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不是任何时候都被认可的,而哄骗往往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但是父母也要知道不要用哄骗来消耗孩子的信任。
一位母亲送来了段博文。虽然养孩子是一只破鸡,但琐碎中隐藏着饲养员的智慧和善良。
我女儿会爬。
爷爷一进门,我就想让她给大家表演。为了引起她的注意,我把爷爷的车钥匙在她面前晃了晃。果然,女儿朝着钥匙的方向爬了上去。
她要来找我的时候,我把钥匙放在了边桌上。爷爷马上说:“把钥匙给她。她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里。”我说:“但是她一拿到钥匙就会把钥匙放进嘴里。”
爷爷解释说:“不能让孩子失望,不然以后她不信任你。把钥匙给她,你看着她,别让她放进嘴里就行了。”
于是,我把钥匙放回了地上。女儿爬过去,拿起来玩了好久才放进嘴里。我用手挡住了。不久,她的兴趣消失了,她把钥匙放在一边,然后爬走了。
女儿哭得那么厉害的时候,父亲尽量转移注意力,大部分都是即兴发挥。
“哎呀,宝贝你看,阳台上有一朵花。”其实没有花,只有一些低垂的叶子。
“嘿,看这里,有一只大蚂蚁。”其实没有蚂蚁,只是一张被扔掉的小纸片。
孩子们被我们的号召所吸引,他们充满了期待。走进去,才知道“童话都是谎言”。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会失望。
出轨就是出轨,哪怕是善意的。
前阵子朋友CC的儿子得了支气管炎。为了哄她的孩子喝药,她不得不去江郎。
CC在寻找度娘的时候,无意中在某社交网络上看到一张妈妈晒孩子喝药的有趣图片。乍一看有点恶搞。饮料瓶里插了根吸管,但瓶里的液体换成了药水。
CC觉得这是解决她燃眉之急的办法。于是她马上按照外观做了一个药酸奶盒,但是她一岁半的儿子喝了两次就吐了。
而且之后的很多天,她儿子都不想再喝酸奶,甚至连CC递过来的一杯水都不想喝。
喂药难,喂饭更难。CC觉得儿子感冒了,多吃蔬菜水果。可能是小的胃口不好,没吃什么东西。一两口下来,母子俩为了吃的差点打了好几次仗。
CC的妈妈受不了了。她孙子拿着碗,扮演花猫和小狗的角色,她用力很大。有时候孙子没买,CC的妈妈就用她的杀手锏哄骗,说:
“宝二,吃完饭我带你去公园。”
“再咬一口,我们就能看到大恐龙了。”
“哎呀,太好了。还剩最后一口。吃完再走吧。”
其实吃完饭又该吃药了,药园恐龙的故事已经翻过来了。
CC说他儿子病了,他们全家都被打成了大骗子,骗吃骗喝,吊儿郎当。
比起CC的善意谎言,对孩子胡乱承诺才是真正的骗子。
“下周末,爸爸带你去海边堆城堡。”
“妈妈忙的时候,我们就去你最喜欢的迪士尼乐园。”
“乖,放假爸爸妈妈带你去看动画电影。”
那么,任何突发事件都可以推迟你对孩子的承诺:
“别哭。爸爸也想带你去,但是爸爸要工作。”
“我们下次一定要去迪士尼乐园。”
“电影院太吵了。我们在家看一样的。”
曾经放孩子鸽子的父母欠孩子一个道歉。
哄是骗人的,哪怕是善意的。孩子虽然年幼无知,但一直在吸收我们的行为来模仿他们的成长。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的作为学习的榜样。
你胡说八道。孩子怎样才能信守承诺?
孩子也有他的底线。不要哄骗他。
几个月大的宝宝,你在他面前拿着一个物体让他抓。当他接近目标物体时,你突然把它拿走。反复多次后,宝宝会对这个物体失去兴趣。
为什么?
因为他想探索,而你又在阻止他在物体附近探索,他会选择放弃目标。
同样的事情,放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
像CC用糖浆酸奶盒哄儿子吃药一样,原本爱喝酸奶的儿子不再喝,甚至排斥。
就像随意对孩子做出承诺,又放他鸽子,孩子会生气,甚至会哭。
为什么?
因为父母已经触碰了他们的底线。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当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那么父母就什么都不是了。
你可以哄孩子,但不能骗孩子,更不能花掉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爱默生说,不信任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
总是哄孩子,亲子关系也好不了多少。
孩子相处,总会被烙上猥亵的印记,孩子对父母信任的支柱墙也不会太牢固。
如果你对你的孩子撒谎,他们也会对你撒谎。
有句话说得好:
大人对孩子的承诺往往转瞬即逝。它们看起来很美,无限美好,但实际上永远无法触摸。
他们以为骗孩子就是骗,答应忘记后脑勺也没什么。闭嘴不提就好,或者以后再哄他们。小孩子怎么能记住这么多?
不幸的是,孩子们常常记得花时间照镜子的承诺。当他向大人们索要承诺时,发现大人们一次次食言,他一次次失望。
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不再相信大人给的承诺。
于是,大人们开始责怪孩子不听话,但又不想先食言。孩子们也是看了一遍又一遍,逐渐从大人们对更小的孩子的承诺中学习,逐渐成为了大人。
最小的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
食言之后收拾残局很容易。孩子被哄的时候可以破涕为笑,但你对他们许下的稍纵即逝的承诺,不会那么容易被抹去。它会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就像曲婉婷唱的歌词一样:
你存在,在我的脑海深处,在我的梦里,在我的心理,在我的歌声里(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