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孩子“自律”的根源在这里~

万万没想到:孩子“自律”的根源在这里~,第1张

万万没想到:孩子“自律”的根源在这里~ 今天这段文字,摘自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录:一位30岁的财务专家来到作者处就诊,希望医生纠正她总是拖延工作的坏习惯。这位女士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里,总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欢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个小时里,面对那些棘手的差事,她总是尽量回避,结果,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工作却拖延下来。心理医生发现这与这位咨询者工作中缺乏“自律”的现象与童年时父母的教养有很大关系(下文中有描述),最后,在帮助她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帮她设法在上班的第一个小时,强迫自己去解决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在剩下的时间里,工作就变得相对轻松了。由于她是一个意志比较坚定的人,所以,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毛病。

这里作者提到了“延迟满足”,即在不贪图一时轻松的情况下,重新设定生活中快乐和痛苦的顺序。

这个过程一般被成年人形容为“先苦后甜”。对于孩子来说,与“自律”息息相关。“自律”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所以今天想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家长的“自律”教育有所启发。

“自律”的根源[h/]

在童年,从5岁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会这种自律的原则——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乐,避免眼前的安逸带来的弊端。

比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如果更有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等到最后,他可以玩得更开心,不被打扰,不被催促。对于一个6岁的男孩来说,当他学会吃蛋糕时,他可以享受到更甜的味道,而不用担心一口气吃完甜奶油,或者先吃蛋糕再吃奶油。小学阶段的孩子正确对待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好时机。当一个孩子到了12岁,他应该可以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完成作业再看电视。如果是这样,十五六岁以后,他们会把这个原则内化为习惯,成为自己的常态。

然而,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很多青少年缺乏这种健康的习惯。他们不肯好好学习,喜欢心血来潮说话做事。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为什么?研究表明,基因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他因素有待论证,但大部分迹象表明,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不教,谁有罪?

孩子缺乏自律,不一定是因为父母管教不严。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常受到严厉的责骂或体罚。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违背了自律的原则。没有自律原则作后盾的纪律是不会发挥任何积极作用的。

如果父母不遵守自律的原则,他们就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就会成为反面教材。有些父母经常告诉孩子:“照我说的做,但不要模仿我。”他们的行为缺乏长辈最起码的自制力、尊严和理性,比如喝酒、邋遢、打架、出轨甚至背信弃义。这些父母的生活没有自律,却强迫孩子有条不紊的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控、自尊,生活有条不紊,孩子会觉得这种生活理所当然。如果父母的生活乱七八糟,孩子会全部接受。

父母的关爱必不可少。即使家庭环境充满了混乱和贫穷,只要有爱,还是有可能培养出理解和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是医生、律师、企业经理或慈善家,生活方式也相当严格,但如果缺乏爱和温暖,孩子还是会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不知自律。

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如果我们喜欢某样东西,我们会花时间去欣赏它,照顾它。比如,一个年轻人终于买了他心仪已久的新车。他必须在这上面花很多时间:打扫、洗涤、美化、修理和修整内部……

对孩子的爱也是如此。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和陪伴他。

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关注孩子,很少花时间陪他们,我们就无法了解他们的需求,也无法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的时候,我们不是去挑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我没精力管你,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后,当孩子犯了错误,迫使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会向他们发泄我们的愤怒。我们不想追究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合适。如果家长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来教育孩子,这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的委屈和不满。

“自律”的起点[h/]

聪明的父母绝不会这么做。在问题发生之前,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孩子,教孩子对症下药。他们会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用适当的催促、鼓励和表扬,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教会孩子学会自律。他们会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从孩子吃饭、写作业、撒谎、逃避责任等行为中及时发现问题。他们也听他们孩子的话。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知道什么时候该紧张,什么时候该放松,什么时候该表扬,什么时候该批评,这样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让问题消失。

可以断言,父母的爱决定了这种家庭教育的好坏。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家庭教育只能导致不幸。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的选择时,他们会真诚地和孩子一起经历痛苦和磨难,孩子也能收到父母的痛苦。他们可能不会立刻表现出感激,但他们能理解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父母愿意和我一起忍受痛苦,那么痛苦就没有那么可怕,也不一定太糟糕。我也应该负起责任,面对自己的痛苦。”——这是自律的起点。

父母越努力,孩子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有些家长为了掩盖家庭教育的失败,会不停的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有多看重他,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孩子长时间不会被谎言欺骗,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一次次食言,只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没有立刻表现出什么,他们也会把父母的教导和承诺看得一文不值。更糟糕的是,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他们的父母,复制他们的生活方式。

那些在父母的爱中成长的孩子,心灵才能健康发展。他们偶尔会生气,抱怨父母,但内心深处知道父母是深爱着他们的。父母的珍惜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追求快乐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把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比黄金更有价值。

“自律”的基础[h/]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基础。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被雇佣吧!”,这种自信必须从小培养,成年后再去弥补只能事半功倍。如果孩子从小就能享受父母的爱,即使成年后遇到很大的挫折,他们坚实的自信心也会让他们鼓足勇气勇敢克服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他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我放弃。

我们刚刚谈到了“延迟满足”,那就以时间为例吧。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是有价值的,我们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也是有价值的,所以有价值的时间必须好好利用。拖延的金融专家忽略了自己时间的价值。在她的童年,她有一段不幸的经历:她的亲生父母有能力照顾她,但他们会在每个学校假期花钱把她送到养父母家。她从小就体验到了当赞助商的感觉。她觉得父母不重视她,不想照顾她,很自卑。长大后,虽然聪明能干,但自我评价少得可怜。由于自我评价低,她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时间。她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自然也就意识到了自己时间的价值,不得不合理有序的安排。

不要“抛弃”我

所有的孩子都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恐惧有着敏锐的直觉。他们向孩子承诺,“我们最爱你,永远不会抛弃你。”“爸爸妈妈当然会回来,我们会一直陪着你。”如果这些口头承诺配以实际行动,那么当孩子到了青春期,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他们不会只贪图一时的安逸,牺牲长远的幸福,而是愿意用某种方式延缓一时的满足。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最终会实现,就像父母承诺的那样。

如果父母反其道而行之,总是用“遗弃”来威胁和控制孩子:“照我说的做!否则,我就不再爱你了!”-这意味着遗弃和死亡。让这个孩子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不安全,甚至视这个世界为地狱。这种恐惧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他们宁愿透支自己未来的幸福和满足,也不愿延迟满足。在他们眼里,未来太遥远,太遥远,太不靠谱。所以时间上的未来比现在好很多倍,他们不愿意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要让孩子养成延迟满足的习惯,就要学会自律。让他们在安全感中学会自律和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诚的投入,更需要父母始终如一的爱和不断的呵护,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但过程必然更加艰辛,通常是经过一生的抗争,往往以失败告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5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