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和“受气包”背后的问题竟然是同一个!

“小霸王”和“受气包”背后的问题竟然是同一个!,第1张

“小霸王”和“受气包”背后的问题竟然是同一个!

停止给孩子贴标签

“小霸王”和“受气包”是我们父母常说的话。孩子稍微霸道一点,就会说,你看这个“恶霸”,好一个杀人犯。如果你遇到一个内向懦弱的孩子哭了,你会说你怎么像个受气包。殊不知,这样的标签化行为也让孩子无形中认为自己是“恶霸”、“受气包”。 不管孩子怎么变成这样,首先父母的行为是错误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大人总是说他欺负别人,或者说他很懦弱,总是被别人欺负,那么孩子内心的自我倾向就是——“哦,我就是这样的人。”即使他以后有能力改变这种状态,他还是会觉得自己爱打人,或者说他害怕别人打他。 所以,杨杰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这是一个很短的阶段,孩子的学习和改变速度是很快的。可能当时纠结我们的问题,等他上了大班或者上了小学,你突然发现你纠结的问题都没了。 2同伴冲突没什么大不了的,父母不应该把它复杂化


一般来说,这五个方面是小伙伴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些家长会把孩子之间的矛盾无限放大,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真的没必要。

资源占有:最常见的就是抢玩具,占地盘;意见不合:有时候几个孩子一起玩游戏,不到十几二十分钟就打起来了。因为,有的孩子想这样玩,有的孩子不想这样玩,一说什么就打。肢体动作:你打我,他踩你,会引起孩子之间的冲突。语言引起的冲突:比如吹牛,a孩子会说他的玩具有多好,b孩子会说“蠢东西,我的比你的好”之类的话,然后就打起来了。故意挑衅和控制别人:这是几个原因中最不能接受的。有的孩子无缘无故看到一个孩子,没有因果,上去就帮他一把,打他。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被欺负孩子的问题了,而是被欺负孩子的内心状态很不好。如果是这样,那完全是欺负人的孩子就有问题了。

3关于“恶霸”和“受气包”发展的笔记[h/]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在文章中使用了“恶霸”和“受气包”的称谓。但是家长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不要这样称呼孩子。)

一个孩子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来到不同的家庭。三五年内,父母不会有意教孩子做“恶霸”或“受气包”。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如此分裂?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教养中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

《小霸王》是怎么开发出来的?

很大比例的孩子喜欢“欺负”是因为父母的暴力倾向。孩子从家里学到的是父母用暴力解决问题。以身作则,我就是这么说的。

对于界限不清,很多家长可能会含糊其辞。其实很好理解,就是说在家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孩子越界了家长要不要制止。对于“小霸王”的孩子来说,他的边界意识不清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很模糊。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会为所欲为。他们一激动就会打人,骂人,甚至咬人。

父母可以保护自己的小牛。这就是双重标准的问题。很多家长都会有一种心理暗示,我的孩子撞了别人。如果他没受什么损失,那也无所谓。象征性地阻止他。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家长会很紧张,有时候会没完没了地找对方的麻烦。其实这给了孩子一个特别不好的暗示,就是“我打别人没问题,但是我爸妈,爷爷奶奶喊着就去世了。但如果别人打我,我爸妈也不会饶了他们。”孩子会认为有人给他撑腰,在外面和人打交道就会肆无忌惮。

孩子偶然发现了欺凌的有效性。这种欺负和父母没有关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经历,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自己的经验。比如有的孩子一开始可能会被欺负,当有一天他忍无可忍,爆发出来打别人。后来他突然发现,哎,孩子开始听我的话了,也怕我了。他发现打人是有效果的,然后就会一直用。

“受气包”也不是天生的

父母的强势不断压制孩子,所以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久而久之,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不仅害怕,还会感到羞耻。他去学校和其他人打交道,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不敢表达,胆小,即使提出正当的要求。 不要因为孩子将要经历的痛苦而心疼,不然以后你会加倍心疼他。杨洁说,曾经有一个上二年级的男生。他以前和同学一起玩,会哭着跑回家。追根溯源,因为这个男孩的妈妈从小就是他的保护伞。如果和其他小朋友有点小矛盾,妈妈会说“回家吧,我们不要和他玩了”;孩子碰到一起买东西,别人不给儿子买,儿子还没受伤的时候,妈妈反而受伤了。“孩子要是走了,我妈给你买,我妈有的是钱。”久而久之,小男孩一遇到事情就会找妈妈。结果这个男生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被欺负。

杨洁的咨询室里就有这样一家人。家里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但是孩子在幼儿园总是不开心,表情沉默,四肢僵硬。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也是沉默不语,什么都不敢说。杨洁很奇怪,就让家长把每天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琐事记录下来。有一天,杨洁在日记里发现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吃早饭的时候,爷爷让他吃点粥。孩子其实并不想吃,只是没有直接回应爷爷,而是转身对妈妈喊了一句“我不想吃粥”。我妈也常说:“不想吃就不吃。”你可能会说,这和欺凌无关。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孩子,他在与人交往时有一种行为模式——当别人向他提出要求时,他不知道如何回应,而是习惯性地向外援,也就是他的母亲求助。

试想一下,如果妈妈不在场,上面提到的这个男孩在幼儿园想要别人的东西会怎么做?他张不开嘴!因为他在生活中没有这方面的实践,不知道如何去要求别人,如何回应别人。3~6岁的孩子长得很快。如果对他们过度保护,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就会有障碍。当剩下他一个人面对一件事的时候,他会害怕,别人说的话他一句也接不上。这样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胆小怯懦。而这种胆怯的状态也会挂在脸上,表现在行为上,这样就很容易激怒“小霸王”——他们喜欢捏软柿子。

这两个妈妈是典型的过度保护,好心办坏事。猫生小猫,据说小猫要七天才能睁开眼睛。有些“乐于助人”的孩子觉得小猫为什么不睁开眼睛?然后他友好地打开了小猫的眼睛。这些小猫最终失明了。这是好心办坏事,就像你过度保护孩子一样。因为你心疼孩子的痛苦,你就把他换掉,以后你会加倍心疼他。

孩子对你不忠,“巢横”。谁先焦虑谁就输了!什么叫家规与社规脱节?比如家里能做的事情,和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是冲突的。孩子在家里会说脏话,但在社会上不会。这种孩子一走出家门,家里适用的规则在外面就不管用了,但是他不知道外面适用的规则是什么,很容易在他还在的时候就被蒙住眼睛卡住。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家通常都会提到的问题——窝里横。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胡作非为」?因为他知道在家里强硬是没有负面后果的,家里人会买他的账,但是同样的策略在外面不会买。有的孩子在家哭闹,生气,摔东西,或者耍赖骂人,还不能在地上打滚。很多家长妥协,几次都是败下阵来。但是,孩子也心疼。但是,这样真的不行。当他同样的策略在外面已经多次碰壁的时候,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外来者。

父母要谨记,一定不能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其实你只要坚持原则就好了。这时候就考验家长的耐心了。就说孩子在骗你,谁先着急谁就输了!花时间和他在一起,让他用所有的方法。最后,不要批评他,也不要打他。让他哭,让他闹。过了三五次,他自然会放弃,因为这种方法没用。拜托,谁经常哭四个小时?累!

“受气包”一般对别人的信号不敏感。我们总以为“受气包”是受害者,其实不一定。有时候,他真的会被别人打,但前提是他对别人的信号不敏感,对别人的反应是错误的。小孩子在一起玩,一个孩子用柳条打另一个孩子,就是那种打。被打的孩子说“不疼”,就可以再打。如果不疼了,他可以继续打。结果后来他哭了好几次,跑回家抱怨被欺负了。但是深究这种情况,其实这个被打的孩子也是有问题的。

我们一直以为“欺负人”和“受气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实际上,总结起来,它们是一类问题。它们是什么?都不清楚。这种边界不清,意味着欺负者的孩子边界扩张太严重,侵犯了别人的领地;被欺负的孩子边界太小,有一些不允许的行为。因为他太害怕了,所以允许他这么做。

还有,这两类孩子策略单一。“欺负”就是打人,“受气包”就是躲。所以,他们真正需要调整的是策略。

同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47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