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传递的主要特征是,单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受体。突触延搁,递质经释放,扩散才能作用于受体。总和,神经元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兴奋节律的改变。指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
后发放,原因是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反射弧中突触是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突触部位有两层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一个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
神经元分类
根据细胞体发出突起的多少,从形态上可以把神经元分为3类:
(1)假单极神经元,胞体近似圆形,发出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分成两支,一支树突分布到皮肤、肌肉或内脏,另一支轴突进入脊髓或脑。
(2)双极神经元,胞体近似梭形,有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分布在视网膜和前庭神经节。
(3)多极神经元,胞体呈多边形,有一个轴突和许多树突,分布最广,脑和脊髓灰质的神经元一般是这类。根据神经元的机能,可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中间)神经元3种。神经元的功能总体来说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传导兴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突触传递、百度百科-神经元细胞
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开放,会引起钠离子通道正反馈式的开放,从而诱发动作电位。兴奋型神经递质:通过打开钠离子通道,使膜电位降低为负,刺激突触后膜。抑制型神经递质:通过打开钾离子通道,使膜电位变得更低,抑制神经脉冲传递。
突触发生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和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之间。轴突的末端有许多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化学物质和线粒体(提供ATP来制造更多的神经递质)。突触之间为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实际上并没有接触到,因此神经脉冲不能直接传输,是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传播。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③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④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⑤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⑥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