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争抢玩具,德国人竟然是这么处理的

面对孩子争抢玩具,德国人竟然是这么处理的,第1张

面对孩子争抢玩具,德国人竟然是这么处理的

今年优优妈妈带优优回国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感触:优优作为两岁多一点的孩子,在社区游玩和家庭聚会中,经常被优待。她和大一点的孩子争玩具的时候,大一点的孩子的父母总是用同样的语气问孩子,“你是姐姐/哥哥,她比你小,你就让着姐姐吧。”

看到对方大人这么客气,我有点受宠若惊,因为我们在德国很少得到这样的优待。

有一次在德国,我带着一岁多的优优和邻居家两岁多的妹妹Lia去我家附近的农场玩。只有一个电动摇马,两个孩子习惯坐在一起。我和母亲莉亚轮流投硬币。这一次开始,两个孩子像往常一样玩得火热,约定一起去骑马、摇马。可是,当Lia的妈妈把硬币放进去的时候,Lia已经坐好了,我抱着优优刚要坐上去,Lia却不高兴了。她坚持一个人坐,不让优优上来。Yoyo吵着要坐上去,Lia的妈妈试图说服Lia无果,很快就放弃了,冲我耸耸肩,做了个无奈的表情。我只好安慰优优,等莉亚姐姐坐下后才上去。

我当时就想,如果由友改坐在摇马上,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一定会想尽办法说服由友和Lia姐姐坐在一起,甚至不顾由友的反对“慷慨”地邀请Lia坐在上面。

在公共场合玩的时候,每当其他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过来拿优优手里的玩具,特别是对方家长在旁边看着的时候,我如果不劝说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其他孩子玩,总是会觉得很尴尬。

但我也注意到,在德国,当优优在与其他孩子争夺玩具的比赛中失利时,德国家长并没有马上要求孩子把玩具让给优优,不管是公共玩具还是别人自己的玩具。他们要么拿另一个玩具来分散优优的注意力,要么安慰她说:“等会儿哥哥/姐姐吃完了我再和你玩。”

在感叹中国父母的大度的同时,我开始思考:这种大人强加、小孩不分的“大让小”规则,是不是有时候对大孩子不公平?

当大一点的孩子因为不听话,被家长逼着拿走手里的玩具,递给小一点的孩子;当大孩子手里正在玩的玩具被孩子无缘无故抢走,大人们不出来主持正义,反而劝自己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妹妹/弟弟,我在大孩子的眼里看到了无奈、愤怒、委屈和不解。各种情绪瞬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股说不出的愤怒。所有的不满都指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放弃年纪小的?

是啊,怎么了?仔细想想,我似乎找不到什么科学的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长期受尊卑观念的礼仪文化影响,尊老爱幼成为我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很多时候,父母要求大一点的孩子让孩子这么做,是一种欠考虑的礼貌和谦让,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文化直觉。不可否认,尊老爱幼的礼仪本身就值得提倡。10岁的孩子带着不懂事的2岁宝宝,是完全合理的。

但问题是,有时候,在年龄明显只有几个月或者差一两岁,两个孩子都还处于懵懂状态的情况下,让大的给小的让路,是不是有点太好说话了?

什么时候不需要让?

强迫一个两岁的孩子,这个孩子正处于财产权意识强烈的发展阶段,让一个想抢他玩具的一岁宝宝像割肉一样伤害一个两岁宝宝。处于物权意识发展阶段的孩子,对自己东西的归属会特别敏感。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对自己的东西有绝对的控制权(其实孩子确实有这个权利)。一旦他们未经允许拿走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和被剥夺。相比之下,一岁的孩子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界限不明显。这时候与其强迫两岁的宝宝忍痛割爱,不如告诉一岁的宝宝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或者拿另一个玩具来分散一岁宝宝的注意力。

也要看孩子学会虚心分享的时机。前提是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保护孩子的心理需求,强迫他们去违背规律。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可能会两败俱伤,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该不该让?如果任其发展,不仅损害了老老实实排队的孩子的利益,也是对规则的践踏和破坏。这位奶奶是在用行动向孙子传递错误的信息:我的小我是讲道理的!规则是给别人遵守的。我年轻,不用跟着他们。

在满足孩子的欲望之前,教会孩子遵守规则,维护规则和秩序,这不是更重要吗?

在一些有二胎的家庭中,父母总是保护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年龄较大的孩子让年龄较小的孩子照顾和体谅他们的感受。殊不知,很多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娇生惯养环境下,养成了“靠小便宜,卖小便宜”的心理惯性。他们习惯了被照顾,被体贴,却不知道他们也需要照顾和体谅别人的感受。结果,大一点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满腹委屈和牢骚。

难道我们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努力去理解和照顾别人的感受吗?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懂得为他人着想是社会化和教育的结果。虽然孩子短时间内改变不了思想,但不代表我们不用教,也不代表我们可以放纵。如果从小不教,等你成了熊海子就更难教了!

为什么不呢?

想起了德国幼儿园的那一幕。优优是一至三岁的混合年龄,有大的孩子,也有小的。孩子们抢玩具的场景每天都不可避免地上演n次,但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老师叫大一点的孩子放弃小一点的,也没有要求大一点的孩子把自己先拿到的玩具让给小一点的。德国的老师遵循先到先得的原则。谁先拿到玩具,谁就有权先玩。老师会给迷路的孩子安慰,尽量用其他替代玩具安慰宝宝。同时,他们会告诉先拿到玩具的孩子,X分钟后给其他孩子玩,大家轮流玩。即使到时候孩子还是不愿意交出自己的玩具,老师也不会强迫孩子就范,而是继续和孩子讨论,同时等待孩子主动做出改变。如果每天都不行,那就每天说(只说不强求)。总有一天,孩子会突然给我们惊喜,成为我们期待的“懂事的孩子”。

这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绝不是“先到先得”这么简单。

首先,它注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在德国老师眼里,各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都是同等重要的。我们不能只照顾年幼儿童的需求,而忽视年长儿童的需求。一个孩子不会因为小而天生拥有特权,也不应该因为大而无条件牺牲自己的权利。

其次,要认识到学龄前儿童是受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制约的,还没有发展到具有真正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要求这个年龄的孩子给比自己小的孩子让路,大概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我们在要求孩子的时候,也要考虑孩子自身的能力。

第三,不要勉强。无论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做什么,我们都不应该采取强迫的态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孩子内心对成为更好的人的渴望。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自愿自发地去做,内化并认同规则和规范,而不仅仅是通过强制和唠叨变得“听话”。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那么首先TA自己的感受应该得到尊重。如果我们都不尊重和维护孩子的感受,又怎么能要求TA去照顾其他孩子的感受呢?

回想一下你遇到过的人,不难发现,那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恰恰是那些小时候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所以,在教孩子让更小的孩子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信心。当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受到被尊重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自然会懂得尊重别人。

第四,我年轻不代表全世界都要管我。德国老师遵循的先到先得原则,也算是对婴儿最自然的挫折教育。其实人生挫折无处不在,没必要刻意制造。在和大孩子争夺玩具的过程中,孩子或多或少会有挫败感。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可以帮助孩子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以我为中心,我有我的需求,别人有别人的。在家里,我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经常把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并试图满足我,但在外面不是这样。我也需要考虑别人的需求,没有人会像我父母一样永远放我走。为了在外面玩我想玩的玩具,为了交到我想交的朋友,我有时候不得不妥协,让步,等待或者改变主意(比如交换玩具)。要知道,这些都是人生必经的经历,也正是在这种挫折和谈判中,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得到了发展!

如何教会孩子谦逊?

所以我们不需要教育孩子给别人让路?当然不是。无论在哪里,礼貌、谦逊、考虑和照顾他人感受都是值得提倡的美德,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素质。

看到德国小朋友排队等滑梯的时候,坐在滑梯入口处的宝宝突然站起来抡单杠,而后面的小朋友耐心安静地排队,没有催促,也没有冲到前面去抢滑梯。我知道,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无数次陪着孩子排队,无数次告诉孩子排队的时候要耐心等待。催促别人是不礼貌的。

滑梯入口处戴着红帽子的小男孩在耐心等待前面挂单杠的小女孩

当我看到一个婴儿堵住了滑梯下的出口,而坐在滑梯上的大孩子并没有不顾一切地冲下去,而是耐心地坐在滑梯上,一边喊着让婴儿离开的时候,我就知道,一定是他们的父母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无数次地教训过他们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们也应该注意他人的安全,不应该做任何伤害他人的事情。

重点是让与人和受让人都需要知道,谦逊和同理心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遵守规则是大前提,因为规则是对我们每个人利益的最大保护。无视规则的礼让,不是宽容,是纵容。

碍事的孩子还小,可以原谅,但家长有责任站出来教育孩子不要堵住滑梯出口,妨碍其他孩子,及时带走孩子。如果家长不管,那么当大一点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滑下去打小一点的时候,真的不能怪大一点的不让小一点的。

我觉得教孩子让还是不让是不对的。无论什么年龄,我们都应该尽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的需求,保护每一个孩子的权利。既要教育孩子换位思考,考虑他人感受,也要让孩子学会及时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7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2
下一篇2022-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