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底:即垂体窝的底;其形状多数为平坦(平直型)或凹陷(下凹型),少数为隆起(上凸型)。
蝶鞍是颅内骨结构的解剖学名称,指的是蝶骨在颅中窝中间部分高起,形如马鞍的骨结构。蝶鞍中央凹陷叫垂体窝,容纳脑垂体。正常情况下,蝶鞍与脑垂体之间紧密相贴,几乎没有空隙。当各种病理因素导致蝶鞍变形(鞍隔缺损)、扩大或脑垂体萎缩变小,使蝶鞍中央凹陷与脑垂体之间的间隙扩大,形成“空泡”样改变,在颅骨X片、脑室造影、CT或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时可发现明显的密度降低形如“空泡”的影像,称为“蝶鞍空泡”
【定义】 正常人垂体位于蝶鞍内,上方有鞍隔覆盖,其中央有一孔洞由垂样蒂穿过,所以正常的蝶鞍内由垂体占满,无蛛网膜和脑积液。但某些人蝶鞍腔内垂体组织缩小,大部分被一“囊泡”所占据,这样情况为“空蝶鞍”症。多见于女性(约占90%),尤以中年以上较胖的多产妇为多。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剧烈,但缺乏特征性,可有轻、中度高血压。少数病人有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可呈向心性缩小或颞侧偏盲。少数病人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假性脑肿瘤),可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脑脊液压力增高。部分病人有脑脊液鼻漏,发生原因可能是脑脊液压力短暂升高,引起蝶鞍和口腔之间胚胎期留下的通道开放,少数病人伴有垂体功能低下,可呈轻度性腺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后叶功能一般正常,但在个别小儿中可出现尿崩症。儿童中可伴有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原因】 其一是先天性中央部孔洞较大,在脑脊液的压力下长期蛛网膜下腔疝入蝶鞍内逐渐囊状扩大,挤压垂体组织缩小而占位于蝶鞍内; 其二是某种生理或病理内分泌改变的因素,使垂体组织一过性肿胀增大,同时鞍隔孔洞也随之扩大,事后垂体恢复正常大小,也造成空蝶鞍; 其三鞍区局部的感染,外伤等发生蛛网膜粘连,导致脑脊液压力增高,使蛛网膜疝入鞍腔内;最后由于垂体肿瘤手术摘除后或放疗后均可使蝶鞍腔内空,这样蛛网膜疝入鞍腔内造成空蝶鞍症。 【临床表现及治疗】 国内报告的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在15~63岁之间,以35岁以上者居多,常见有头痛、肥胖,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伴颅压增高,少数病人有内分泌失调,以性功能减退为主。也有出现下丘脑综合征者。 (一)头颅平片 显示蝶鞍扩大,呈球形或卵圆形。大部分病人的蝶鞍骨质示有吸收,蝶鞍背后床突可近于消失,颅骨其他结构可有轻度骨吸收,此与慢性颅内压增高有关。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CT) 可显示扩大的垂体窝,窝内垂体萎缩,充满低密度的脑脊液。 (三)核磁共振检查 垂体组织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鞍内充满水样信号之物质,垂体柄居中,鞍底明显下陷(图1510)。 【治疗】 无任何症状者不必治疗,但需严密观察和随访。一旦出现视力明显障碍,严重颅内压增高者则应立即进行手术。若系脑脊液鼻漏,可行肌肉和移植骨片垂体窝填塞术。若系视神经周围粘连,可行粘连松解术。对非肿瘤性囊肿,可行囊肿包膜部分切除术。如伴有明显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者须酌情予以激素替代治疗。 希望我的回答你帮到你,也希望你的母亲能早日康复。也希望我的回答能成为最佳答案。空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syndrome)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可分两类:发生在鞍内或鞍旁手术或放射治疗后者为"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非手术或放射治疗引起而无明显病因可寻者为"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 多见于女性(约占90%),尤以中年以上较胖的多产妇为多。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剧烈,但缺乏特征性,可有轻、中度高血压。少数病人有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可呈向心性缩小或颞侧偏盲。少数病人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假性脑肿瘤),可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脑脊液压力增高。部分病人有脑脊液鼻漏,发生原因可能是脑脊液压力短暂升高,引起蝶鞍和口腔之间胚胎期留下的通道开放。少数病人伴有垂体功能低下,可呈轻度性腺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后叶功能一般正常,但在个别小儿中可出现尿崩症。儿童中可伴有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 国内报告的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在15~63岁之间,以35岁以上者居多,常见有头痛、肥胖,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伴颅压增高,少数病人有内分泌失调,以性功能减退为主。也有出现下丘脑综合征者。 (一)头颅平片 显示蝶鞍扩大,呈球形或卵圆形。大部分病人的蝶鞍骨质示有吸收,蝶鞍背后床突可近于消失,颅骨其他结构可有轻度骨吸收,此与慢性颅内压增高有关。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CT) 可显示扩大的垂体窝,窝内垂体萎缩,充满低密度的脑脊液。 (三)核磁共振检查 垂体组织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鞍内充满水样信号之物质,垂体柄居中,鞍底明显下陷。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