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大家都在看,如何正确培养宝宝的同理心

微博上大家都在看,如何正确培养宝宝的同理心,第1张

微博上大家都在看,如何正确培养宝宝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萌发

一般认为,具有同理心的孩子在行为表现上较体贴,甚至因为能够觉察并了解他人的心情而能给予更多的接纳与包容。同理心是一种能够感受与知觉别人情感的能力,即所谓的感同身受、将心比心的能力。

研究发现,同理心的发展从婴儿时期就可以看出:同室的新生婴儿会因为同伴的哭泣而哭泣。这种现象被称为“陪哭现象”。虽然只是对听觉刺激的反应,但却是共情的起源。另外,1岁前的宝宝大多已经会看脸了。如果他们的母亲露出不高兴的表情,他会不自觉地收敛笑容。虽然宝宝还不知道被观察对象不开心的原因,但此时共情已经开始萌芽。

复制家长同理自己的方式待人

宝宝1岁前,对“我”的概念还不太清楚。通过听自己的哭声,动自己的小手小脚,宝宝开始熟悉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身体动作。18个月左右,宝宝逐渐开始有了“我”的意识。

此时,对于别人的不幸,他会以“我也有不幸”来表示同情,例如:当有其他小朋友跌倒喊痛,他也会指着他曾经受伤的地方说疼痛,或者他会企图以自己遭遇不幸时所获得的安慰方式去安慰他人,例如:宝宝可能会摸摸那个人跌倒受伤的部位,因为他之前被这样对待过。因此,洪意晴心理咨询师强调,宝宝被同理、被安慰的方式,将会影响到他同理别人及安慰别人的能力。

六岁左右逐渐成熟

宝宝两三岁的时候,几乎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在生理上与他人不同的个体。他更注重“别人的感受”或者“别人对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基于别人的感受,而不仅仅是自己的感受。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展“角色替代”的能力,即一个人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一个情境的能力,因此他们开始知道他人的感受与自己的不同。

大约到了4岁,孩子就能很清楚明确地分辨出他人的快乐与悲伤。而大约6岁后,孩子所呈现的同理心,已能扩及到其他人的生活情境中,他们能够体会他人的遭遇,例如: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分离、对未来的期待或种种的得失等。他们会明白每个人的感受受生活经验影响,而不只是由当前的情境所引发。此时,孩子的同理心发展几乎臻于成熟。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培养

家庭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环境,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源泉。所以,想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不能忽视爸爸妈妈的个人教育。除了以身作则对家人、亲人、朋友表示尊重和关心,家长还必须对宝宝的需求和情绪有所包容、接纳和理解。

1。带宝宝了解自己的情绪

父母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孩子日后认同他人的相同情绪,并给予相同的理由。同时,当孩子的情绪发生时,家长也要以同样的方式接受孩子的情绪,这有助于孩子以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同样情况下的他人。

2。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他人是共情发展的基础;如果你不关心别人,自然就不会对别人表现出同理心。所以家长可以教育孩子随时帮助别人,引导孩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同时,家长要适时给予孩子表扬或关心。当孩子受到表扬时,他知道自己得到了认可,这会让他更有信心给予他人关爱。

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通过孩子间的相处与争吵,爸妈可以引导孩子彼此间互相帮助与关心。发生争吵时,父母需尝试理解双方的心情,让孩子们的心情都能因为被理解而获得安慰,然后再引导他们去了解对方的心情,调解双方,而并非只是惩罚或指责孩子。例如: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哭泣,父母可以先询问孩子是否知道对方哭泣的原因,然后指出这种情绪叫做“难过”,并鼓励两个孩子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成为了对方,自己是否也会有相同情绪,进而再逐步了解造成两个人不开心的原因并提供调解的办法。当父母去同理孩子们的感受,往往也可以使孩彼此之间更加了解,也有助于孩子学习对其他人的同理。

3。善用绘本或故事引导

玩耍,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孩子用来学习或认识世界的媒介。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或有故事情节的绘本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深入情境,让孩子有机会站在故事主角的位置,感受角色的情绪,这也可以锻炼孩子站在他人的位置表达感情的能力。除了角色扮演,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讨论当故事情境变成现实时,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方式,这有助于训练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做出合理的应对。

当家中没有其他兄弟姐妹时
如果家中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自己或身边的人,发生某件事情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孩子思考。若今天的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可能会有哪些感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绪,如此一来,当孩子日后遇到类似状况,就能运用过往的经验,去展现同理行为。

避免NG教养

1。避免冷漠以对:如果照顾者总是对宝宝的需求漠不关心,宝宝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应,进而会认为环境不友好,从而对人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孩子共情能力发展缓慢。建议家长对待孩子,尤其是婴儿期的孩子,尽可能的回应孩子的哭闹和需求。对于1岁以下的宝宝来说,虽然还没有发展出同理心,但是已经开始和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了。如果父母对自己的宝宝漠不关心,就会复制同样的态度给别人。

2。避免强势教养:如果父母经常用强势的态度和讲道理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很难发展同理心,因为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不被理解,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比如宝宝大一点,可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当他想买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只是告诉孩子“你不能买”,那么孩子只会学习规则,他们的心情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孩子就很难学会和别人一样了。但如果家长能补充一句“我知道买不到让你很难过。来,给妈妈一个拥抱安慰安慰你。”孩子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间接学会如何和别人一样。心理咨询师洪怡青认为,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父母照顾,以后才有能力照顾别人的情绪。

3。避免暴力漫画:

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有学者认为,让孩子看太多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或游戏,会使他们表现出更具攻击性的行为,不利于共情能力的发展。

4。让孩子在环境中安全地探索和表达

共情能力的发展与婴儿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每个宝宝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其与生俱来的独特行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所以在宝宝产生共情时也会造成差异。比如宝宝情绪稳定的时候,宝宝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反之,就很难去关注别人的情绪。或者说如果宝宝天生充满好奇心,喜欢与人交往,那么宝宝了解别人的情绪,培养共情能力就相对简单了。

反之,如果宝宝很容易对新事物表现出退缩反应,那么宝宝可能就很难主动地体会他人的感受。即便先天气质会影响宝宝同理心的发育,但只要父母愿意就能创造一个让孩子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的环境。爸爸妈妈接纳、赞美孩子的创意,让孩子能安全探索这个世界、安全地表达自己,孩子就会对周遭的人始终保持好奇,并自然地去关心与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发展出对他人的关怀与同理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53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