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乖乖地遵守规则?俗话说,没有规则是方圆,不遵守规则迟早会导致损失。“我认识到,不管大环境如何,都应该教育孩子们遵守规则。但是,孩子小的时候,规则对他们来说太概念化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引导孩子更加重视和遵守规则?”
在我看来,方法论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实践。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闺蜜刚刚告诉我的一件事。
他们邻居家有个叫乐乐的五岁小男孩。他喜欢在周末去他最好的朋友家。不是乐乐有多喜欢和闺蜜的儿子小啊玩,而是闺蜜家里总有新奇的玩具吸引乐乐。
但是这个乐乐每次来都喜欢在小啊的房间里“翻箱倒柜”。只要看到他喜欢的玩具,他就特别不礼貌地接过来不让小啊玩。
一直以来,我的闺蜜都因为乐乐脸色不好,不让她来。但是上周乐乐的“熊”让她忍无可忍。他倒出半瓶她新的面部精华,涂遍了她的全身,小啊的车和房间。
我们都知道,每个熊海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家长。妈妈看到了,只是淡淡地说,小孩子不懂事,让闺蜜不要和她的宝宝争论。临走时我又补充了一句:“还好还有一大半瓶呢!”气得我闺蜜彻底无语。
我最好的朋友在心里咆哮:“让什么?那是别人的东西,你得愿意去玩!”
我觉得,其实有些熊海子被骂没文化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做人。这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父母不教孩子如何做人,孩子怎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顺序敏感,表达不清,最初的自我意识,情绪崩溃,活动剧烈等。这些都是幼儿的天性。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天性行事,没有后天规则意识的构建和雕琢,总有一天会被疯狂生长的树枝碰伤,同时伤害到别人。
其实只要父母能意识到教孩子守规矩的必要性,那就成功了一半。当然,制定规则很容易,但是在执行的时候总会出现很多情况。孩子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不配合,找一切机会挑战规则。到底是什么问题?
双标父母要求孩子守规矩,但他们没有
我以前的同事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他儿子的故事。
他说,有一天他带着儿子过马路,即使对面没有车,儿子还是选择站在线内等红灯。同事问孩子:“没车你在等什么?”他们自己穿过马路。回头一看,儿子还站在原地。
我同事的儿子已经上高中了。他已经到了有自己价值观,能明辨是非的年龄了。但是我们这些才几岁的孩子呢?
如果上一秒我们只是告诉他们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下一秒我们就会牵着孩子的手大摇大摆地闯红灯;他们刚刚被教导,他们每个人都有控制自己财物的权利,不能抢别人的玩具。下一秒,他们就会在未经自己宝宝同意的情况下,以分享的名义把孩子心爱的玩具送人。我刚告诉孩子不要随地大小便,下一秒就让孩子在街上的树坑里撒尿……
我们的孩子,难道他们不会奇怪:既然规则必须遵守,为什么你总是违反它们?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用语言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也不需要唠叨孩子遵守规则。当我们自己遵守规则的时候,也是在默默地向孩子传递一种决心和坚定。
以自己的行为为榜样,往往具有超越其他管教方法的力量。
如果规定孩子每天玩电子产品不超过半小时,我们也应该在和孩子玩的时候放下手机;要求孩子把衣服放在衣架和鞋子上,我们不能堆在沙发上,也不能随意扔在地上。
孩子通过父母认识世界,学习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我们对规则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规则的执行。
规则本身不一定合理
我们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不能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如果规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可能只会说对不起,“孩子做不到!”如果采用这样的规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也有一些规则,是违背公平的,甚至让遵守规则的人吃亏。
确实如此。规则是为了人们的方便而制定的,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规则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时,这样的规则本身就是无效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质疑规则了。
但是,这种对规则的“挑战”和破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指向良性的改变,后者会导致最后的混乱。
所以,在我看来,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不是让孩子“固守”规则,而是让孩子有勇气质疑不合理的规则。
除此之外,在引导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策略”和“技巧”。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规则的抵触情绪:
■向孩子解释规则,让他们感受到遵守规则的好处
与其简单地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不如跟他们讲不遵守规则的危害和遵守规则的好处。
比如不要抢玩具,不要大声说话。你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当别的孩子抢你的玩具,你在餐厅吃饭,别人大声喧哗吵闹,你是什么感受?如果你感觉不好,那么当你违反规则的时候,别人也会和你有同样的感觉。
不要过马路,不要靠护栏,坐安全座椅等规则。我们也可以通过画画和玩过家家的游戏来解释孩子不听话的后果。
与此同时,我们身边自然也会有一些人习惯性地不遵守规则。当孩子质疑别人为什么不遵守规则的时候,也是我们向他们解释规则的好时机。比如玩滑梯有人插队,公共图书馆有人大声喧哗等等。,这正好可以让我们和孩子聊聊不遵守规则对别人的影响,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该怎么做,让孩子对规则有更切身的体会和体验。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
除了一些关于安全和教养的规则是不能商量的,我们家的很多规则其实都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制定出来。
这样既考虑到了家长的利益,又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参与也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独立自主得到了认可和尊重,不容易因为执行中对“主权”的争夺而失控和反抗。
我的一个朋友全职照顾孩子。原来,为了让孩子们早点睡觉,她制定了必须在8点钟睡觉的规定。但是因为孩子父亲工作很忙,经常7点下班回家。吃完饭,他一会儿不能陪孩子玩,催孩子睡觉。
宝宝总是哭着反抗不睡觉,因为她在和爸爸玩。宝宝爸爸也很内疚自己不能陪孩子更久。后来朋友开家庭会议,三人决定推迟一个小时睡觉。之后,睡前的时间变得轻松愉快了许多。
■在孩子配合时多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当孩子第一次学会遵守一条规则时,鼓励往往比任何言语都管用。但是,表扬孩子一定要中肯。一般来说,“你很牛逼,很聪明,很好”是无法起到让孩子知道自己做对了的效果的。鼓励时,要着重描述具体细节,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诚意。
比如,如果童童认真整理她的玩具,我会鼓励她:“我看到你把所有的乐高积木都放在盒子里了,而且你一直很耐心很用心,把所有的玩具都放回了原来的位置。你做得非常好。现在客厅里没有玩具了,你又可以快乐地跑来跑去了!”
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好,遵守规则带来的便利和秩序,这是很有帮助的。
■让孩子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
可能是出于爱的本性吧。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孩子违规后,急着替换孩子,以弥补不良后果。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违反规则的危害,觉得遵守不遵守没什么区别,那怎么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呢?
记得几年前有一则新闻,讲的是一只狐狸尼克和乐高拼了三天三夜。展出不到一个小时,就被熊海子推倒破坏。
事情最后,孩子父亲诚恳道歉,当事人原谅孩子和解。
很多人说家长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不合适的。道歉并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违反“不要碰别人的东西”这一规则的严重后果,也就是所谓的“违反规则的成本太低”。
当时有网友提出,除了相应的金钱补偿,还应该带着孩子和作者一起过几天,重建乐高模型。虽然孩子更容易适得其反,但这种经历会让他们明白,打破规则必须付出代价。
没有涉及安全和危险的惩罚。让孩子亲身体验自然后果是必要的。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每天早上带孩子去幼儿园总是混日子,不听任何提醒。最后,他总是以对着他妈妈哭而告终,然后他不得不依靠他的朋友一路开车来避免迟到。
她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问她:“你为什么不试着让孩子们知道迟到是什么感觉?”
那天早上晚些时候,和往常一样,我的朋友决定不催促孩子们,也不开车,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来。
结果上完幼儿园,班里的孩子早饭都吃了一大半。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爱吃的肉卷都被拿走了,粥都凉了,只剩下一块小蛋糕吃的时候,孩子们会当场哭出来。
但是那段时间之后,虽然孩子们早上偶尔会磨蹭,但是如果有朋友提醒,他们就会立刻加快速度。
当然,以上的小方法只能让我们更慢慢地去运用,去引导和尝试,而未必能快速加速孩子对规则的认知过程。
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一些“花招”让孩子立刻规矩起来,多半是失望了。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我们作为家长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和时间。毕竟,要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可能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可能很难在短短几天或者几十天内见效。
也许我们需要慢慢来,克制自己的焦虑和急躁,等待孩子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和改造,学会认知和执行规则。
最好的教育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打磨和渗透。不要等到社会要教训熊海子的那一刻,只要记住,要早教会孩子做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