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人都会有这种想法的,人在老了以后,不能为家里带来收益了,身体还不好,有可能手脚不便或者生活不呢能自理,作为子女的我们,忘记了父母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才把我们养大,我们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父母一把屎一把尿,长大以后,他们老了,穿的不够干净了,说话不够利索了,不能给我们钱了,我们开始嫌弃他们,都说养儿防老,这句话在好多人那已经没有用了,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养一个孩子长大真的太不容易了,如果把孩子养大了反遭孩子嫌弃,那么,父母生养孩子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从深层的思想意识里分析,孩子是希望,老人的人生却快要走到头了。同时,我们接受了老人养大我们的习惯,也接受了孩子要我们养的习惯,却忘了养大我们的人我们需要感恩也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满意请采纳
最近一直在谈论延迟退休的问题,有人赞同,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那这部分想早些退休的群体,是想早些过上“好逸恶劳”的生活吗?
很多人会这样想,但现实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也更残酷。
在我们常人看来,人到了60岁以后日子就会轻松起来,但往往现实并不是如此。大部分退休后的老人需要帮年轻人带孩子,有的还得同时照看长寿的父母,他们的生活也许要过得比上班时更加忙碌。
柴阿姨家里有两位高寿老人全靠夫妻俩照顾,父亲活到82岁去世,母亲还健在,已是将近90岁的老人了。
都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可只有照顾过老人的子女才会深有体会,想要维持这种生活需要付出多少心血、用多少健康去换。
柴阿姨偶尔会和亲近的人诉苦:别人只看到我们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然而实际上我们却是苦不堪言。
柴阿姨照顾了双亲近10年。
实际上柴阿姨50多岁退休后,就开始为家里的两位老人操劳,当时的父母身体尚可,还能自理,子女们只用去帮忙买些生活必需品就好。
柴阿姨虽然有兄弟姐妹三人,但家里大哥返聘回公司,很忙;二姐身体一直不太好;柴阿姨是照顾父母的主力。
最初父亲还在的时候,家人们也愿意轮流照顾,因为当时至少老人还是可以和儿女正常沟通的。
可父亲去世后,不知道是打击还是年龄的原因,母亲性情大变,闹得四邻不相往来,大哥和二姐都不愿伺候。柴阿姨坦言:说句公道话,并不是儿女不孝,是老母亲太难伺候了。
柴阿姨的父亲离开后,母亲足不出户,有一次在家摔倒了。去医院拍片,既没骨折也没骨裂,却总是说这痛那痛,柴阿姨就带母亲去医院做全面检查,没查出来有什么问题,可母亲就是要住在医院不走,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医院有食堂有病号饭,母亲说不能吃,一天三餐非得让柴阿姨回家做饭再送来,还得要柴阿姨的大哥、二姐轮流在医院陪着,说是精神陪护。
老太太很享受医院的生活状态,以为住进医院就能长命,大哥还在上班来的次数少,二姐自己还要三两天就跑另一个医院为自己续命。
可怜柴阿姨白天骑着自行车一天三趟往医院跑,晚上还得陪床。雨天路滑骑自行车在路上摔了一跤,肋骨骨裂,还忍着痛伺候着老母亲。
柴阿姨在精疲力尽后总结道:自己知道老人其实和小孩一样,不能太顺着他们了。可是,真的遇到了,也是无奈。
柴阿姨的女儿生了孩子,想让柴阿姨帮忙看孩子,可这边老母亲也离不开自己,无奈柴阿姨的女儿只能选择成为全职妈妈,生活质量骤减。
孝道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更是一个人福报的体现,可是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
柴阿姨的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脑子渐渐的也有些不太清楚了。白天还好,晚上不停地闹、不停地解手,还不让带尿不湿,柴阿姨每晚上几乎都睡不上觉。
柴阿姨和哥姐商量,给母亲请了保姆,可换了好几个,没一个能呆长得,本来开朗健谈柴阿姨越发抑郁了。
特别是有同龄好友约从阿姨出去聚聚的时候,她总是推脱,渐渐的人际交往也少了许多。
有时她路过广场,看见跳广场舞、散步、锻炼身体的人群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如晃神了一般,只一会,想起家里的老母亲她又要步履匆匆地奔向菜市场。
没受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对于中年人来说,需要面对的一定要是明事理的老人,且要兄妹和睦共同照顾老人;
对于老人来说,有退休金、有存款、有房子、有健康的身体,有自理生活的能力或哪怕是有半自理的能力,才是福。
而如果没钱没房没健康,不能自理生活,需要完全依靠儿女过活,那想来对双方来说就是祸了。
当然,即使现实给了我们打击,我们也只有提起勇气去迎接挑战。父母多理解孩子,孩子也多照顾和心疼父母,多想想自己孩时父母的付出,如此关系才会和谐。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照顾年迈的父母,就是其中一份沉重的责任。无论心酸与否,陪伴父母走完最后一程,是我们对生命的致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