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听话是好事,但是有幼儿园的校长曾经说过“听话”不是褒义词,我们没必要养一个听话的孩子;比如老师告诉我,孩子要学会为自己的事负责。现在追着孩子吃饭的家长,将来就是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再比如,老师给这些小孩子定规则时,会说明原因,告诉他们“你的行为影响了别人”,而不是口头警告“我数到三,你马上停下来”。
虽然今天说的是幼儿园,但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如果鞋子合适,就穿上它。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当今社会最难的就是让孩子学会被教育,却没见过什么是好的教育。”
去年我带着女儿悠哉游哉回国的时候,在父母小区的幼儿园看到了孩子做操的一幕。上午十点,老师喊着口令“121”,领着两队的孩子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操场。然后,老师开始排队形,把孩子分成四队,两个男生,两个女生。每个队的孩子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
这个排队过程对老师来说是痛苦的。孩子们到了外面,会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嬉戏打闹。这位老师,在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中间,一脸严厉地对一个正在开玩笑,站在女生队伍里的男生说:“XXX,你是男生还是女生?”随后,他对着跑向另一队的一个孩子吼道:“我不是叫你站在这里吗?不许动!”
老师花了十分钟整顿纪律,让孩子按照她的要求排队。最后队伍排好了,老师们拿出玩具,用塑料瓶装好铃铛,开始分发给孩子们。没想到,孩子们刚开始打铃,老师又说话了:安静!安静点!别出声!我还没开始玩。
看完这一幕,不禁回忆起女儿在德国幼儿园的户外活动。都是自由活动,完全没有队形要求。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随意玩任何玩具。那么,在自由散漫的德国幼儿园里,为什么德国人是世界上最守规矩的人,并且把规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这就是纪律和规矩的区别。纪律的本质是恐吓和恐惧,规则的本质是认同和内化。
管教就是从外部给孩子施加压力,把老师树立成不可挑战的权威人物。管教的本质是把孩子内心对老师的恐惧转化为外在对老师的倾听。但是,这样的管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真的有效吗?
这种熊海子你肯定见过。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说到做到,吃到了好吃的,但是回到家还是变成了小霸王,对家长的苦不闻不问。一顿饭下来,他还得全家人追着喂,才开口。在花园之外,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在规训机制下成长起来的人,遵守规训更多的是因为恐惧,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所以一旦外部的监督(或控制)和惩罚机制缺位,他们就不再把遵守规则当成自己的本分,开始肆意践踏规则。另外,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容易培养出欺软怕硬的不健全人格。
相反,如果孩子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了规则,认同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规则,那么无论TA走到哪里,TA都会自觉遵守规则,主动维护公平正义,不管有没有人监督TA。
德国教育理念中没有“听话”这个词,德语中甚至不存在“听话”这个词。德国父母从来不要求孩子“听话”,但在幼儿园就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师和同学,遵守规则,友好相处。
在德国老师和孩子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孩子没有义务服从老师,老师也不会对孩子发号施令。德国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支持、引导、陪伴、激励。面对老师的“权威”,德国孩子从小就知道,老师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和支持我,我遇到困难,有什么合理的需求都应该找老师帮忙。
表格规则
在德国幼儿园的餐桌上,老师不要求孩子们吃完碗里的食物。吃多吃少是孩子的个人决定,老师不会干涉。但是,有一个原则,孩子吃饭一定要坐在桌子旁边。一旦他们中途离开餐桌,就被认为吃饱了,不允许再回来吃。
在女儿对幼儿园的适应期,我陪她在幼儿园吃晚饭,目睹了德国老师严厉的一面:当时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吃了几口就想跑下桌子去玩。老师只是问他:“你够了吗?”他的行动没有停止。小男孩玩了一会儿,跑回了桌子。就在他伸手去拿食物的时候,老师一把抓住他的盘子,迅速把盘子里的食物倒进旁边的垃圾桶里,然后温柔却坚定地告诉他:吃饭的时候注意,吃饱了就从桌子上下来。当你离开餐桌时,你已经吃饱了。不能再回来吃了。
这种做法是正面管教中所强调的自然结果法,与惩罚和恐吓相去甚远。自然结果法是让孩子体验TA行为的自然结果,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吃东西会饿,不穿衣服会冷,不洗手会生病,玩具不放好就找不到。这些都是自然的结果。
通过自然的结果,孩子学会了内化的规则,并自发地愿意遵守。刻意的惩罚和恐吓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否则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引发双方的权力斗争。
存储和排序规则
德国幼儿园教的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无比佩服的规则是收纳和整理(aufr?乌门).相信很多有宝宝的家庭都有这个烦恼:宝宝的玩具散落一地。刚打扫干净的家里,宝宝不一会儿又搞得乱七八糟的,太浪费了!
德国幼儿园的榜样与熏陶。优优的德国幼儿园一天要收纳整理四次:
1。早上自由活动后晨会前服用一次;
2。早饭后,打游戏,出发去森林(或院子)前,要储存一次;
3。户外活动回来,吃完午饭,孩子要午睡;
4。下午放学前,你要把它收一次。
每天重复四次同样的收纳工作,看似浪费时间,但正是这种幼儿园日复一日执行的收纳整理规则,从小培养了德国人干净整洁、会收纳的良好生活习惯。
存储期间,老师没有强迫孩子参与。一般是老师先开始,号召孩子们帮忙。榜样的力量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教育孩子的时候,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物质奖励。你希望你的孩子做什么,你自己先做好就行了。
先到先得,轮流玩规则
孩子争抢玩具,德国老师一般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谁先把玩具拿在手里,谁就有先玩的权利。如果再有孩子来抢玩具,老师肯定会拦住TA,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已经被别人玩了。可以等别人玩完了,或者先玩别的玩具——这时候老师会指着另一个玩具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然后他转向XXX说:“10分钟后你给SSS打。大家要轮流玩!”
饮用水规则
德国幼儿园在饮水方面很随意。孩子想喝什么就喝什么,喝多喝少由孩子自己决定。但是有一个规则是孩子们必须遵守的:喝水的时候必须坐在水台边,然后起来玩。
德国幼儿园的这个规定是为了让孩子喝水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避免走路时呛水,或者水洒出来弄湿地面滑倒。为了孩子的安全制定饮水规则,同时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
但是国内幼儿园对喝水的时间和数量都做了规定和限制。他们没有照顾到个人需求,只是为了方便老师管理学生。和纪律的区别一目了然。
Nap规则
德国幼儿园没有强制午睡。不想睡觉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动,但是有一个规则要遵守:你不能在其他孩子午休的时候发出噪音。不睡觉是你的自由,但是打扰其他睡觉的孩子是不对的。
优优看到爸爸睡觉会主动小声说话,遵守别人睡觉时不打扰的规则。这个规则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同时尊重和考虑他人的感受。
虽然今天的文章讲的是幼儿园,但是要让孩子内化规则,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家庭教育。从今天开始,当大人给孩子设定界限和规则的时候,请想一想。你是在制定规则还是纪律?是为了自己方便还是为了教育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