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第1张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了怎么办

最近孩子有点“霸道”、“任性”、“不讲理”。这有什么不好?孩子因为秩序敏感期的问题出现以下问题?

大概两岁半的时候,女儿会要求外出的规则和顺序。

比如爸爸先换鞋,宝宝换鞋,妈妈拿包,然后一家人一起出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她都会让我和宝爸回来再走一遍。

如果我先拿包再换鞋,她会突然哭着喊:“不,不,你做的不对。”

我和她爸爸有时候也很无奈。不管我们怎么说,其实都还好,只是她不理会,嚎啕大哭,直到我们按照她内心要求的顺序再做一遍。

站在一旁看着我们哄孩子的爷爷奶奶说:“哎呀,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吃顿饭就好了。为什么还依赖孩子,完全被惯坏了?”

女儿三岁的时候,对家里摆牙刷很感兴趣。

她每天刷牙的时候,都会把父母的牙刷摆放整齐,站成一排,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牙杯牙刷放在中间。

一边享受,一边说:“爸爸牙刷,妈妈牙刷,宝宝牙刷。”当她看够了,她满意地离开了。

我很紧张,但我忽略了一个事实,她对牙刷的摆放方式非常挑剔。早上刷完牙,我把牙刷杯放在我习惯的地方。

女儿起床,穿衣,洗漱,看到牙刷变了位置。一向温和的她勃然大怒,像个失控的小怪物。她尖叫道:“哪个毁灭者拿走了我的牙刷?”

看到淑女秒变怪物,我很迷茫。

她一边荡一边生气地说:“我不允许你这么做!这是我放的。”看完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就问:“要不要把牙刷按照你的方式排列?”她没有说话。

我接着说:“妈妈没有放在你面前,让你生气了吧?”她点点头。

她的情绪慢慢缓和下来。

然后我跟她说:“你这么说的方式很有爱,就像一个亲密的牙刷家庭。牙刷爸爸和牙刷妈妈保护牙刷宝宝。然而,我妈妈也有习惯。我妈习惯拿着牙刷躲在她的小屋里。如果妈妈忘记了,拿出牙刷妈妈,但不要太激动,好吗?”

她笑了。笑着说:“一个牙刷家庭,牙刷爸爸,牙刷妈妈,牙刷宝宝。”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女儿的表演对秩序很敏感。东西一定要放好,按照她内心的顺序摆放。

1。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时对秩序的完美要求近乎固执。

有的孩子要求按一定顺序出门,不能乱来。

有些孩子不得不要求回家走同样的路线。如果他们做错了,他们不得不回到原点重新做一遍。

有的孩子要求东西要按照他要求的方式摆放整齐,有的不能移动位置。

有些孩子要自己的食物。没有许可,他们不能拿走或吃它。否则他们会要求你还原或者吐出来。

如果0-3岁的孩子突然对某件事表现得任性或执着,那么家长就要当心了。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经历一个秩序的敏感期,而不是所谓的“霸道”、“任性”、“无理取闹”。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主要表现出对环境布局、事物归属、程序的完美要求和对前期设计的刚性要求。

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和对世界规则的认识。秩序和规则有关,规则和道德有关。这是他未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蒙台梭利指出:

“大自然赋予孩子对秩序的敏感,这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它可以识别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通过将环境中相互关联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识别环境。只有在这种整体清晰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引导自己有目的地行动,否则,孩子就无法建立自己对环境中各种关系的认知。”

所以,我们要尊重和爱护孩子的秩序感。

只有经历并成功度过早年的秩序敏感期,孩子才能更顺利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对世界稳定的看法和认识。

在学校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高一的男生,做什么事情都有条不紊,把各种东西都摆放的井井有条。即使教室很吵,他也能不受干扰的做自己的事,自然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孩子之所以在做事上如此独立自律,是因为在他对秩序敏感的时期,他的父母关心和尊重他的秩序感。

2。如果父母通过压制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当时的感受就被压制了,他被吓得不哭了,他内心的秩序就被打乱了。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孩子的0-3岁是培养信任感和自主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能够耐心细致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就会给孩子很好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逐渐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有些父母会想孩子什么时候长大。为什么这个孩子这么不注重规则和秩序?这个孩子为什么不追求完美?或者说你为什么这么缺乏主见?

父母不知道孩子因为言语压制或者暴力,没有很好的度过秩序敏感期。

他小时候追求完美,鞋子都要整好才会洗手。但是你催他快点,你恨他磨蹭。好吧,屈服于你的权威,他不会放,他要什么,就照你说的做。

他小时候就追求遵守规则。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但是,你总是无视他的规则,违反他的产权规则。等你长大了,孩子的利益被侵犯也无所谓了。你打不出来。

他小时候就追求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每次他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都被你打了一顿。长大后,你希望孩子有独立的思想,但他总是像你的牵线木偶。如果你恨你的孩子,你就帮不了刘阿斗。

童年时期的秩序感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和品质。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对待处于顺序敏感期的孩子。

3。接受并感同身受孩子的感受,帮助他们度过秩序敏感期

当我们无意中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孩子开始激烈反对,大声哭闹时,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感受。

有一次,我吃饼干的时候,把结巴的甜的一口咬掉了。女儿看到后,突然气得大哭起来。她让我把饼干弄好,和原来的饼干一模一样。

我当时真的很无辜。妈妈买了这些饼干。她为什么吃你的饼干?

原来在孩子的认知系统里,你给她买的饼干是属于她的。然后,当你想吃这块饼干的时候,一定要征得她的同意;如果你不征求她的同意,你打破了她心目中的规则,你做错了,那么她会反抗,会哭。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无法想象他人所处的情境。一切都以自己的经历为中心,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孩子此时的哭闹或愤怒,也是因为心里的规则被改变了,所以缺乏安全感。

在秩序敏感期面对一个哭闹的孩子,父母可以不用那么焦虑的去做大人的事情。哭闹的孩子无法表达清楚她内心的秩序到底是什么样子。

孩子哭的时候,说不清楚话。大人不妨跪下,抱起孩子说:“宝贝,妈妈做错了什么?你难过吗?”

孩子听到你说的话可能不会马上不哭,但是情绪不会那么激动。毕竟他的感情是被认可和接受的。

然后你说:“现在再来一次。让我们玩一个游戏。你说口令,我来做动作。现在游戏开始了。”孩子一听游戏就会兴奋,一场大战就能结束。

为什么要接受和移情孩子的感受?

《怎么说孩子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话》一书的作者曾提出:

“共情是帮助孩子理清情绪的好方法。当我们同情孩子时,我们为他们建立了一个丰富的自我意识系统。只有真正与孩子感同身受,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

东西救不了,吃的饼干也吐不出来。我们应该温和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把这件事跟他解释清楚,或者再拿一块饼干说:“妈妈知道你难过,妈妈不是故意的。我理解你为什么如此不安。”

孩子可能会哭一会儿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能感觉到妈妈理解他,他也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是无法挽回的。

不要指责孩子这么固执。即使面对他的哭闹,他依然抱着,“一定要打,一定要吼,不然以后很难管。”想法,恐怕孩子被你的呵斥管得很好,但是他已经失去了内心的规则感。

那时候,你怪过孩子吗?还是自责?时间回到了过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54852.com/yuer/346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