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侧脑室的描述,正确的是
题目:
关于侧脑室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中央部位于额叶
B.借中央管通第四脑室
C.后角为颞叶内的腔隙
D.大脑半球与背侧丘脑之间的裂隙
E.有丰富的脉络丛
答案:E
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的深部,左、右各一,呈“C”形室腔,内衬室管膜,腔内充满脑脊液。两侧脑室借正中矢状界板分开,称透明隔。每侧脑室均经室间孔,通第三脑室,故亦间接相通。每一侧脑室包括一个位于顶叶内的中央部及伸向额、枕、颞叶的前角、后角和下角。
侧脑室脉络丛附于背侧丘脑背面,向前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脉络丛相连,向后经侧副三角绕背侧丘脑向后,继而转向前下,沿海马伞伸至下角前端。
解剖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在丘脑上方,胼胝体之下,为室孔伸到压部之间部分,内含一部分脉络丛。中央部的顶由胼胝体构成,室底自外侧向内依次是尾状核、终纹、背侧丘脑背面的附着板、脉络丛和穹窿。
侧脑室中央部与后角、下角汇合的部分称为侧副三角。此三角区的形态变化在侧脑室造影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前角:为室间孔向前部分,其内侧为透明隔,外侧是尾状核头,上方为胼胝体干,前方抵达胼胝体膝。前角自室间孔的平面起伸向前方,胼胝体形成它的顶和前壁;尾状核头作成它的底和外侧壁;透明隔张于胼胝体与穹窿之间,分隔两侧的前角。
后角的长度不一,胼胝体毯的纤维形成其背侧壁和外侧壁,底面是枕叶髓质;内侧壁上有一纵行隆起,即禽距,由距状沟深陷而成。
后角:从中央部向后,伸入枕叶之中。伸入枕叶,稍显狭小。胼胝体毯构成其顶和外侧壁;内侧壁由两个纵行隆起构成:背侧隆起称后角球,由胼胝体压部至枕叶的纤维构成;腹侧隆起称禽距,由距状沟深陷而成。底由枕叶髓质构成。
下角:位于海马的背外侧,内含脉络丛。下角自侧副三角开始,循背侧丘脑后部绕向下方,再向前伸入颞叶的内侧部。它的底面直接接连后角的底,底上有一显著的侧副隆起,由深陷的侧副沟造成。
顶和外侧壁大部成自毯,顶的内侧部有一小部分成自尾状核和伴随它的终纹。下壁最显著的结构是海马和海马繖。
侧脑室脉络丛附于背侧丘脑背面,向前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的脉络丛相连续,向后经侧副三角绕背侧丘脑向后,继而转向前下,沿海马繖伸至下角前端。
01首先要清楚头颅的结构,与看看胸、腹是一样的,只有了解具体的解剖位置,各个器官的位置关系,才知道是否有问题。
02另外,也可以观察影片中双侧是否对称,如果双侧不对称就很有可能有问题了。
03一般情况下,除了出血和钙化表现为高密度外,梗塞、炎症、肿瘤等多表现为低密度,有部分病变也表现为等密度,具体问题需要更详细的观察分析。
04其实头颅CT片是比较复杂的,而看片也是非常专业的影像学知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果有疑问最好咨询医生,不要自己乱猜测。
201脑出血
• A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
• B豆纹动脉---------------壳核出血
• C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
• D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
• E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
02硬膜外出血
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可见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双凸形高密度,根据血肿量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如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随着时间延长,其密度可由高变等密度、变低密度。
03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颅骨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常伴脑挫伤,占位效应明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血肿密度呈高密度或等密度。
慢性硬膜下血肿:高、低混杂密度,最后变为低密度直至消失。
04脑梗死
按解剖部位可分为:
① 大脑梗死: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 3-5cm;小梗死1.6-3cm;腔隙性梗死---1.5cm以下;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性梗死。
② 小脑梗死
③ 脑干梗死
05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① 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②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③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④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⑤ 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
06鞍上池层面
①颅前窝:颞叶。
②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颞叶直回,侧方位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位于后缘中间,是角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
③ 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
07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①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②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③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08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① 基底核、丘脑。
②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③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④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
⑤ 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
09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和大脑镰。
10侧脑室上部层面
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为为额、顶、枕叶。
11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
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
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
12大脑皮质上部层面(半卵圆区上部层面)
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顶叶较小,额叶较小。
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