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之前这样做,打造全能社交宝宝

2岁之前这样做,打造全能社交宝宝,第1张

2岁之前这样做,打造全能社交宝宝

外向≠善于交际,内向≠不善交际

有位妈妈问我:“我的宝宝1岁半了,我发现她特别不喜欢人多的公共场合,比较内向。我带她到商场,有喜欢她的阿姨凑过来逗她,她都是害羞的往我身后躲。我和她爸都是内向的人,在社交方面特别不擅长,也吃过很多亏,我特别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向我们一样不会社交,所以特意给她报了早教班,希望能在小朋友多的环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善于社交。但是,我带她上早教课,她总是哭着要往外跑,也不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活动,真的很没办法,不知道怎样让它变得外向一点。”

单从孩子的性格来说,内向和外向都不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外向的人活泼开朗,善于表达和沟通;而内向的人则比较冷静内向,不喜欢交流和沟通。其实这只是我们性格的外在表现,但不会影响我们的社交能力。不同性格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社交方式。

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我的孩子性格内向。TA会不会更难交到朋友,或者会不会影响以后的社交能力。没必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强迫TA社交。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只要符合孩子的性格特征,就能找到孩子社交行为的正确打开方式。

外向的性格

在侃侃喜欢出门,走进人群,说说话,以此获得别人的关注,结交朋友;

朋友会很多,但真正交心的朋友只有那些;

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更喜欢求助于朋友,听取大家的意见。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外向,喜欢融入群体,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接触同龄的孩子,让TA享受与人互动、玩耍,分享他的快乐。

内向

喜欢别人进来,以自己沉稳内敛的气质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交到朋友;

虽然朋友数量不多,但是真的会有交心的朋友,友情会很深;

遇到问题,我更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

如果你的孩子很内向,不喜欢和一群人玩,家长为了锻炼他的社交能力,没必要强迫他入群。而是内向的孩子更喜欢和1-2个相对固定熟悉的朋友一起玩,那么我们会鼓励和支持TA小范围社交。

帮助内向的孩子学会社交的3个技巧

1请小朋友回家做客

对于不太合群或者害怕社交的孩子,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社交氛围。例如,孩子们经常被邀请到家里做客。对孩子来说,自己的家是最熟悉、最放松的地方。作为一个小主人,在自己家里和孩子打交道,减少了孩子的慢热过程,让孩子觉得更安全,更可控,才能安心社交。

请到家里的孩子数量应该从小到大。首先要邀请一个孩子,让孩子和孩子有“一对一”的关系,然后让2-3个孩子有“一对多”的和孩子互动的体验和感受。

2先跟熟悉的孩子玩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儿童活动,尤其是和孩子熟悉的朋友一起的活动,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情境。在熟悉的孩子的引导下,内向的孩子会更快地进入社会氛围,参与其中。

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要循序渐进,间隔时间要由长到短。不能为了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而经常带着孩子出入各种公共场所,这样会让TA更加恐惧和社交抗拒。

3不强迫TA跟陌生人打招呼

不要强迫孩子主动和人打招呼或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接受孩子慢热的过程和对困难的恐惧,支持和鼓励他们去尝试,及时鼓励和表扬他们的一点点进步,耐心等待孩子长大就好。

不同年龄段的有趣社交方式

一位老人对孩子的社交行为感到困惑:“我孙子2岁了,很活泼开朗,特别喜欢在人群中凑在一起。孩子们去哪里玩,他就去哪里。但我不明白的是,他经常只是看着别的孩子玩,或者别人玩别人的,他玩他的。我一直鼓励他和别人玩,他就是不动。我说我们去那里玩吧,他也不喜欢。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其实不是孩子不会社交,这正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社交特点。心理学家巴顿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将儿童的游戏分为不同的阶段。

0-1岁

没有目的的活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活动,比如玩身体(吃手、扣脚、摇头等等。),或爬来爬去,或爬上爬下,或看着听着,或盯着他们。这个阶段的孩子完全没有社会意识。在孩子眼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玩具。如果把两个1岁以下的宝宝放在一起,他们只会把对方看成一个“大玩具”。

1-2岁

个人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会自己玩,根本不会注意周围的其他孩子,更别说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关注自己的玩具,互相玩耍,不会有任何主动与周围其他孩子交流的欲望。

2-3岁

观看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到了周围其他孩子的活动,对别人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孩子只看其他孩子的游戏,不参与,或者有时候会张嘴教别人怎么做,但还是不参与。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2岁时,孩子有了初步的社会意识,这是孩子社会技能的飞跃。

3-4岁

并行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有社交愿望,但是仍然不太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或者参与互动。孩子们会玩其他孩子正在玩或已经玩过的玩具,并尝试玩同样的游戏,仍然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在孩子眼里,这已经是一种交流了。

4岁以上逐渐互动

孩子4岁以上才能逐渐和身边的孩子互动做游戏。比如从互相交换玩具,到慢慢的有组织有群体意识的集体活动,然后就是有规律的有组织的游戏。孩子的社交活动越来越独立丰富。

虽然2岁前的宝宝还没有社会意识,但2岁前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和未来的社会能力是有影响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社交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

孩子对社交的看法都是你告诉TA的

我曾经见过一位很严苛的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挑剔大于称赞,总是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结果他的孩子长大以后,就真的如爸爸之前对自己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爸爸对孩子的挑剔和不认可,造就了这样一个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暗示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社交能力也不例外。

“我家孩子胆小,内向,跟着我,特别不善于与人交往。”你有没有这样告诉过你的孩子?孩子会得到这样的暗示:我是一个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宝贝,你出去玩,一定要远离大孩子和爱打人的孩子,以免伤害到你。”你有没有这样告诉过你的孩子?孩子会得到这样的暗示:社交很危险,我应该远离。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暗示或催眠,会逐渐被孩子内化为对自己的评价。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说,“人们的想法和信仰会让他们如此成功。”通俗的理解就是:“说你能,你能,或者你不能;说你不能,你不能,你不能。“总说孩子社交能力差,性格不好的家长,真的会拿给你看!

你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孩子对朋友的态度

一位母亲说:“我总是鼓励我的孩子去社交,我也告诉他们该做什么。我对我的孩子态度非常好。希望他不打不骂也能这样对待朋友。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他和孩子打交道特别凶,不像我平时教他的那样。”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我们往往很重视自己对孩子言行的态度,希望孩子能温柔待人。这的确是正确的做法,但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我们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更容易被孩子模仿和学习。

一个总是对人颐指气使,态度生硬,情绪失控的母亲,无论对待孩子多么温柔可亲,随时随地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都没有用,还是会影响孩子对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毕竟榜样永远大于言行!

一个没有安全依恋的婴儿在社交方面是令人担忧的

依恋是儿童与其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它是在孩子和父母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一种情感联系和纽带。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内化各种良好人格特质的基础。有了安全感作为基础,孩子更有勇气向外探索,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探索。因为孩子知道,在探索和尝试的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危险,TA都能迅速转身,回到妈妈的怀抱。

想要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首先要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其次是平时有高质量的陪伴,第三是鼓励孩子的探索和成长。简而言之,就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附言:

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一样,有自己的规律,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些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较早,有些则发展较晚。每个孩子也会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

作为父母,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孩子成长的守望者,守护孩子的独特性,静观孩子的发展,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不要急着给孩子铺路,教孩子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4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1
下一篇2022-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