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告诉你为什么!转给家长!

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告诉你为什么!转给家长!,第1张

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告诉你为什么!转给家长!

如果孩子不讲理,可以打吗?今天这篇好文章就来回答你的问题。

阿妈妈说:“孩子往往不可理喻。当他们去超市时,他们不得不买这买那。他们不买,就坐在地上哭。如果你去别人家,你会在他们家的沙发上乱翻乱蹦。不管你说什么,孩子们都不会听你的。每次一生气,回家就暴打一顿。但是,打完之后,我又心疼。我想我的孩子快4岁了。虽然不听话,但总让人心疼。”

还说“打了孩子,你会为此难受,会后悔,怕打了孩子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好的阴影。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之后该怎么办?”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HeimGuinot)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盖自己的罪行,更加巧妙而不被察觉。当孩子受到惩罚时,他会下定决心以后要小心谨慎,而不是诚实负责。”在骂孩子的时候,孩子虽然表面上是提心吊胆的,但内心深处根本不去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不去思考如何去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试图逃离家庭和父母。新时代的父母已经失去了“没有伤害就没有伤害”的观念,大多数父母都尽量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进步。

提示

虽然体罚孩子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把不听话的孩子打得喘不过气来,是很多家长的家常便饭。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1尽量控制自己不要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往往事与愿违。这时,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不满意!”“我不喜欢你的无礼!”“你的表现让我难过!”等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复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错,没必要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担因自己的疏忽或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幼儿,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改正错误的具体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去弥补。比如牛奶洒了,就不能喝了。同时,孩子需要自己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严重,家长也可以不太追究孩子的过错。相反,他们可以通过向孩子眨眼、限制他的行动、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的娱乐时间等间接惩罚方式,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比如玩具没打包,看动画片的时间就取消了。

当然,父母最好对孩子未来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一步行为的期望。比如你每次都主动收拾玩具,你就可以多花点时间看动画片。

4打孩子不要情绪化

如果非要打孩子,比如孩子不停的吵闹,影响到自己的安全,影响到周围的人,影响到环境,家长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尴尬,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此时的孩子,因为专注于父母的激烈情绪,往往不觉得自己有错,只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挨打

当你不得不打孩子屁股的时候,家长要把打孩子屁股当成一种教育仪式。你一定要明确的告诉孩子为什么被打,这次该打几次屁股,下次犯错该怎么处理等等。

不要太用力打孩子,也不要用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要乱抬手打孩子。

打完孩子,一定要哄孩子明白。你打他,爸爸妈妈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错了,父母依然爱他。他打电话只是为了提醒他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以内和6岁以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很正常的。对于孩子来说,挨打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提高,自尊感越来越强。6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懂事了。这时候家长需要用合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避免打骂对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

婴儿的头三年影响他的一生

不知道孩子在0-6岁的时候有各种敏感期。对孩子在敏感期的行为进行训斥,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是违背孩子天性的。

孩子在0-6岁的时候有各种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内心活力的驱使下,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操作某种动作或学习某种能力,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脚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皮肤触觉敏感期,执拗与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比如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经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连自己的东西妈妈都拿不到。亲爱的爸爸妈妈,不要认为你的孩子自私。你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物权归属上的行使,通过对商品所有权的确认,可以认定其与商品的关系。

成功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方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的时候,不要再和他较真,跟着他走。这个时间大概需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而定)。然后找合适的机会,就是在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孩子给你玩具玩,你开心吗?”他点点头,告诉他“你把玩具给别人玩,他们也很开心”。你可以就此打住,不要马上逼孩子。这样重复几次后,让他试着把玩具给其他孩子。通过实践,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把它们给别人玩后,他还是会拿回来,把大家的快乐分享给别人,这样他会逐渐愿意分享。大多数孩子在三岁左右进入分享阶段。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一个秩序、完美、固执的敏感期。大人掰下一块蛋糕给孩子,孩子会哭着不肯收。大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的圈子感。

其他敏感期各有表现。比如五六岁的时候,有崇拜和被崇拜的敏感期,结婚的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平稳自然地度过,你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

误把知识灌输当成早教,总是以“教”引起孩子的抵触。

人们常说,最重要的时期是在三岁之前。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心理成长。心理成长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理是终身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对孩子纵容,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一个人吃饭,为孩子照顾一切,不尊重孩子,轻易提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示范就好。对于不教孩子,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我接触之初并不理解这种说法。我花了两年时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意识到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例如,当客人问候婴儿时,孩子没有反应。大人们通常会催促他们说:“叫我,为什么不叫我阿姨?你为什么不回答我?你应该叫我阿姨。你就像这个孩子。”诸如此类。这样做就是教学,教学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一边怪,对孩子来说更是折磨。我们只需要模仿孩子的语气来回应:“阿姨你好!”或者“再见,阿姨!”“谢谢你,奶奶。我吃过了。”等一下。这是示范,不是教学。

千万不要用助行器!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害无益。学习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而学步车不需要这样的“麻烦”,轻轻一碰就能轻松滑远,让孩子很难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己学习走路的艰难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使用学步车的孩子学走路更慢的原因。

另一种情况是:使用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被塑造成脚尖,家长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会全脚掌着地。随着学步车的使用,儿童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往往很骄傲。“我孙子不用爬,直接走。真有意思!”他们不知道人类必须爬行才能健康。不会爬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差,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会影响以后的读写,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孩子的哭闹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只说一句

“别哭,别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大人只需要轻轻抱抱他,摸摸他的背。第一句话是“哦,宝贝,妈妈知道了...(刚刚发生的事),你很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很痛苦,你有点害怕,是不是?”这就是同理心,向我们展示了。

第二句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个很重要)”,这样他很快就会开心起来。第三句是“妈妈爱你,理解你”。最后,最好深呼吸三次,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如果你学会了这一点,你的孩子可能会流着泪跑去找他的朋友。(这个方法屡试不爽,很有效。别人经常嘲笑我。毕竟是为了早教。孩子哄你就好。其实这种方法不是哄,而是移情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96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3
下一篇2022-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