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喜欢帮孩子可以理解,但有时候父母帮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在帮忙。你是这样的家长吗?
同事娜娜又迟到了。
这是她这个月第四次迟到了,因为在送儿子作业的路上耽误了。
娜娜的儿子上小学,有点粗心。他经常去学校拉东西。有时他忘记带课本和练习本,这次他忘记带练习本了。
娜娜上气不接下气地启动了电脑,向我们抱怨道:“哎呀,下次吧,高峰时间我不打车了。太拥堵了,还是地铁快一点。”
坐在对面的同事开玩笑说:“你儿子没事儿。”
娜娜笑着说:“我能怎么办?我是她妈妈。”
另一个同事赶紧夸道:“好妈妈,向你学习。”
说实话,我不能同意娜娜的想法。孩子要上学,妈妈也有工作。为什么妈妈总是要为孩子的错误买单?
况且娜娜儿子的学校离家近40分钟车程。送儿子上学要几个小时,然后回家拿作业本转身回学校,再来公司。且不说经常迟到对工作状态有影响,这几个小时的路程就够了。
同事们都说娜娜是个好妈妈,但我觉得她是个忘恩负义的妈妈——她总是帮忙,而且越帮越多!
01
娜娜的忙碌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妈妈。
我带女儿下楼在小区里玩,遇到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张贴纸。女孩的妈妈怕她玩的时候掉了,想给她留着。女孩拒绝了,把贴纸贴在了口袋上。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你追我追,追得我团团转,但很快贴纸掉了,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女生发现后也没反应过来,只是看着男生手里拿着她的贴纸。
这时,女孩的妈妈看到了。她马上向男孩要贴纸,男孩不给。这时,女孩哭了起来。女孩妈妈看到孩子哭了,就用焦急的语气严厉地对男孩说:“这个贴纸是我妹妹的。请还给她!”
男孩不敢再占了,就把贴纸还给小女孩。
小女孩接过贴纸,不哭了。然而没过多久,小女孩就提出要和男孩玩,男孩的妈妈却拒绝了:“你还是去那里玩吧,万一我哥又发现你的贴纸了。”
其实,忽略两位母亲保护孩子的急切心情,两个孩子也没必要升级为冲突和挣扎。
女生看到贴纸被人拿起,并没有流露出委屈。直到她妈妈出面帮她把贴纸拿回来,女孩才开始变得委屈起来。
假设母亲放弃,让女孩自己解决或者继续观察孩子的动静,也许女孩就不会那么委屈的哭了。
这孩子是个优秀的观察者。她知道父母不会让她哭,只要她哭,父母就会帮忙解决问题。
看得出来,女生要了贴纸后想省点什么,就让男生玩。不幸的是,两个孩子又一次被妈妈打断了。男孩的妈妈可能认为儿子刚刚被人要了贴纸,她受了委屈,想保护他。
但是她忘了,孩子是不会记仇的。
帮孩子做作业,帮他们出。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关心孩子,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让孩子变得无能。
娜娜儿子健忘的背后,我们能看到的是他:
我不会自己检查书包。-依赖性
我就不自查了,稍微重复一下。-不知悔改。
我不会站在我妈的角度去理解她旅途的艰辛。-自私
在争贴纸的小男生小女生背后,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他们:
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捡走,自己不知所措。-胆小
出了事,总希望爸妈能帮我解决。-依赖、缺乏信心
90%的家长会认为帮助孩子就是爱:
给孩子喂奶可以让孩子吃得更多。
给孩子提裤子可以让孩子穿的更整齐。
帮孩子拆开薯片的包装,可以帮助孩子更快的吃完薯片。
…
但没想到这样的爱会让孩子,越来越弱。
其他家长会认为帮助孩子是关爱:
为了他的安全,孩子们不允许进厨房。
不允许孩子把饺子端上桌,怕他弄脏衣服裤子。
不让孩子做家务,省下时间再做一遍。
但我没想到是照顾孩子。很多时候其实是想减少自己的烦恼。
孩子做的一切都是经历和学习,都有自己的内在顺序。如果他们被迫中途把东西交给父母,他们就打断了一次完整的体验。
所谓的“能力不足”就是这么积累的。
只有在孩子请求帮助的时候,他们才会去帮助——这就是爱的“度”。
孩子低下头,解了半天扣子。孩子说:“妈妈,我不行。”——这时候帮孩子,叫爱。
这孩子想去上挂在树上的红色气球,但是他不够高。孩子说:“爸爸,我拿不到气球。”——这时候帮孩子,叫爱。
孩子犯了一个错误,被老师骂了一顿。孩子说:“爸爸妈妈,我该怎么提高?”——这时候帮孩子,叫爱。
有度的爱会让孩子成长,学会感恩。不加控制的爱会让孩子变成巨婴,减缓成长。
我在微博里看到一句话:有远见的父母有点粗鲁。
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孩子吃饭时间不好好吃饭。吃完饭,不好意思没饭吃。
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然后你就要吃丢脸的苦头了。
…
这时候无礼不是冷漠,而是充满智慧的爱。
在《欢乐颂》中,鲍晓的母亲用尽各种手段侵犯安迪的隐私,查出了她的身世,贴上了小三标签。被冒犯的安迪告诉了鲍晓这样一段话:
“你妈妈是有问题,但你也要为她今天的性格负责。她不得不碰壁,只有在那之后她才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现在你表面上是在想我,其实是在纵容你妈妈对自己实力的想象。你的不断退让,不断纵容,才能让他如此肆无忌惮。”
这段话说到点子上了。我认为用孩子代替母亲来提醒父母是非常合适的。
孩子长大了需要碰壁。只有碰壁之后,他才知道边界在哪里,问题在哪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烦恼负责,可能会让家长此刻显得有些失态。但是透过现在看长远,这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Nelson在《正面管教》中提到了一些东西,我很赞同。都说父母帮助太多,孩子培养不出责任感。
在尼尔森的哲学中,责任感是一个孩子自我价值的体现。
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只会依赖,被动接受。他们会傲慢地认为,拥有价值感的唯一途径就是操纵他人为自己服务。
拿去喂孩子。
吃饭是孩子自己的责任,但父母为了省事,为了孩子干净,总是“给孩子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依赖性,总想等别人来帮自己。
依赖的另一个含义是自我价值的缺失。孩子自己感受不到成就感,自然不会有自我价值感。所以他只能通过操作父母,向父母示威让他们为自己服务——喂饭,来获得价值感。
再拿拒绝孩子做家务来说。
2岁左右的孩子被“我来,我来”附身,对自己喜欢的事都要插手。比如看到妈妈拖地想帮忙,妈妈觉得孩子太小不干净,拒绝了孩子。或者母亲妥协,让孩子试着拖几下。拖完了,母亲笑着说:“你看,你还太小,拖不干净。”
这种态度和嘲讽,其实是在让孩子否定自己“我做不到”和“我做不好”。
女儿2岁穿自己的鞋,总分不清楚。被我们笑了两次后“哈哈,你看,你把鞋子穿反了。”她不再自己穿鞋了。当她出去的时候,她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帮她穿。有时我催促她匆忙地自己穿上它们。她只是说:“我不会,你帮我穿上。”
“我不行”、“我做不好”、“我不会”都是孩子缺乏价值感的表现。
总之,通过让孩子面对困难,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孩子自然会养成责任感(价值感,自我认同感)。否则孩子会通过“操作别人”得到。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
但是爱不是包罗万象的。给孩子留有爱的空间,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坚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