心跳,数一下次数,看它跳得快不快,或者握紧拳头然后慢慢张开,看你这个动作能有多慢。”

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能“到处跑”,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抵消孩子的无聊和锻炼的欲望。

第二天孩子出门,还是要给孩子复述规则。这个时候不需要长篇大论,而是回顾几个重点。比如你可以问孩子,“老师读故事的时候,他的小手放在哪边?你看哪里?你的嘴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应该怎么摆腿?坐不住怎么办?”这种简洁的重复可以帮助孩子始终记住规则的精髓,并反复练习,直到将这些行为内化。最后还不忘说一句鼓励的话,“妈妈相信你今天会很努力的尊师重道,来到我们的击掌!”

总结一下

现在的社会,我们更强调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我坚持必要的规则必须要做。关键是怎么说服孩子。打破“规矩”,需要面不改色,但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和观点是否考虑到孩子本身的情感需求。

孩子可能更在乎你说什么,而不是你说什么。只要孩子觉得你爱他,站在他这边,他就会从心底认可你提出的规则。不然说再多也没用。用爱给孩子制定规则,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644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