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水是用一根棍子两头各挂一直水桶,水桶内装满水,将扁担放在肩膀上将水挑回家,因劳动方式而得名。
在农村,挑水家家户户离不开,几乎天天必须做。每一个家庭的做饭、喝茶、洗衣、喂猪、养鸡和马、牛、驴、羊、狗等的所有用水,都需要去挑。挑水又叫担水,就是用扁担和水桶到水井或者水坑、水塘去取水,挑、担回家,倒、存在水缸里以备用。
记忆中的老家,早晨的水泉边是热闹的。大人们用扁担钩住水桶,借着重力顺势把空桶淹入水中,“哗哗哗”三晃两晃,“嘿”的双臂用力使劲一提,胳膊上青筋瞬间暴起,双手交替往上一拉,一桶泛着波纹、漾着水珠的泉水被打了上来。
熟练的老把式,打水过程一气呵成,如蛟龙出水般气势非凡,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他们如同一位武林高手,举手投足间张力十足,尽显秦人的雄浑威猛。
而对一些小媳妇或孩子来说,这活还是个技术活,把空桶往下一淹,把握不好力度方向,水桶就和扁担分家了,漂在水面还好说,有时水桶耍个滑头,脱勾后咚咚咚的冒着气泡沉入泉底,静静地躺在水下享一阵清福。
记忆中的担水
对村民而言,早晚三担水,水永远排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前。一天的洗漱、吃喝、洗菜、洗衣、喂猪都指望这点水。担水成了每日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有事没事,都要先把瓮里水担满,然后才能放心安排一日劳作。
吃水容易担水难,雨雪天担水更难。冬天风吹在脸上像刀割,路上青冰溜滑,担上扁担一步三滑,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尤其是遇到陡坡,更为艰难。下坡时,担着两桶水,身子用力往后倾,脚趾扒紧鞋,使劲蹭着地面,一步步往下挪,边走边用脚后跟“刹车”,水桶七上八下,前后晃悠,步步惊心,老把式也不敢马虎,弄不好就“咣”的一声人仰桶翻,前功尽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担水
黄埔军校的大木桶叫做“太平桶”,一是生活用水,二是消防备用水。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校内没有自来水,管理部每日雇请四五十位挑夫从江边担水倒入大木桶内,以供师生生活使用。由于同时可作消防水用,故称之为“太平桶”,每一进房前都配备了几只这样的大木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