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家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总结,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而且留下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
中医治疗是根据其病因病机不同,辩证治疗的。肌痹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外邪痹阻肌腠、脉络内因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其基本病机是:肌腠脉络痹阻,肌肉失养。有以下几种情况:
a.脾气不足,肺卫不固,风寒湿等邪侵犯肌肤,阻闭气血,脉络不通,发为肌痹或外感毒热之邪,或他邪入里化热生毒,毒热相搏,充斥肌肤,则肌肉肿痛,进而伤阴耗血,筋脉肌腠失荣,则出现肌肉萎缩、肢体不仁不用。
b.饮食不节,生冷不忌,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过食膏粱厚味,脾胃呆滞或思虚伤脾,而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则气血亏、营卫弱,不能充养四肢肌肉而致肌痹且肌肉腠理疏松,外邪侵入,亦易发肌痹。《中藏经·论肉痹》曰:“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媵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
c.病久气血亏虚,气虚津停,蕴湿成痰气虚血行涩滞,而致瘀血,痰瘀阻络,痹阻肌腠,肌肉失养,发为肌痹。
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肌肉,可涉及皮肤、筋脉、关节,与脾(胃)、肺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外因为感受寒、湿、热、毒等邪内因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其主要病机是邪痹肌腠,肌肉失养。本病有虚实之分。实多为寒、湿、热、毒和痰瘀之邪,虚多为脾胃气血亏虚。病久气血亏虚,痰瘀内生,痹阻肌肉,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肌皮相连,且皮肤为人身之外卫,邪从外入,首犯于皮,所以皮痹、肌痹有时同见。肌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脾,发为脾痹,可出现食欲不振,胸脘痞闷,二便不调等症状。
其辨证要点:早期多实证,多为六淫之邪或热毒邪盛所致,多表现为肌肉重着、疼痛中后期多虚证或虚实夹杂,多为气血亏虚,或脾虚生湿,气郁生瘀,虚与痰瘀互见所致,多表现为肌肉酸疼、无力、顽麻、萎缩等。
肌痹的治疗以实则祛邪、虚则扶正、虚实夹杂则祛邪扶正兼顾为原则。实证可用散寒祛湿、清热除湿、清热解毒等法虚证可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等法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兼顾。肌痹的治疗,应重视疏通气血,健脾益气。
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治疗如下:
一、寒湿痹阻
临床症见:肌肉疼痛、重着,局部发凉。四肢痿弱无力,畏寒身重,关节肿痛。舌淡苔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或濡缓。
治疗上就应该:散寒祛湿,解肌通络。
代表方药:薏苡仁汤《奇效良方》加减。
处方:薏苡仁、苍术、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当归、川芎、川乌、生姜,诸药同用,共奏散寒祛体湿,解肌通络之功。加减:若湿重于寒者去麻黄、川乌、羌活、独活加木瓜、防己、蚕沙、土茯苓。
二、湿热阻络
临床症见:肌肉疼痛、重着,局部热感。四肢沉重,身热不扬,汗出黏腻,食欲不振,胸脘痞闷,面色虚浮,便不调。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除湿,解肌通络。
代表方药: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加减。
处方:苦参、黄芩、茵陈、知母、泽泻、猪苓、葛根、升麻、苍术、白术、甘草、羌活、防风、祛风、当归,全方共奏清热除湿,解肌通络之功。加减:若肌痹,淫淫如鼠走,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或不仁,四肢急痛,或复缓弱,唇口坏,皮肤变色,宜石楠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或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备急千金要方》),或西州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或麻黄汤(《圣济总录》)。
三、毒热入络
临床症见:肌肉疼痛,皮肤红斑,发热。肌肉无力,皮疹以眼睑周围和胸背部为多,色多红紫,关节酸痛,或口渴、口苦咽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洪大或滑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代表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犀角(水牛角代替)、板蓝根、土茯苓、赤芍、白芍、牡丹皮、生地黄、葛根、丝瓜络,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之功。加减:若热甚者加黄柏、连翘表虚者加生黄芪。
四、脾胃虚弱
临床症见:肌肉酸痛无力,肌肤不仁,纳呆腹胀。面色萎黄,肌肉萎缩,吞咽不利,毛发稀疏。舌淡苔白,脉沉或弱。
治疗上就应该:健脾养胃,益气养血。
代表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加减。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当归、黄芪,全方共奏健脾养胃,益气养血之功。加减:若肌痹日久肌肉萎缩、无力明显者,加桂枝阳虚寒甚者,加附子。若肌痹,坐卧不安,寒气所加,体重怠惰,四肢不举,关节疼痛,饮食无味,宜茯苓散(《太平圣惠方》)。
五、气血亏虚
临床症见:肌肉酸痛无力、麻木不仁,唇甲色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四肢乏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或皮肤感觉异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上就应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代表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合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甘草、续断、怀牛、丹参、川芎、独活、细辛,诸药同用,能起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作用。加减:若肢体偏瘫者,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味胃纳差者,可加神曲、麦芽、鸡内金、焦山楂肢体发凉甚者,加制附片、桂枝、葫芦巴、巴戟天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水蛭、地龙、土鳖虫。若肌痹,皮肤不通,表实里虚,外不得曳,腰脚疼痛,治宜独活散(《太平圣惠方》)若肌痹虚,体重怠惰,四肢不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引背及肩,不可转动,宜大黄芪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六、气虚痰瘀
临床症见:肌肉无力、酸痛顽麻,气短乏力,肌肤瘀斑。头晕头重,胸闷脘痞,纳呆,泛吐痰涎,皮色黯滞或见痰核硬结。舌胖大有齿痕,舌淡,有瘀斑,苔白或腻。脉细弱,或滑或涩。
治疗上就应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代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合控涎散(《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黄芪、人参、白术、陈皮、苍术、川芎、桃仁、当归、升麻、柴胡、威灵仙、炒栀子、肉桂,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加减:若阳虚明若肌痹,体重,胁引肩背不可以动,动则咳嗽,胀满,留饮痰癖,大便不利,宜半夏汤(《严显者加附子氏济生方》)。
除以上辩证治疗外可以配合针灸疗法、食疗、外治疗法、理疗等。
肌痹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轻重。正盛邪轻者易治,正虚邪重者难疗。毒热入络证病势凶险,易热入营血或逆传心包,危及生命。湿热阻络证缠绵难愈。寒湿阻络证病势较缓,治疗较易,但若治不及时或久治不愈,则内舍脏腑。肌痹若久治不愈,阳损及阴,阴阳俱损。或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容易再犯,内患容易再起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又有气虚痰瘀,而使肌肉萎缩,或下肢瘫软久久不复,预后较差,甚至影响生命。
有关肌痹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有相关问题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评论。
我们知道,湿痹是湿病的一种,是以湿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风湿病 ,也是五淫痹的一种。有人问湿痹是如何治疗的呢?今天刘医生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湿痹的中医辩证治疗。
湿痹的治疗以祛邪和调理脏腑功能为原则。《证治汇补》对湿痹的治疗概括得比较全:“湿症总治,势轻者,宜燥湿势重者,宜利便。在外宜微汗,在内宜渗泄,所贵乎上下分消其湿。凡风药可以胜湿,泄小便可以利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除之。脾虚多中湿,故治以利小便为上。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有阳气不升,湿邪内陷者,当用升阳风药,以辅佐之。不可过服淡渗,重竭其气。”
总之,祛邪以除湿为主,调理脏腑以温补脾肾,化湿通络为主。实者祛风除湿,散寒除湿,清热除湿,化湿通络,燥湿化痰等虚者健脾利湿,温补脾肾,通阳蠲痹等虚实夹杂者,挟正祛邪兼顾。清·徐镛《医学举要·杂证合论》说湿痹“治湿为主,其间佐温佐清佐散”另外,除湿不忘健脾,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说“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清·费伯雄《医醇賸义·痹》也说:“着痹者,病在肌肉,当补土燥湿”。
根据湿邪兼夹风寒热及脏腑功能情况辩证如下:
一、风湿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呈游走性。恶风,或恶寒,汗出,头痛,头重身困,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身体微肿。舌质淡,苔薄白或稍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疗上就应: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羌活、防风、独活、豨莶草、海桐皮、蕲蛇、川芎、苍术、白术、陈皮、茯苓、甘草,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若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宜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若风湿痹不仁,肢体疼痛,治宜祛风湿、通经络,方用海桐皮汤(《圣济总录》)若风湿流注,四肢浮肿,肌肉麻痹,宜续断丸(《奇效良方》)若风湿者,宜苍防二妙汤(《症因脉治》)。
二、寒湿痹阻证
临床症见: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凉痛,痛有定处,遇冷及阴雨天气加重,屈伸不利,得热痛减,以下肢关节多见。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疗上就应该: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乌头、细辛、干姜、桂枝、豨莶草、独活、麻黄、当归、白芍、蜈蚣、茯苓、甘草,全方共奏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之效。
若寒湿所伤,身体重著,如坐水中宜渗湿汤(《丹溪心法》)若寒湿相合,脊骨皆痹,腰眼膝髌皆痛,无力行步,身沉重者,宜苍术复煎散(《兰室秘藏》)若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腰痛者,宜麻黄苍术汤(《丹溪摘玄》)若寒湿痹痛宜薏苡仁汤(《名医指掌》)若寒湿者,宜术附汤(《症因脉治》)。
三、湿热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局部热感。或关节屈伸不利,发热,汗出,或身热不扬,渴不欲饮,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上就应该: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代表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石膏、黄柏、连翘、滑石、防己、蚕沙、薏苡仁、赤小豆、肿节风、忍冬藤、赤芍、地龙,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功。
若关节肿痛,不可触近者加姜黄、海桐皮。若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疗,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或麻痹痿软,宜加味二妙散(《丹溪心胜》)若湿热者,宜苍柏二妙丸(《症因脉治》)。
四、湿邪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疼痛,肢困体重。肢体屈伸不利,抬举无力,以下肢关节多见,恶寒发热,纳呆腹胀,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滑腻。脉濡。
治疗上就应该:化湿通络,行气宣痹。
代表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杏仁、豆蔻、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诸药相合,共奏化湿通络、行气宣痹之功。
若湿盛沉困者加络石藤,海桐皮。若住处湿地水气甚,肢体重著而不去,多汗而满者宜茯苓川芳芎汤(《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若伤湿为病宜除湿汤(《证治要诀》)。
五、脾虚湿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纳呆腹胀。肌肉痿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身重肢困,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治疗上就应该:健脾利湿,升阳蠲痹。
代表方药: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羌活、独活、泽泻、黄连、甘草,全方具有健脾利湿、升阳蠲痹之功。
临床还可选用实脾饮(《证治准绳》)加减若气虚伤湿,身重腰痛,四肢微冷,或呕逆,或唐泄,宜加剂除湿汤(《仁斋直指方论》)。
六、脾肾阳虚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酸痛,四肢不温,便溏。腰酸腹胀,纳呆,畏寒喜暖,或面浮肢肿,小便清长,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疗上就应该:温补脾肾,通阳化湿。
代表方药:理中丸(《伤寒论》)合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干姜、人参、白术、制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社仲、当归、补骨脂、丹参、甘草,诸药合用,具有温补脾肾、通阳化湿之效。
若上肢痛甚者加羌活、姜黄血瘀者加全蝎、苏木、地龙、制乳香、制没药湿胜者加炒薏苡仁、茯苓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七、湿痰痹阻证
临床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麻木,胸闷痰多。肢困体重,甚则关节畸形,皮下痰核结节,头晕目眩,咳嗽,痰白。舌淡胖,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
治疗上就应该:燥湿化痰,蠲痹通络。
代表方药: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胆南星、鸡血藤、白芥子、僵蚕、地龙,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蠲痹通络之效。
若血瘀湿阻,见肢体关节肌肉刺痛,痛处固定,皮色紫黯,舌黯淡、苔白腻,脉濡缓涩者,活血化瘀、除湿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苏羌达表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加减。
临床上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对湿反应又不尽相同导致症状多端,治疗上更为复杂,除以上辩证治疗外,还可以配合针灸、外洗等方法。
预后方面,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和湿邪痹阻等证多为湿痹之初起者,邪气较盛,正气未虚,预后较好若病久出现脾虚湿阻和脾肾阳虚,或痰湿痹阻者,多属于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程多较长,需长期扶正祛邪调治,湿邪最易伤脾,牌虚则肌肉失养,故湿痹日久不愈易致肉痿。
湿痹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瘥后易复发,若年轻体壮,新病初起,正气不虚者,易于治愈,预后较好若年老体弱,久病重病者,正气不足,难以治愈。若病邪深入筋骨、脏腑可发展成顽痹、痿病,甚或脏腑痹,预后较差。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病理分型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颈椎病中医病名为“项痹病”。临床证候分以下4型:寒湿痹阻型,症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痰瘀阻络型,症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气血不足型,症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脾肾亏虚型,症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其具体治法当根据具体辨证结果来确定。寒湿痹阻型,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痰瘀阻络型,治以健脾祛痰,活血通络,疏经止痛。气血不足型,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脾肾亏虚型,治以健脾益肾,温肾壮元。
针刺通络镇痛法
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辨证结果而配合相应穴位。各型颈椎病均应选取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并配以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中渚、后溪共为主穴,每次选用3~4穴。再根据颈椎病病理分型、辨证结果、循经部位分别选穴。
分型针刺
根据颈椎病的分型,选用不同穴位。神经根型可配患侧大杼、肩髃、天宗、臂臑、三间、外关、养老等穴;椎动脉型可配太阳、头维、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睛明、球后、翳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交信、阴交等穴。
辨证针刺
寒湿痹阻型加风府、风池、合谷、曲池;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膈俞,温灸脾胃俞;气血不足加肺俞,温灸手、足三里、脾俞;肝肾不足加大杼,温灸肾俞。
循经针刺
根据症状表现所在经络进行选穴。手阳明经选用三间、曲池;手太阴经选用列缺、尺泽;手太阳经选用养老、小海;手少阴经选用神门、少海;手少阳经选用中渚、天井;手厥阴经选用大陵、曲泽;督脉选用大椎、至阳、后溪。
针刺方法
针具选用直径0.3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针刺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时针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向手部放射为佳;实证予以泻法,虚证者予以平补平泻或补法。配合电针密波刺激,以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当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表现为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在疼痛程度较强的部位加以温针灸,并留针15~20分钟。疼痛症状较严重,辨证为瘀血阻络者,配合循经取穴方法予以刺络治疗。每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2~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另外,除针刺禁忌症所规定外,针灸治疗适用于各型颈椎病。电针刺激适用于颈项、肢体疼痛麻木症状,温针适用于寒湿阻络或气血不足、肝肾不足的患者,刺络适用于瘀血阻络较明显者。
推拿整脊法
在完成针灸治疗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手法。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舒筋解痉类手法
包括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推分法。该类手法以放松类手法为主,适用于除脊髓严重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外的所有类型颈椎病。
拿揉法 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 3遍。
滚推法 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做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向前推。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 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点按法 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十指点按适用于头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两手五指指端分别置于患者头部的两侧,其中拇指点按风池穴,其余四指点按头两侧胆经腧穴,每次点按10 20秒左右,反复2 3遍,在点按时力量适中,要尽量追求渗透感,并配合震颤法;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的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点按,同时左右拨动数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指、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穴位,每穴点压10 2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渗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推分法 双手拇指交叉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在颈部对侧的风池穴上,其余4指放在颈部外侧,并适当用力交替沿两侧夹脊穴推至大椎穴,再沿两侧肩部分推至肩井穴后,按揉此穴5 10秒钟。再做第2遍。
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
包括椎间关节推扳松解法、抖动肩关节法、仰卧手牵旋转法、端提旋颈法,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椎间关节推扳松解法 医者一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前臂抱住患者头部,作头前屈并向患侧旋转活动的同时,用放于患侧棘突旁的拇指分别从2 7椎作推扳手法。此法适宜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其颈项活动受限明显者。
抖动肩关节法 医者一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和前后抖动。此法适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仰卧手牵旋转法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在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时切忌用力过猛。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
端提旋颈法 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拇指置于枕部,余诸指微展开托于颏颌部,前臂压于患者肩井部作为支撑点,双手同时用力向上端提,当感到患者颈椎小关节微有松动,分别向左右旋转头项至最大角度时,轻轻发力快速扳动颈项,最多不超过3度。
以上手法在针刺后进行。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2 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中药内服外敷法
中药内服
用经验方颈舒汤为基础方(粉葛、当归、桂枝、黄芪、炒白术、白芍、茯苓、狗脊、全蝎、炙甘草)进行随证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加羌活、独活、汉防己;痰瘀阻络型加法半夏、陈皮、红花、丹参;气血不足加党参、熟地;肝肾不足加山药、枣皮,偏于阴虚者加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者加鹿角胶、肉桂、肉苁蓉。水煎煮3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1次,日1剂,5 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一般内服2 3个疗程。
中药外敷
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用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制成活血、消炎止痛膏药,在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较甚处贴敷12 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贴敷疗法连续使用不超过10次。对皮肤过敏者禁用。
牵引治疗法
患者坐于牵引椅上,套上牵引带,并分别固定于患者枕部和下颌部,头部略前倾15度,首次牵引重量约3 5千克,以后逐渐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10千克,每次20 30分钟,每日1 2次。如患者感觉在坐位牵引时疼痛加重,或牵引后出现症状反而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牵引,而行人工仰卧位牵引。笔者不主张采用持续性牵引,长时间的牵引和超负荷的牵引力极易造成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弹力疲劳,不利于病情恢复。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有30%左右的患者不适应牵引治疗,对接受颈椎牵引的患者,牵引重量应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
心理疏导疗法
颈椎病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心理疏导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十分适用。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施以调畅情志的各种疗法,以改善或调整患者的精神 情感 状态,促使心身趋于康复。此疗法可让家属配合进行。
链接
颈椎病体疗
对于颈椎病重在预防。注意平时正确的作息姿势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应加强颈项部及上肢的功能锻炼。注意平时的保暖,切忌勿贪凉喜冷。而且应将自我体疗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颈部操、自我按摩体疗法,注意要循序渐进。
颈部操
可在工作休息期间做,方法是患者坐于椅上,挺直腰背,两眼平视,呼吸调匀,全身放松。
低头动作 要求头慢慢低下,尽量使下颌贴向胸部,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
仰头动作 要求头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
头左右偏 要求头慢慢左偏将左耳向左肩贴近,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
头左右旋 要求头部慢慢向左旋,尽量从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 15秒钟,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一次同样动作。完成以上4式为一遍,休息30秒钟后做第二遍,可以重复5 10遍。
颈椎病自我按摩
按摩百会 用中指或食指按于头顶的百会穴,用力由轻到重按揉20 30次。
对按头部 双手拇指分别放在额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其余四指微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对按揉动20 30次。
按揉风池 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手指附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地按揉20 30次。
拿捏颈肌 将左(右)手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手用力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20 30遍。
按揉缺盆 以左(右)手四指置于对侧耳下翳风穴处,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揉按到缺盆穴10 20次,注意动作不宜太快和过重,两侧交替进行。
按压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穴,然后由轻到重10 20次,两侧交替进行。
斜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并拢放于上背部,用力反复斜摩大椎各20 30次,至局部发热为佳,两侧交替进行。
对按内、外关 用左(右)手拇指尖放在右(左)手内关穴,中指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同时对合用力按揉0.5 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掐揉合谷 将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右(左)手合谷穴,其余四指放在手背上,拇指用力掐揉合谷穴10 20次,双手交替进行。
梳摩头顶 双手五指微曲分别放在头顶两侧,稍加压力从前发际沿头顶至脑后做“梳头”状,作20 30次。
做完以上10种方法为1次,每天早晚或工作休息期间做,一般1日2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