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看丨孩子吵架是有意义的,6大幼儿冲突解读深度分析

值得看丨孩子吵架是有意义的,6大幼儿冲突解读深度分析,第1张

值得看丨孩子吵架是有意义的,6大幼儿冲突解读深度分析

01

人们常常以消极的方式看待“冲突”。人们不知道“冲突”其实有它的积极意义;从很多方面来说,冲突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从对儿童活动的长期观察中,我们发现:

1。孩子和别人吵架,往往是孩子对外界大声说“不”的“自作主张”的开始;

2。幼儿“争抢”玩具,或打或被打,为的是“自作主张”、“自我保护”;

3。孩子从冲突中反复练习“人际关系”的规则和技巧。

大人应该为幼儿发展出自我主张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而高兴!

大人要尽早学会坦然面对孩子的争执。如果成人能理解孩子冲突背后的意义,并随时关注孩子成长的方向,孩子就有了活泼均衡发展的机会;否则,压抑孩子的冲突可能会错过、阻碍或扭曲孩子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发展……

02

幼儿冲突的分类

儿童冲突的类型大多有重叠,也有相似之处。经过整理,可以分为六类:

  • 幼儿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孩子尽力“主张自己”,但别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主见”;

  • 儿童“物权”概念不清;经常拿别人的玩具,但别人不一定允许;

    幼儿的“人权”概念不明确;侵犯和管教别人容易,但别人不想被管教;

    幼儿正处于“意志力”发展阶段;有行动的冲动,但缺乏明确的方向感;

    幼儿在“练习和处理”人际关系;虽然很严重,但是技术还不成熟;

    有些孩子的情绪长期受到干扰,经常无缘无故地攻击人。

    孩子吵架的话语透露出孩子成长的讯息。

    如果照顾幼儿的成年人学会读懂儿童冲突的内涵,那么在处理儿童冲突时必然会出现更新的调解和咨询。

    03

    解读儿童冲突

    。自我中心。

    1。这是我先搭的积木!

    2。那是我的椅子!

    3。这是我的洋娃娃!

    4。我想要那个新宝宝!

    5。这是我的第一句台词!

    6。我排名第一!

    7。你不可能超过我!

    8。你没有征得我的同意!

    9。老师,他插队了!

    10。我是个小老师,我可以自己决定!

    十一。我要现在,现在!

    12。不,我是司机!

    十三。谁说我是白痴了?

    据调查,在50起儿童冲突中,由“自我中心”引起的冲突有13起,在儿童冲突分类中排名第二。

    仔细阅读第一种类型的儿童对话,会明显看出这种冲突的主要语言内容是“我的”、“我是”和“我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赵丹丹(2004,编辑。)在中国报道中这样报道:

    在上海,80.15%的2-4岁儿童相当有主见,其中70%-80%的孩子会说“我的”、“我是”。他们独立的愿望也很强烈,有的孩子早在18个月的时候就喜欢说“不”。

    台湾省的孩子是这样,上海的孩子是这样,全世界的孩子其实相差不远。因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出生;生存的意义在于为自己找到一个能够产生生命意义的立足点。

    为了这个立足点,为了登上这个立足点的宝座,孩子需要“以自我为中心”,对外界说“不”,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需要“自我主张”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命令别人,防备入侵,以牙还牙……等等。来保护自己。换句话说,孩子的冲突不断,但冲突背后潜伏的,其实是支持和保护孩子成长的力量。

    根据鲁道夫·斯坦纳(1861-1925)创立的人类观(Anthroposopy)观点,人不仅拥有我们肉眼可见的物质身体,还拥有肉眼不可见但可以清晰感受到的“生命体”、“感知体”和“自我体”。同时,每个人都是存在的。

    肉身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十个月,才能成熟出生。我们的“生命体”、“感知体”和“自性体”也有不同的孕育期和诞生期。"

    人生需要向内的工作,童年的自我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向内的工作来进行自我成长。因此,儿童的自我中心是一个自然的、必要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冲突,不过是幼儿“自我建构”的一个奋斗过程。这是一种生活本质,一种潜意识的需求,孩子自己完全意识不到。

    卡尔K?Nig(1969)指出,儿童的争吵是有意义的相遇。

    当两个孩子因为冲突而面对面时,有可能是孩子生命中“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儿童自我意识的第一阶段是由儿童的第一个反抗期驱动的。赵丹丹(2004)也提到,医学上的“不服从期”和心理上的“第一消极期”都是婴儿独立的萌芽。

    。“物权”的概念不明确。

    1。拿别人的积木

    2。拿别人的杯子

    3。拿别人的大木

    4。拿别人的小石头

    5。拿别人的石头

    一方面,孩子很容易本能地顺手拿别人的东西;本能的“自作主张”管教别人,侵犯别人;但当别人不愿意被拿走、被侵犯、被管教时,“主张与对抗”与“侵犯与保护”的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年幼的孩子正在内化生活的准则。幼儿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却能看清别人的错误。孩子需要从“规训他人”的冲突中逐渐看到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管理”;从偷别人的玩具中学习尊重、索取、借用的“社会化规则”。

    物权的概念是人类意识进化的结果。从人智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意识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斯坦纳):睡眠、做梦和觉醒。

    在睡眠意识中,人对世界的感觉是“一”。你我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的和你的也没有区别。儿童属于睡眠意识和梦意识的早期阶段。在孩子还处于睡眠意识状态的时候,孩子很难理解我们告诉他们“这东西不是你的,你不能拿走”!

    只有当孩子逐渐长大,意识逐渐进入做梦或觉醒的阶段,他们的世界才会逐渐分裂成两部分,逐渐分辨出你我之间无形的界限。

    当然,成年人觉醒后会跃入身心“三”世界!

    人的发展有一定的成熟度,进化必须经历时间,意识成为习惯必须积累经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在四岁之前没有物权的概念,所以“幼儿”无法鼓励,要经历时间,等待成长。需要通过冲突和修正的过程来建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边界和游戏规则……

    。“人权”的概念不明确。

    1。我会帮你收集木头的

    2。我来收你的椅子

    3。我会帮你收集玩具的

    4。我会在你的沙堆上撒些沙子

    5。这是大家的架子,大家都可以进去!

    6。又没关系!

    儿童财产权概念不清,“人权”概念更不清。人权意识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权”观念的形成需要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仍然是许多成年人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人权”的含义,去思考我们自己。我们不都还在打转“做事容易,做人难”吗?

    在人权问题上,幼儿有自我中心,做事冲动,世界是“一”的(我不觉得难受,你当然也不会难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成长,这些问题不一定严重;最难克服的是儿童环境下成人对“人权”信念的偏差!从很多情况可以看出,对人权的态度来源于模仿和学习。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家庭成员、家人、亲友之间,以及这个群体对孩子的态度;在社会上,在幼儿园里,人与人、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是什么关系?待人接物的重要元素是什么?善良、尊重、快乐...?或者冷漠,敌意,排斥...?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孩子一生对“人权”态度的观念和态度!

    。“意志力”的发展阶段。

    1。大声唱,大声笑,大声拉

    2。力量控制不好

    3。双脚突然向上踢

    4。踢人

    5。坚持模仿别人

    6。任意骂人

    7。打人

    8。在人前灭火

    9。推挤人

    七岁,意志力以“行动”为特征。孩子喜欢做事,但缺乏目的感和方向感,因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遵循意志力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符合意志的“行动力”。所以,孩子很容易用肢体代替语言;动手是他最熟悉的沟通技巧。孩子可能很喜欢一个同伴,但是语言和思维都不发达。当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时,孩子们可能会踢,打或拉那个人的头发。孩子的冲动行为、鲁莽行为、打人或被打的行为,大多是由前面提到的“睡眠”意识中的“意志力”引起的。孩子不知道他那样做是不对的!

    七岁之前,是人类意志力发展的阶段,也是人类自我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意志力”与“感官”相结合,带领孩子带着好奇、探索、无畏的精神走进世界,体验世界;将“意志力”与“体力活动”相结合,让孩子手脚技能灵活;“意志力”会和情感、思想、自我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变得热情、正直、积极。但是,意志力在七岁之前还是一种“睡觉”或者“做梦”的意识状态。

    儿童的冲突也是一种不断冲突、不断觉醒、不断修正的成长模式;没有冲突,人类很难成长!冲突、错误、改正,是孩子成长的准备和必经之路。幼儿园需要成为未来社会人们的社会化实践场和全面发展的培养基地。

    。走向和谐。

    1。你的座位在这里

    2。我来帮忙,请还给她

    3。我要这只红色的猫。

    4。我想和你一起玩

    5。对不起,请原谅,我下次不会这样了!

    6。没关系!

    7。我准备好了,没关系

    8。我原谅你

    9。你玩一次我玩一次

    10。请轻轻放回去,积木会疼的!

    十一。请把绳子借给我玩吧

    12。你能把它借给我吗?

    十三。只是不要一直看着他

    14。请借给我吧

    15。对不起,你好些了吗?

    16。我喜欢你!

    引用科尔索的话:“冲突是一个社会事实,有其积极意义,即在现代开放社会中,通过不同意见的表达,社会结构的调整可以消除各种不满因素,形成一个更加稳定和团结的社会。”

    孩子在大人面前暴露出来的冲突类型,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孩子,也有更好的机会帮助消除孩子成长中的烦恼。Gloeckler(2002)说:“我”的概念很难掌握。“我是谁?我是谁?”我们经常问自己。

    “我不要!”两三岁的孩子跺着脚说。

    “我不想成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自己!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说。

    “我不知道我是谁!”在摸索的过程中,“我”开始了对自我和真我的终生追求。

    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生活往前走,遇到了世界上不同的人、事、物,也积累了自己对世界的概念。每一个相遇和形成的观念,都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走向。沿着这条神秘的命运路线,我们可能会找到自己的路。

    。情绪困扰。

    1。我会给你洒上泥土,我会给你洒上蛋糕!

    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理论指出:当一个人在自己的范围内受到侵犯或不公平对待时,有的人采取消极的退缩,但有的人采取自我保护的反抗,甚至使用武力,导致冲突的形成。但由于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并不是对刺激本身的真实理解,往往会因为个人的认知错误而产生错误的反应,从而引发很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冲突。

    有些幼儿情绪长期受到干扰,往往会无缘无故地习惯性发作。这种儿童冲突不像前面提到的功能性问题,而是反功能性问题。这种类型的孩子冲突,是孩子家庭问题或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孩子的冲突只是突出了问题,他就成了家庭或者教育问题的代表。

    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

    1。尽可能满足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需求;爱可以是无限的,但规则还是要明确;

    2。建立“边界”,等待成长;

    反复制止不当行为,可以强行暂停“游戏”一分钟唤醒意识

    帮助孩子“知道”他们“做错了什么”

    老师让犯错的孩子互相说“对不起”、“安慰”,直到“原谅”。

    3。学会解决问题:不注重和孩子讲道理,注重教导和执行;不说教,不说真话,而是“走向”真理,这不是“口才”,而是“执行力”!承认错误,互相安慰,尽快和好,和好才是真理。

    4。不说教,而是创造充满想象力的“规范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83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2
    下一篇2022-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