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但重要的不是事后怎么教孩子还手,也不是被打后怎么找对方家长麻烦,怎么出恶气。避免孩子被欺负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自己解决纠纷,提前锻炼,这样就不会有被欺负的机会了!
在今天推荐给你的这篇文章中,里面提到的四种方法都非常实用,每个家长都值得花几分钟读一读。
为什么只有你的孩子容易被欺负?
要不要这样开始,我想了很久。毕竟一开始就写这样的话好像有点犀利+刻薄。
所以很多“受害者”的家长都回避这个问题。当你得知孩子被欺负的时候,你首先责怪老师管理不善,对方没有教育好,孩子懦弱,但你从来没有想过这和自己有没有关系。
大多数研究都指出,易受欺负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自尊”很低,在同学眼中是“软棋子”。被欺负的时候不想求助,事后也不想和别人分享。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跳起来,说小孩子受欺负你不骂对方。而是说:“别人不欺负别人,为什么要欺负你?”你的意图是什么...我在此声明,确实有一些欺凌者是随意找人欺凌的,但更多的是抱着“找软捏”的心态来找欺凌者的;今天只讨论后一种情况,我们从“如何避免”的角度来讨论。我们绝对不会责怪受害者。请不要倾斜大楼。】
那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发育”的呢?
看看你是否熟悉这样的场景:
出于对孩子满满的爱和最大的保护,从你上幼儿园开始,今天帮他拿回一辆玩具车,明天挡住一个同龄人的肢体冲突,后天冲到对方家长面前好好算账。一切都被你的大树保护着。你认为你的孩子将如何学会自己处理这件事?他甚至有信心自己解决问题吗?
同时你还挺不满,你主动帮他收拾“烂摊子”。你还一直批评“你怎么这么傻这么老实,人家不欺负你?”饭后和亲朋好友讨论,忍不住给孩子贴标签。“我们的孩子只是光着身子,不敢出门。以后还能怎么办?”这些不经意的话,就像紧箍咒一样,很容易帮助孩子树立起“我不行”“我不能独立处理问题”的清晰而坚定的自我意识。
像这样的孩子,当他面对一个人的威胁时,一定是在对方还没有做出举动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了懦弱。还教育孩子“打回去”?我想说的是,你想撕就撕。
一句忠告:
从幼儿园开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包括肢体冲突。
比“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孩子重拾“信心”[h/]
说到被欺负,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纠结要不要让孩子“还手”。但说实话,我绝对怀疑这三个字本身能对孩子后来的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
是什么让你觉得一个自尊心非常低,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同伴冲突的孩子,听了你的话就能“打回去”?如果他强行听从你的建议,下次闭着眼睛豁出去,选择“反击”,导致更多的暴力,岂不是更糟?
在这种时候,帮助孩子重拾信心是最实际有效的方法。
骂孩子傻或者告诉他“以后不要和XXX玩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告诉他怎么做才是王道。而且,不要等到“欺负”这么严重了才讨论。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成长。
遇到类似肢体冲突的情况,可以这样开头:“妈妈明白,你现在一定很不开心。你能和你妈妈分享一下发生的事情吗?”
接下来你可以等待孩子的描述。然后教他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小明抢玩具打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就像你今天跟你妈说的话,你妈知道你很难过。如果你只是噘嘴,不大声说出来,小明就不会明白你的意思,下次还可能抢你的玩具。下次,你可以试着直接和他谈。"
如果孩子说已经跟对方说明了,或者说被抢了,你可以继续跟他讨论。“妈妈,我很高兴你告诉了小明。下次你怎么办?”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也许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的答案。
就算想不出来也没关系。可以给点提示。“妈妈认为小明可能会非常喜欢你的玩具。你不妨给小明一些建议,让他再给你找一个他觉得有趣的东西,和你交换玩具;或者找个信得过的人给你计时,让他玩一会儿再还给你。你要做的就是想出解决办法,不然大家的电话都解决不了问题。”
在和孩子讨论后,你需要让他再排练一遍,以确保他真的知道如果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该怎么做。
从根本上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简单的说一句“把他叫回来”要好得多。而且你的孩子可以通过不断的体验和总结,积累经验,获得“独立处理”的信心。一旦有了这样的能力,自然很难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弱者有社会优势,但他们永远不知道
“弱者的优势”是我自己的定义,因为我发现大多数自卑的孩子都严重低估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总是认为每个人都讨厌他们“只对诺诺”的态度,没有人想和他们交朋友。
然而,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其实很同情那些不愿意说话、性格内向的人,并乐于和他们交朋友。教师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出一种“偏见”,即“弱者的偏见”。他们愿意给那些不说话、不合群的孩子更多的资源和帮助,帮助他们融入自己的朋友圈,而不是被孤立。
所以你可以告诉那个被“欺负”的孩子,其实,他并不是无助的。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只是他不知道而已。并且帮他找到第一个朋友,然后不断鼓励他组建自己的朋友圈。
看了那篇在朋友圈疯传的文章,事情发展到现在,我最大的担心是,舆论的压力让这个伤痕累累的孩子和同伴之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互不信任的隔阂,影响他以后和同伴的正常交流。
当外界环境对“受害者”不友好时,教导孩子更重要
校园暴力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因为人们发现,外界的干预其实很难改变一些孩子的“暴力”行为。
美国倡导“对校园暴力零容忍”。一旦发现,会召集家长、老师、学区领导一起开会,制定处理方案。我的观点是,大家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施虐者”身上,因为这个因素是不可控的,或者说是难以改变的。更应该注意教孩子如何自卫校园暴力。
怎么做?我参考了很多美国的教育论坛,总结了四个有用的方案:
1.相信直觉,走为上策中国和美国在孩子的“生命权”教育上有很大的差异。美国人总是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比如消防教育,他们会告诉孩子,如果发生火灾,要先把父母推到身边。如果他们没有醒来,他们必须立即逃离,并向其他人求助。确保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
大部分校园欺凌你都能感受到。比如你发现一群人站在一起抽烟,或者一些很奇怪的车辆成群出现在街角。你要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认为现在的环境不安全,一定要选择绕开,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甚至是凑热闹去看,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2.尽可能“成群”活动
研究表明,施暴者更喜欢寻找独自出行的人作为暴力目标,所以即使只有一个同伴,也能大大降低你成为受害者的概率。
3.帮孩子训练“大声呵斥”
一般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还是有顾虑,害怕被发现,所以喜欢捏“软柿子”。你需要在平时告诉孩子,如果遇到危险,逃跑是第一选择,永远不要放弃寻找逃跑的机会。
如果实在逃不掉,一定要大声说话,尽量通过喊叫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转移到人多的地方或者老师办公室,用称呼老师和校长的名字来吓唬对方。
4。学习基本的防身术
虽然我极力劝阻孩子使用暴力,但还是要让他们知道几个非常时刻的极端措施。比如不断寻找周围地面是否有抛掷物,比如石头、砖块等。向行凶者投掷投掷物品可以为自己争取撤离时间。
如果对方已经处于“近身”状态,看看有没有机会掰断施暴者的手指。如果受害者从后面拥抱,他可以通过肘击试图挣脱。在做这些防身动作的时候,不要忘了大喊大叫,吓吓对手,转移到人多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