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舒服,令人恶心,但未达到要呕吐的程度。
天津、东北方言
1、形容词。讨厌腻味:心里“膈应”得慌。
2、动词。使讨厌使腻味:这种事儿特别“膈应”人。
属于东北方言中贬意词,例如:xx你就像苍蝇,不咬人"膈应"人。
一、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出自《黄帝内经》,广泛运用于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
二、五味的作用:
(一)、辛
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
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和味、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
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
(五)咸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五味wǔ wèi
1.指 酸﹑ 甘﹑ 苦﹑ 辛﹑ 咸五种味道。其实甜就是甘。
2.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3.佛教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者比喻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五时之教。见《涅盘经》卷十四。
4.现代科学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即酸、甜、苦、咸和鲜。
5.中医认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觉口有酸甜苦辛咸,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有病起。
(注意:五味(酸甜苦辛咸)和人的五种味觉(酸甜苦鲜咸)不一样,五味中的"辛",与"麻"一样算是一种痛觉)
6.中医经典《灵枢经》的篇名,即第五十六篇。
[关于篇名]
五味,泛指食物或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本篇讨论了谷、菜、果、畜中的五种性味,各分别先入不同的脏腑而发挥补益作用,以及五脏有病各有宜忌之味,这些都是药疗和膳疗的基本理论原则,所以篇名“五味”。正如明·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所云:“篇内详论五脏所用五味之义,故名篇。”
含义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确定依据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
多酸味能敛肺涩肠;
多苦味能降泄燥湿;
多咸味能软坚散结;
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所示效用
(一)、辛
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
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和味、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
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
(五)咸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五味宜忌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欲合五脏之气也。
五宜
青色宜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黄色宜甘,黑色宜咸。
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典故
【五味】
(梵pan~ca rasa^h!,藏ro-ln%a)
在佛典中,五味有时亦指碱、苦、酸、辛、甘之五味。但是,与佛教教义之说明有关之五味,则指《涅盘经》所举的譬喻,亦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天台宗藉此五味配以分判佛一代教法的五时。北本《涅盘经》卷十四〈圣行品〉云(大正12·449a)︰‘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
依《 四教仪》所说,以五味配属五时有二意︰(1)约教 相生,谓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乱,华严等五时教也顺次相生。(2)约机浓淡,就五味的浓淡论所被得益的浅深。
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论五味时,更立前番、后番之别。前番五味系经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以至于法华,而以法华为后教后味;后番五味为在法华座上为未入实者更以般若淘汰之,方令入涅盘,是以涅盘为后教后位。
五味虽次等相生,但后四味非直接由牛所出,因此以之喻五时同是佛说,其义不明,故天台大师举日光三照的譬喻,以阐明五时皆是佛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