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第1张

拿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对比时,最致命在哪?

上周和朋友吃饭,坐在父子俩旁边。“你看,为什么人家奥数学得那么好?”“你看看隔壁的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钢琴都过了八级了,你怎么还不如人家!”......饭后,耳边全是父亲对儿子的责骂。把那个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的时候,最致命的是什么?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想起童年,总有那么一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一闪而过。他们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你强,比你努力,比你成绩好...而你,似乎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被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打败的你,可能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你会教他同样的话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别人家的孩子”?

前阵子看了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有一集,黄磊和何炅在一个小山村的蘑菇屋接待了宋丹丹和他的儿子巴图。节目一开始就有一种和的感觉。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因为宋丹丹一直在伤害儿子巴图。比如大华为大家做早餐的时候,宋丹丹不满地对巴图说:我生了个废物,什么都不会。看别人…

因为宋丹丹的一句话,很多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除了为巴图愤愤不平,还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是他们多年的敌人,因为一路“比较”他们。看着这些滔滔不绝的文字,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爸妈总是搬出“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我?作为父母,为什么我时不时会不自觉地那样做?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班杜拉教授做了一个实验。

他给三组孩子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前半段,一个男人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在影片的后半段,A组的孩子看到了这个人被惩罚,B组的孩子看到了这个人被奖励,C组的孩子没有看到这个人有什么好的或者不好的结局。

在影片的最后,实验者把孩子带到了另一个房间。房间里有许多玩具,在显眼的地方还有一个充气娃娃。玩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发现A组的孩子对娃娃表现出的粗鲁行为最少,B组的孩子表现出的最多,C组的孩子表现出的居中。

根据实验,班杜拉提出了一个学习结论:“儿童通常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的后果(奖励或惩罚)来间接学习是否要做出某种行为。”这种间接的学习过程叫做模仿,模仿的对象叫做榜样。

说到这里,可能就清楚了,不管是宋丹丹还是大多数人的父母,之所以在教育我们的时候爱搬出“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他们内心的一种投射。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理想还有差距,所以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让孩子意识到差距,知道如何进步,从而具备同样的能力或素质。

盲目攀比是错误的开始

但其实这种方法真的能让孩子明白差距和进步吗?

在《我是演说家》第二季中,一位选手讲了一个他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有一次为了过一个快乐的暑假,我给隔壁那个经常被父母拿来和我比较的家伙打电话,求他这么晚还能不能把书看完,劝他考试能不能出几道错题,不要拿那么高的分...可惜别人不同意,我就把那家伙狠狠揍了一顿。"

为什么我们不去学习榜样,反而厌恶父母树立的榜样?

这位选手向评委说出了他在赛场上的心声:

“从小学开始,父母就爱拿我和别人比。只要我背不出一首诗,他们就会嫌弃你一首古诗词背得不如隔壁人家。只要我考试成绩差一点,他们就会批评你不如隔壁家的某某成功有前途...

刚开始当然生气,因为我爸妈总说他们家孩子好,他们明显不喜欢我。后来被说的太多,我就觉得恶心,恶心那个总是骂自己的人,恶心父母那种‘只比教好’的做法!"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每次出问题都出现“人家孩子”。在他的对比中,孩子的问题被放大,被骂得更惨;

其次,父母在不停地换“别人家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赶不上对方。没有准确的例子,就失去了被学习和模仿的意义;

第三,父母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否定和攻击自己的孩子,却不告诉孩子如何学习。这让他们在职场上更像是上下级关系,而不是教育关系。

之前金星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对于家长来说,只骂教育不管教就是流氓!”其实每次家长这种“除了教什么都不做”的做法,只会加深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重要。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是某知名企业的策划总监。他看起来聪明能干。奇怪的是,他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正因如此,他的爱情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自卑,他变得太小心翼翼,害怕,小心翼翼,总想着自己做不好就会被对方讨厌,排斥……

为什么会这样?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戳他:“你看看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从我记事起,这就是他母亲对他说得最多的话。这个声音在他耳边嗡嗡响了二十多年。

这可能是我们很多人现在都会有的情况。于丹说,“每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的确,想想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批评和评判,尤其是比较,让我们多不开心。为什么这样的教育要在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重复同样的错误?或许,你当时随口一句“你怎么不如别人……”就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但你不知道,这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如何给孩子树立榜样?

在成功的道路上,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榜样,向他学习,分析他,模仿他,直到赶上他或者超越他。但世界潜力大师安东尼·罗宾说,“你只能发自内心地欣赏榜样,只相信榜样的优点会在自己身上复制,你自己也能做到榜样能做到的事情。这种信念会产生力量,榜样的优点就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按照这种说法,父母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如果只是让孩子反感和厌烦,那么效果就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别人的孩子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呢?

首先,不要否定孩子的一切行为,也不要盲目肯定“别人家孩子”的一切行为。明确榜样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比如,你不能要求一个安静的孩子擅长唱歌、跳舞、跑步和玩耍,你也不能要求一个对数字和逻辑推理不感兴趣的孩子能把数学学得多好……

我是高中同学。读书的时候,他热爱文学,语文也学得很好,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数学不好。恰好他父母是严厉的人,经常拿他和别人比,尤其是数学。互相比较,他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高考时,他语文考了前所未有的低分,导致他只上了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可见,盲目攀比只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其次,给孩子创造接近榜样的机会,引导孩子观察榜样的态度、行为和处事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对榜样有一个清晰的感受,而不是仅仅从你口中听到榜样的模糊存在。

艺鹭带女儿贝儿参加《爸爸去哪儿》每次贝儿看到朵朵在照顾那只叫乖乖的小狗,艺鹭都会在一旁给贝儿讲解朵朵要学的东西,问贝儿怎么学...

节目结束后,艺鹭透露贝儿最喜欢的人是多多,因为她觉得多多是有爱的,觉得她好温暖好善良。有了多多,百丽也成长了很多。

难道“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吗?不一定。

今年早些时候,比尔·盖茨的父亲出版了一本关于他如何教育儿子的书。我看过一次书,想起了一句话:“作为父母,你可以对孩子做任何事,但只有一件事你不能对孩子做,那就是贬低他们。”

所以,我希望父母能赞美孩子,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和他们聊天,向他们展示支持和接受的眼神,给他们一个温暖和充满爱的拥抱...这是孩子一生的爱和成长动力的源泉。

要知道,孩子长大了是不需要贬义的。爱的鼓励可以让他以后的路更好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9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3
下一篇2022-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