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偷窃”,这俩妈妈的做法,引人深思!

面对孩子“偷窃”,这俩妈妈的做法,引人深思!,第1张

面对孩子“偷窃”,这俩妈妈的做法,引人深思!

阿玲小时候住在一个小镇上。她家并不穷,但她妈妈从来不给她零花钱,也很少给她买零食和小玩意。我二三年级的时候,女同学偶尔会分享零食。阿玲吃别人的零食,总想着给同学买点,不然会被同学取笑。

有一次看到妈妈的包,忍不住偷偷拿了20块钱去买零食。

我妈很快发现钱少了,问阿玲是不是拿了。阿玲太害怕她严厉的母亲,不敢承认。

我妈拉着阿玲去食堂,问老板:“我们家阿玲今天来买东西了吗?”老板说买了20块钱的零食,他回忆的正是阿玲买的东西。

愤怒的母亲当众骂阿玲是“小偷”。她说:“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

她打了阿玲一顿,引来很多人围观。

从此,大家都知道阿玲“会偷钱”,人们对她的看法也略有不同。

回同学家玩了。我同学的妈妈“像做贼一样”护着她,让阿玲很难过。

还有一次,她和朋友玩的时候,朋友的姐姐来了,拉着姐姐:“妈妈叫你不要和她玩……”

说起这些,年过三十的阿玲声音哽咽。她说她永远忘不了当时的尴尬!

如今已为人母的阿玲,虽然理解母亲当年的粗暴行为,但“她只是个农村妇女”。

但她年轻时受到的伤害让她无法释怀,对她影响深远。

她整个青春期都很叛逆,大概和这件事有很大关系。

如今的阿玲就跟强迫症一样。她一生中从不占任何人的便宜,尤其是涉及到钱的时候。她总是宁愿自己受苦。

她每次买东西都要数卖家找的钱。她不怕钱少,就怕钱多。

有一次,买完水果,阿玲走了几百米才反应过来。刚才老板算错了账,多给了她两块钱。她知道两块钱很小,老板根本不会在意,但她知道如果不还钱,她会感到不安。于是她拎着一个沉甸甸的蔬菜水果包,回去把钱还给老板。

当年在食堂偷20块钱被曝光后,她还两次拿了妈妈的钱去买零食。每一次,她的母亲都严厉地打骂她。一开始她很害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打骂的恐惧会减弱。

后来,我不再偷妈妈的钱了,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因为我长大了,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对的,对自己的约束力更大了。

阿玲说,如果妈妈事先给自己一些零花钱,她肯定不会偷。如果事后我妈愿意自言自语,帮她盖一两个,她肯定会比现在更自信,更快乐。

4岁的郝好在一个小班里。有一天,他放学回家,妈妈在他的小书包里发现了一辆玩具车,就问他是哪里来的。郝好说是一个同学送的,他妈妈问他是哪个同学给他的。他想了一下,说是君君的。

同学送个小玩具很正常,我妈没当回事。她问郝好是否感谢过君君,并建议他也送一份礼物给君君。

但是过了两天,宣萱的妈妈在班级家长群里问有没有人看到一辆车,说前两天把它带到学校后就不知道去哪了,孩子一直吵着要。

宣萱的母亲粗略地描述了一辆汽车的外形。浩浩妈妈一看就知道是儿子的车被“偷”了,而不是同学的。

她和郭瑄瑄的母亲私下聊了聊,并向她道歉。郭瑄瑄的母亲对孩子们偶尔的行为表示理解。

他家经济条件还不错,玩具也不少。平时,他经常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孩子会“偷”它们?

郝好的母亲冷静下来,分析她孩子的行为,但她没有说到点子上。

下班回家后,郝好问:“这车怎么看起来像郭瑄瑄的?”

孩子一脸天真:“你怎么知道?”

妈妈问他为什么要把别人的车开回家,孩子不说话了。

郝好妈妈觉得这件事得给孩子一个人格,一个台阶下,于是问:“你不知道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吧?”

浩浩如释重负地点点头,说:“是的,我不知道。”

我妈说:“那我妈现在告诉你,以后你要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得主人的同意。没有他的同意,你不能拿回他的东西。你知道吗?”

浩浩乖巧地说:“我现在知道了。”

那天晚上,孩子睡着后,郝好的妈妈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爸爸和爷爷奶奶。这个家庭达成了共识,并将其描述为:郝好以前不明白真相,但现在她明白了。

与此同时,我们一致认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强化“物权”的概念。在拿孩子的东西之前,我们应该征得他的同意。如果孩子想动他家的东西,我们也要提醒他先问问主人。

第二天早上,当我送孩子去学校时,郝好和郭瑄瑄约好在学校门口见面。

郝好把车还给郭瑄瑄,按照妈妈的提示道歉:“对不起,我之前不知道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现在我知道了,我再也不会随便拿它们了。”

此后,马除了在生活中强化“物权”观念外,还有意给孩子讲一些警察抓小偷的故事,向孩子传递“自己要”就是偷,偷是违法的意识。

从那以后,浩浩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了。

这是我听到的两个故事。阿玲是我的朋友,而郝是公众号的读者。

对比两位妈妈的做法,心里感慨万千。

孩子“偷”别人的东西是很多家长的烦恼。

有些家长认为“三岁比七岁大”,童年“行为不端”必须严加管教,否则后果严重。比如阿玲的妈妈就持这种观点。

但事实上,孩子小时候的“偷窃”行为并不能真正被定性为行为不端。可能有很多原因会促使孩子去偷别人的财物。家长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

孩子没有“物权”的概念[h/]

婴儿没有所有权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围着他转,一切都是他的。他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想吃就吃...

我家小日出一两岁的时候,她学的第一首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她就开口唱了这首歌。有一天我们在家里玩,有小朋友在外面唱这首歌,她就说:“他唱了我的歌!”

我向她解释,有些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比如空空气、风、水、音乐等等;有些东西是我们家的。然后向她解释什么东西是家庭共有的,比如沙发、墙壁、电视等。,还有哪些东西是私人的,比如自己的衣服,玩具,日用品等。

顺便告诉她:碰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同意,生气的时候不能砸别人的东西...

物权这个概念很重要,必须是孩子在生活中慢慢习得的。

只有有了“物权”的概念,孩子才能在与人的交往中建立起边界感。

儿童的合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阿玲,到了二三年级,她有了零花钱的需求,但没有得到满足,只好去偷妈妈的钱。

当孩子的玩具、零食等。总是得不到满足,他被迫“自己谋生”。

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很重要。当然,孩子的所有要求都不可能无条件满足。否则,孩子不习惯被拒绝和“不满足”,可能会导致行为问题。

孩子缺乏是非观念

有些孩子虽然明白东西是别人的,但对擅自拿别人东西可能带来的后果缺乏意识。

家长有必要告诉孩子:

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失主找不到会着急;

不欢迎经常乱动人家东西的孩子;

偷窃时触犯法律的人将受到惩罚...

孩子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有些父母太忙了,没有时间陪孩子,所以孩子可能会用一些出格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曾经听过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个留守儿童和他的母亲一年才相聚一次,却不能每次都希望母亲不要离开就留下来。看到我妈化妆,觉得口红是很重要的东西,就偷偷藏了起来,以为没有口红是不行的。后来发展到总是“偷”别人的口红...

孩子模仿坏榜样等等

如果孩子的朋友喜欢偷别人的东西,他很可能会模仿这样的行为。

虽然我并不认同“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样的极端说法,但确实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父母身上。

如果孩子有“偷窃”行为,请家长冷静明智处理。

千万不要上纲上线,轻易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也不要乱问乱骂,或者装聋作哑,期望孩子变得更好。

你要和孩子好好谈谈,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用对孩子伤害最小的方式解决问题。

遇到一个睿智的母亲,是我上辈子的福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7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1
下一篇2022-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