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把喂奶看作是一个特别机械的把食物提供给孩子的过程,包括很多妈妈会在哺乳的过程中玩手机,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哺乳绝不仅仅像浇花一样把乳汁塞到孩子嘴里让他吃饱这样简单。
现在很多人都有了母乳喂养这个意识,包括很多国际组织也有这样的建议,但是我们通常都只是看到了母乳对孩子身体的好处,比如说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等。其实母乳喂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乳房喂养特别重要
说到心理影响,母乳喂养时会有一些妈妈“投机取巧”。为了保持身材、不影响工作等,很多妈妈会把自己的乳汁吸出来保存起来,再由其他人加热后喂给孩子。这样妈妈就会觉得既满足了母乳喂养的要求,又不会那么麻烦。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个不叫母乳喂养,真正的母乳喂养一定是母亲用乳房来喂孩子,母乳喂养不只是提供乳汁,乳房和乳汁对宝宝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孩子在认识这个世界时,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乳房,慢慢的发现乳房后面是母亲,母亲后面是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孩子通过乳房来认识母亲,又通过母亲来认识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所以乳房喂养特别重要。
在孩子0-6个月时,还不能完全意识到妈妈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在孩子的眼里妈妈只是一个白白胖胖的乳房。当他饿了想吃奶时,乳房出现在他面前,他不会认为是妈妈在帮他吃奶,而会认为这个乳房是自己自己创造出来的,只要自己一有吃奶的想法和念头,乳房就会自动出现,所以在心理学上0-6个月的孩子处于全能自恋期,他们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发展到后面,如果妈妈及时满足了宝宝创造力的表现,要奶马上就给,要怀抱马上就抱,那么创造力就会延续到整个成长过程中,也就是说这将会有利于孩子将来创造力的发展,可能这样说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心理学精神分析领域就是这样来解释创造力的最初发展的。
6个月以后,随着孩子成长,他逐渐意识到,乳房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妈妈一直在帮助他吃奶,这时孩子内心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如果孩子在0-6个月时,妈妈将孩子照顾得很好,有需求及时满足孩子的话,那么孩子的失落感会比较小,会比较容易接受这个现实,现实是什么呢?就是:虽然乳房不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直是妈妈来满足我,但是妈妈也能够把我照顾得足够好,所以即使不是我自己满足的自己也没有关系。这样孩子就能够慢慢的从全能自恋的状态中走出来。相反,如果在孩子0-6个月没有得到足够的、及时的回应,孩子的失落感会很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孩子的心理就会固着在这个阶段,通俗的讲就是孩子的心理就会停留在这个阶段,直到被满足后才能够从全能自恋的状态中逐渐走出来,进入下一个心理阶段。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满足起来是相对容易的,无非就是吃、哄、抱,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需求也会越来越大,那时候会更难满足,最严重的是,如果一个人到了成年后,仍是全能自恋型人格的话,会成为非常偏执和极端的人。
一个好的哺乳过程是怎样的?
哺乳的过程除了提供乳汁的营养之外,还包括母亲和孩子的皮肤接触、母亲的声音、母亲的情绪、母亲的关注等,所以一个完整的哺乳过程不只是母亲把乳汁输送到孩子的身体里,更重要的是母亲和孩子完成了一次交流,在这一次一次的交流中,孩子的心理一点一点发育起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母乳喂养过程。
心理学家克莱因有这样的观点:宝宝自闭期吃奶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闭期也就是出生后的前两个月,过了自闭期,宝宝再吃奶的时候,会寻求跟妈妈的链接。有一个非常温暖的数据,当宝宝吃奶的时候,最开始视力能达到的范围,正好是妈妈的脸。对于孩子来说吃奶绝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吃奶的过程也正是一个和妈妈建立情感依恋的过程。
所以,如果是奶瓶喂养的话,家长也应尽量模仿这个过程,把孩子抱起来,关注着孩子,当他看向你,跟你互动,跟你笑的时候,回应宝宝的笑或亲密的言语,做到这些后,其实乳房喂养和奶瓶喂养在心理层面没有太大区别。
相反,如果母乳喂养的妈妈,只是进行母乳喂养,没有任何情感反应,总是去看手机或者和别人聊天,而奶瓶喂养的妈妈给足情感反应的话,从发展的角度看,奶瓶喂养的宝宝发展得会更好。关于这一点是有依据的,在恒河猴实验中,一部分幼猴用铁丝做的假猴子妈妈进行奶瓶喂养,另一部分是用绒布做的假妈妈进行奶瓶喂养,虽然食量相同,但是铁丝做的假妈妈喂养的幼猴,会出现消化不良、拉肚子的情况。这种生理状况其实也是心理状态的表现,所以不管是奶瓶喂养还是乳房喂养,都应给予孩子情感反应,因为这些决定了孩子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