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药品说明书
【药品名称】大黄蛰虫丸
【药物成分】熟大黄300g,土鳖虫(炒)30g,水蛭(制)60g,虻虫(去翅足,炒)45g,蛴螬(炒)45g,干漆(煅)30g,桃仁120g,苦杏仁(炒)120g,黄芩60g,地黄300g,白芍120g,甘草90g。
【药理毒理】主要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凝集,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肠粘连,保护慢性肝损伤,促进体内血决的吸收,减少血栓重量等。 1.改善微循环:大黄蛰虫丸以生理盐水混悬液给以培他米松所致的血瘀症大鼠灌胃,连续7日后,给药组症状明显减轻,血液流态以线流或线粒流为主,毛细管开放数增加,口径增大,袢中红、血细胞聚集和附壁现象减少,说明本方有明显的改善血瘀症动物微循环的作用。 2.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正常和垂体后叶素致心肌缺血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影响的实验表明,本方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微循环,而明显增加正常和心肌缺血小鼠心肌营养的流量。 3.降低血液粘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大鼠13g/kg(ig)给药,连续4日,使肾上腺所致“血瘀”动物模型全血和血浆粘度降低,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并使动脉壁伊文斯兰含量明显降低。 4.抗血栓形成和抑制血小板凝集:大鼠体内外试验,均有显著抑制ADP诱导的血瘀形成,降低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血小板聚集作用。 5.抗动脉粥样硬化:大黄蛰虫丸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和实验性高脂血症鹌鹑的TG和TC,同时给药组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少,并使其消退加快。 6. 防治肠粘连:本方混悬液给予以夹肠造成粘连的大鼠灌胃,肠粘连的程度明显减轻。小鼠或犬给予本丸,能使在体肠蠕动呈缓和持久的增强。 7.保护慢性肝损伤:本丸可减轻用四氯化碳和乙醇综合造成慢性肝损伤大鼠的慢性肝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并能抑制纤维增生,防止组织纤维化。此外,对肝内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有消除作用;达到增强免疫功能,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
【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痞。
【用法与用量】 大蜜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日1-3次口服;小蜜丸:每次3-6g;水蜜丸:每次3g。
【不良反应】临床偶有过敏反应,患者皮肤出现潮红、发痒,停药后即消。初服时有的病例有轻泻作用,1周后能消失。有出血倾向者可加重齿龈出血或鼻衄。
【注意事项】1.脾胃虚弱者宜在饭后服用,以减轻药物对肠胃的刺激。 2.服药二周内症状未改善,应向医师咨询。 3.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6.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8.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出处】《本经》【拼音名】Zhe Chonɡ
【别名】 地鳖(《本经》),土鳖(《别录》),过街(《埤雅》),簸箕虫(《本草衍义》),蚵蚾虫(《袖珍方》),地婢虫(《鲍氏小儿方》),山蟑螂(《本草求原》),地乌龟(《分类草药性》),土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虫母、盖子虫(《河北药材》),土虫(《吉林中草药》),节节虫、蚂蚁虎(《江苏药材志》)。
【来源】 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姬蠊科昆虫赤边水蟅的雄性全虫。5~8月间捕捉。用炒香麦麸撒于地上以诱捕之,或晚上用灯光诱捕。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烤干;亦可用清水洗净后,再用盐水煮过,晒干或烤干。
【原形态】
1地鳖
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3厘米,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头小,向腹面弯曲。口器咀嚼式,大颚坚硬。复眼发达,肾脏形;单眼2个。触角丝状,长而多节。前胸扩大如盾状,前狭后阔,盖于头上。雄虫前胸呈波状纹,有缺刻,具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不用时折成扇状。足3对,发育相等,具细毛,生刺颇多,基部扩大,盖及胸膛面及腹基部分,跗节5;具2爪。腹部第1腹节极短,其腹板不发达,第8、9两腹节之背板缩短,昆须1对。雄虫第9腹板有腹刺1对;雌虫第8、9两腹板缩藏于第7腹板的里面。生殖器不突出。
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昼伏夜出,觅食腐殖质及淀粉等物。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2赤边水蟅,又名:药用光蠊。
雌雄虫形态相似。雌虫长2.7~3.3厘米;雄虫长2.2~2.4厘米。体黑褐色。头部位于前胸下。眼不发达,眼间区宽。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两侧后角近于垂直。前侧缘有淡黄色镶边。前后翅均退化为翅基,末端尖削。足粗短,腿节下缘有巨刺。腹节腹板雌虫仅见7节,雄虫可见8节。尾须粗短。
生活于油坊、酱坊、灶脚下及墙角阴湿松土中。分布华南及福建、台湾等地。
【性状】
1土鳖虫
为昆虫地鳖的干燥雌虫。呈卵圆形而扁平,长2~3厘米,宽1~2厘米。头部一端较窄;尾部较宽;背面紫黑色,呈甲壳状,为9个横节覆瓦状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泽,可见小形的头部,棕黑色;触角1对,多已脱落。脚部足3对,弯曲,腹部隆起,有弯曲的节,尾节较宽而略尖。质松脆,易破碎,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润光泽,无泥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此外,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亦产。以江苏、浙江所产者个小,体轻、腹中无泥,品质最优,称为苏土元;其他地区所产个大体重,腹中含泥,品质较次,称大土元或汉土元。
2金边土鳖
又名:金边地鳖虫。为昆虫赤边水蟅的干燥雌虫。呈长卵形而扁,长3~3.5厘米,宽1.5~2厘米。背面黑棕色,有光泽,呈甲壳状,有10个横节,第1节较宽,边缘有黄色狭边,以下9节边缘为红棕色,每节均有锯齿,第2、3节的两侧,各有1对特异的翅状物。腹面红棕色,有光泽。余与上种相同。
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此外,鳖蠊科昆虫冀地鳖的干燥雌虫,亦入药用。产北京。
【药理作用】在试管内,用美蓝法曾测得地鳖虫浸膏(水煎后加醇沉淀)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的作用,但用瓦伯氏呼吸器法,则为阴性结果。土鳖虫与全蝎、蜈蚣混合研末制成的结核散,在试臂内对人型结核杆菌无抑菌作用。
【炮制】
拣净杂质,以沸水洗净,文火焙干。
1《本草通玄》:去足,炒。
2《得配本草》: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
【性味】
咸,寒,有毒。
1《本经》:味咸,寒。
2《别录》:消毒。
3《药性论》:味苦咸。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
逐瘀,破积,通络,理伤。治症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木舌,重舌。
1《本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2《药性论》: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
3《本草衍义》:乳脉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滤清服。
4《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术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
5《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
6《本草再新》:消水肿,败毒。
7《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
【注意】
孕妇忌服。
1《本草经集注》:畏皂荚、菖蒲。
2《药性论》:畏屋游。
3《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附方】
1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丸)
2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3治折伤,接骨:一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医方摘要》)二蚵蚾六钱(隔纸,砂锅内焙干),自然铜二两(火锻醋淬七次)。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袖珍方》)
4治疯狗咬伤:蟅虫七个(去足,炒),生大黄三钱,桃仁七粒(去皮,尖)。白蜜三钱,黄酒一碗,煎至七分服。(《吉林中草药》)
5治重舌满口,不得语:蟅虫七枚(微炒),盐一两半。以水一大盏,同煎五、七沸。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圣惠方》煎含蟅虫汤)
6治重舌塞痛:地鳖虫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鲍氏小儿方》)
7治小儿腹痛夜啼:蟅虫半分(微炒),赤芍药一分,芎藭一分。捣罗为末。每眼,以温酒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8治瘰疬:鲜地鳖虫、陈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锻存性)。同捣烂。用膏药贴上,未溃即消,已溃即敛。(《中医杂志》(21):6,1926)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蟅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乃足厥阴经药也。夫血者,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周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症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2《长沙药解》:蟅虫善化瘀血,最补损伤,《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症瘕;大黄蟅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下瘀血汤用之治产后腹痛,内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以其消症而破瘀也。
3《本草求真》:蟅虫,古人用此以治跌打损伤,则多合自然铜、龙骨、血竭、乳香、没药、五铢钱、黄荆子、麻皮灰、狗头骨。以治下腹痛、血痛、血闭,则合桃仁、大黄。各随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摘录】《*辞典》
目录1 拼音2 出处3 拼音名4 蟅虫的别名5 来源6 原形态7 性状8 蟅虫的药理作用9 炮制10 性味11 归经12 功能主治13 蟅虫的用法用量14 注意15 附方16 各家论述17 摘录附:1 用到中药蟅虫的方剂2 用到中药蟅虫的中成药 1 拼音
zhè chóng
2 出处《本经》
3 拼音名Zhè Chónɡ
4 蟅虫的别名地鳖(《本经》),土鳖(《别录》),过街(《埤雅》),簸箕虫(《本草衍义》),蚵蚾虫(《袖珍方》),地婢虫(《鲍氏小儿方》),山蟑螂(《本草求原》),地乌龟(《分类草药性》),土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虫母、盖子虫(《河北药材》),土虫(《吉林中草药》),节节虫、蚂蚁虎(《江苏药材志》)。
5 来源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姬蠊科昆虫赤边水蟅的雄性全虫。5~8月间捕捉。用炒香麦麸撒于地上以诱捕之,或晚上用灯光诱捕。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烤干;亦可用清水洗净后,再用盐水煮过,晒干或烤干。
6 原形态
①地鳖
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3厘米,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头小,向腹面弯曲。口器咀嚼式,大颚坚硬。复眼发达,肾脏形;单眼2个。触角丝状,长而多节。前胸扩大如盾状,前狭后阔,盖于头上。雄虫前胸呈波状纹,有缺刻,具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不用时折成扇状。足3对,发育相等,具细毛,生刺颇多,基部扩大,盖及胸膛面及腹基部分,跗节5;具2爪。腹部第1腹节极短,其腹板不发达,第8、9两腹节之背板缩短,昆须1对。雄虫第9腹板有腹刺1对;雌虫第8、9两腹板缩藏于第7腹板的里面。生殖器不突出。
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昼伏夜出,觅食腐殖质及淀粉等物。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赤边水蟅,又名:药用光蠊。
雌雄虫形态相似。雌虫长2.7~3.3厘米;雄虫长2.2~2.4厘米。体黑褐色。头部位于前胸下。眼不发达,眼间区宽。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两侧后角近于垂直。前侧缘有淡黄色镶边。前后翅均退化为翅基,末端尖削。足粗短,腿节下缘有巨刺。腹节腹板雌虫仅见7节,雄虫可见8节。尾须粗短。
生活于油坊、酱坊、灶脚下及墙角阴湿松土中。分布华南及福建、台湾等地。
7 性状①土鳖虫
为昆虫地鳖的干燥雌虫。呈卵圆形而扁平,长2~3厘米,宽1~2厘米。头部一端较窄;尾部较宽;背面紫黑色,呈甲壳状,为9个横节覆瓦状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泽,可见小形的头部,棕黑色;触角1对,多已脱落。脚部足3对,弯曲,腹部隆起,有弯曲的节,尾节较宽而略尖。质松脆,易破碎,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味微咸。以完整、油润光泽,无泥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此外,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陜西、内蒙古等地亦产。以江苏、浙江所产者个小,体轻、腹中无泥,品质最优,称为"苏土元";其他地区所产个大体重,腹中含泥,品质较次,称"大土元"或"汉土元"。
②金边土鳖
又名:金边地鳖虫。为昆虫赤边水蟅的干燥雌虫。呈长卵形而扁,长3~3.5厘米,宽1.5~2厘米。背面黑棕色,有光泽,呈甲壳状,有10个横节,第1节较宽,边缘有黄色狭边,以下9节边缘为红棕色,每节均有锯齿,第2、3节的两侧,各有1对特异的翅状物。腹面红棕色,有光泽。余与上种相同。
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此外,鳖蠊科昆虫冀地鳖的干燥雌虫,亦入药用。产北京。
8 药理作用在试管内,用美蓝法曾测得地鳖虫浸膏(水煎后加醇沉淀)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的作用,但用瓦伯氏呼吸器法,则为阴性结果。土鳖虫与全蝎、蜈蚣混合研末制成的"结核散",在试臂内对人型结核杆菌无抑菌作用。
9 炮制拣净杂质,以沸水洗净,文火焙干。
①《本草通玄》:"去足,炒。"
②《得配本草》:"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
10 性味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消毒。"
③《药性论》:"味苦咸。"
11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12 功能主治逐瘀,破积,通络,理伤。治症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木舌,重舌。
①《本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②《药性论》:"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
③《本草衍义》:"乳脉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滤清服。"
④《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术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
⑤《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
⑥《本草再新》:"消水肿,败毒。"
⑦《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
13 蟅虫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
14 注意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皂荚、菖蒲。"
②《药性论》:"畏屋游。"
③《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15 附方①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丸)
②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③治折伤,接骨:一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医方摘要》)二蚵蚾六钱(隔纸,砂锅内焙干),自然铜二两(火煅醋淬七次)。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袖珍方》)
④治疯狗咬伤:蟅虫七个(去足,炒),生大黄三钱,桃仁七粒(去皮,尖)。白蜜三钱,黄酒一碗,煎至七分服。(《吉林中草药》)
⑤治重舌满口,不得语:蟅虫七枚(微炒),盐一两半。以水一大盏,同煎五、七沸。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圣惠方》煎含蟅虫汤)
⑥治重舌塞痛:地鳖虫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鲍氏小儿方》)
⑦治小儿腹痛夜啼:蟅虫半分(微炒),赤芍药一分,芎藭一分。捣罗为末。每眼,以温酒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⑧治瘰疬:鲜地鳖虫、陈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同捣烂。用膏药贴上,未溃即消,已溃即敛。(《中医杂志》(21):6,1926)
16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蟅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乃足厥阴经药也。夫血者,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周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症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②《长沙药解》:"蟅虫善化瘀血,最补损伤,《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症瘕;大黄蟅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下瘀血汤用之治产后腹痛,内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以其消症而破瘀也。"
③《本草求真》:"蟅虫,古人用此以治跌打损伤,则多合自然铜、龙骨、血竭、乳香、没药、五铢钱、黄荆子、麻皮灰、狗头骨。以治下腹痛、血痛、血闭,则合桃仁、大黄。各随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17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蟅虫的方剂 蟅虫散
拼音:zhèchóngsǎn处方:蟅虫30枚(微炒)虻虫10枚(去翅、足,微炒)水蛭10枚(微炒)桂...
破瘀汤拼音:pòyūtāng处方:荆芥4.5克蟅虫30枚大黄芎藭各9克蒲黄15克当归桂心甘草各6克桃仁30...
起痿汤柏子仁12克生杭芍12克生明没药9克生明乳香9克蟅虫4枚(大的)制马前子末0.6克功能主治:治因脑部...
大黄蟅虫丸uángzhèchóngwán《中国药典》:大黄蟅虫丸:处方:熟大黄300g土鳖虫(炒)30g水蛭(...
下瘀血汤桃仁、炒䗪虫(去足)各二十枚。大黄9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制法:为末,炼蜜和为丸上药三味...
更多用到中药蟅虫的方剂用到中药蟅虫的中成药 鳖甲煎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