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对于人类本身而言,有两种意义【当然,人类的欲望也不过这两种】——身理与心理。
简单来说,就是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但是,不管食物的作用或者意义是什么,有一个问题是作为人类而言并不在意却不可忽略的:成为食物的物种用自己的生命维系了人类的生命。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以是一种伟大。因为食物们并不知情。
据说,在佛教中植物并非六道中物,因此吃素是被允许的。但在科学的角度,生物与生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伤害。因为任何的生物都必须依靠另外的生物为自身提供生存的能量和养分。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呼吸时必然有大量的细菌被吸入身体因此自然会有杀死些这生物的可能。
既然作为一种生物,我们必然依靠另外的生物来维续自己的生命,那为何不能尊重食物呢?
某个夏天,偶尔路过街边的流动水果摊,买了十块钱桃子。坐在椅子上,拿起一只,用纸擦了几下就咬起来。
第一口我对准皮色最红艳的那块地方咬下去,有点甜,桃子不是很大,大约四分之一不到一点被吃掉了。第二口旋转了角度,在绿色和红色过渡地带,没什么味道,不酸不甜和水差不多;第三口来到了全绿的那部分,果然是酸的,但是有水果特有的那种新鲜;第四口,第二次的绿红交界地带,意外,非常甜;我把果肉吃的干干净净,舔的只剩桃核,轻轻的放到座椅边上,拿起第二只桃子,和第一只一样细细品到了三种味道:不同程度的酸或甜,或如水一般仅带点桃子清香。
拿第三只桃子的时候,我想给自己的这种行动命个名,忽然就闪过“尊重”二字。没错,如此这般,不饥不渴,慢条斯理的吃,可以说是表达了对这只桃子的尊重。
这辈子受到的教育当中,有尊敬老人、尊敬老师,尊重残疾人,尊重领导等等,不管是理解、认同还是不屑一顾,但是从来听人说过要尊重食物。
尊重食物,乍看起来是个挺傻的念头,谁会对一碗米饭或者一只烤鸡充满敬意?尊重一个人很正常,当我们表现出对某些东西的尊重时,这些东西背后通常也会是一个人或神,大部分时候我们尊重的其实是那个人或神,而非东西本身。纯正虔诚的天主教信徒会在餐前对着食物祈祷,不过这明显不是对食物本身的敬意,而是对耶稣恩惠的感激,因主给予的一切,包括食物。
国人对食物基本不提尊重,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也没有听到过有在日常的饭前做个针对食物的祷告。我们说的最多的是节约粮食。因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所以在学校和家庭中都会有涉及这方面。每一颗掉落的浪费掉的米粒,会有被雷公劈的可能性。当然,学校里是不会用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天打五雷轰的套路,通常还是挖掘出背后的人——“粒粒皆辛苦”的农民。体恤种粮食的人这套说辞在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农业生产以及商品化社会中逐渐得失去了作用,对耕田者的同情和怜悯被劳动等价交换观点取代,这种取代产生了又一套说法就是爱惜父母劳动,可惜的是在节约粮食方面,父母自己以及整个社会所起的示范作用明显就不够,所以效果又大打折扣。
难道就没人对食物本身说点什么?这个可能有点风险,纯粹对食物的尊重的想法脱离了背后的人神依托,有点接近拜物教。摩西从西奈山上下来,损毁了象征拜物教的金牛。上帝是不许拜物的,迷恋物质容易丧失信仰。近来放过的很多食物类的节目就很看得出这种迹象,《舌尖上的中国》表现的是技巧、风俗、传统,据说有一季,还涉及了家庭温情的方面,不过显然做得没有日本的治愈系系列剧《深夜食堂》来的高明,给观众提供了不少槽点。唯一例外的又是日本的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在这部剧里主人公的主要任务就是吃,无关人情,无关传统,甚至有点反技巧,因为他总在街头巷尾的小餐馆里吃些没什么大名堂的东西,吃的时候的心理活动和内心独白基本就是:好吃、原来那么好吃、意外的好吃,外加一堆的语气助词和感叹词。
不过,迷恋食物和尊重食物的区别是明显的。
尊重食物是把食物和自己放到一个平等的地位上,食物不是神,也不是拿来玩的,就是吃的,要在吃的方面给到足够的尊重和敬意。
对食物的虚情假意已经让我们得了不少病。
我们在不需要的、不饿的时候吃了太多的东西,就像一个还未度过口腔期的婴儿,变得肥胖和迟钝。我们不仅坐着吃东西,还走着吃、躺着吃、趴着吃,边说边吃,甚至有吉尼斯挑战者倒立着喝水吃东西,折腾自己的胃以及其它消化道。吃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边吃边看书,三月不知肉味,面对秀色可餐的脸,碗中的食物黯然失色,看着电视剧,吃下自认为难以下咽的食物。有些人的食欲,只有在看那些吃的电视剧的时候才会被唤起,因为他们吃的欲望,竟然被眼睛替代。
你要真诚的面对一碗米饭、一片面包、一块肉,专注,不要匆忙,细细品味他们的所有味道,每个部分的味道。心平气和的和每一次意外相遇,烧糊或夹生的米,没有烧透入味的红烧肉,未煮烂的咬不动的牛肉里的筋,当你吐出来得时候,要说声“对不起”,不是对厨师、不是对支付餐费的人,更加不是对清洁工,而是对着这块到你嘴里,又出来的食物,这就是尊重食物的最高体现。
一首《锄禾》,是关于食物最早的记忆。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那幅图,使我对每日吃的事物心存敬畏之心。
珍惜粮食,不随意浪费,就是对食物最好的尊重。 自打出生之日起,我们就与食物结下不解之缘。食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年岁渐长,对事物有了新的觉悟。很多生活的经历,丝丝缕缕地与食物牵绊起来。食物已不仅是食物,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的记忆。
1 好的食物,是能带给人温暖的。
3月15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好的食物,是能带给人温暖的。 所选的9张图片,都是手工制作的食物。
每一张图片,都能唤醒一段记忆。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天,我在某时制作了这道食物。心情如何,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否。
每一次的食物制作,倾尽全力。准备、搭配、调制、成型,就像是创造新生命的过程。满怀虔诚,喜悦于心。
食物,是有温度的。食物,与心情有关。一道道食物,是心上鲜活的记忆。
2 好好吃饭,健康平安。
3月17日,也就是今天,我又发了一条朋友圈: 好好吃饭,健康平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这9张图片,大概花了两个月搜集。不能出门的日子,晒厨艺成了很多人的一大乐趣。而我,也很想用图片将这段日子记录下来。
眼前的日子,虽然真的不太好过。但是每日为自己准备事物,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 吃什么不重要,但不能马虎。这是对生活的仪式感。
当你投入地去享受一日三餐时,很多烦恼可以暂时抛之脑后。颜色鲜活的食物,红红火火、翠绿欲滴,视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好好吃饭,健康平安。 能够表达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深切的关心。眼下的日子再艰难,还好有爱与美食的陪伴。
3 对待食物的态度里,藏着我们对生活的敬意与热爱。
每次外出旅行,必定会寻找当地的美食。美食,是一个地方文化中的一部分。美味与风景,都是旅行中的记忆
2014年10月年去内蒙古旅游,吃到了手抓羊肉、驼肉包子,酥油奶茶。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感受到了北方人的豪爽与朴实。
2015年10月去桂林,吃过一餐最煽情的饭。连续两天,打的去”板路“餐厅,吃茶缸鸡、米豆腐等特色,在阳朔吃过的大师傅啤酒鱼,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还有2016年在神农架吃过的高山冷水鱼、熏蹄髈土豆,更是和浑然天成的风景,共同存在了旅行的点点滴滴里。
美食,风景中的名片,是旅行中的足迹。 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想去看看;五湖四海的美食,都想去尝尝。
美食,是能治愈心灵的。 不能出门的50多天里,得益于对食物的眷恋,才能静下心来精进厨艺,拍拍图,晒晒照。
春天,已然到来。乌云,终将散去。 人生路上,爱和美食相伴左右。再漫长的路,也不会觉得寂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