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管教。他们明明很苦,却不为所动,甚至经常有令人烦恼的不端行为。久而久之,父母和老师变得疲惫,但和孩子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该怎么办?
台湾省资深儿童心理咨询师黄金盾老师在《与孩子相约自己》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或许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思考:
有一次,我去一个机构给一群中年级的小学生带队。团队活动持续了一整天。中午准备午休,就找了个协管员帮忙陪孩子。
下午团队活动开始的时候,我看到黑板上每个孩子的名字,每个名字下面都有很多“×”。我问助教这是什么。助教说是因为中午孩子太吵了,互相干扰冲突太多。因此,通过计算次数来记录孩子们的不良表现。次数越多,违规越多,希望能约束孩子的行为。我点头表示理解。
团队活动的第二天,午休前,我把孩子们请到黑板前,说:“一会儿又要午休了。我要你好好想想,练习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你想在午休时得分,零分是最低的,也是最高的。午休后你想做多少事?”让我的孩子思考,并把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想要的分数一个一个写在黑板上。然后,我问了每个孩子分数的具体内涵和意义。
我说:“枫谷,你说如果分数达到六,你会喜欢你的表现。我想问你,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六点吗?”
枫谷:“我想自己吃,这样就不乱扔枕头,然后也不打扰别人睡觉。仅此而已。”
我说:“你可以的。枫谷会怎么想?你喜欢吗?”
枫谷:“我会觉得自己很好,不打扰别人也能感觉好一点。”
我让每个孩子发言,做了简短的采访,澄清,然后在黑板上写了总结。我告诉留在孩子身边的助教,问他们:“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做你想做的事?”就这样,然后我去吃饭。
下午回来后,助教惊喜又开心地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和昨天的孩子大不一样了,进步了很多。
当天下午,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顾每个人完成了多少场表演,有哪些和上次的表演不一样但他们喜欢?我们开始回忆这些新的故事。
整个小组活动结束后,助教告诉我,那天的经历让她震惊和感动,让她开始思考如何“信任”孩子。我想这也会是这位助教人生中新的故事。
其实,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观察,会发现人的行动并不是被未知的力量所引导,而是深受个人价值观、期望、承诺、热情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越了解并认同自己预期的生活状态,就越容易采取行动走向这样的位置。
在这个故事中,黄锦盾老师给了孩子们思考“在团队中的某一时刻,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的机会。这个问题是让孩子站在自己人生主人的立场上思考这件事,而不是通过外在的控制机制来塑造孩子的表现。在孩子说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期待和喜好后,那么我们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他们去实践自己想要的故事,然后一步步走上主人的位置,走在自己的故事里。
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实践自己想要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