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大多数也是封建思想在作怪,想养一个儿子,却不料生下一个女儿,为了再生下一个儿子,又养不起,怎么办?只好抛弃一个了。
在七、八十年代,因为国家控制计划生育,许多人为了得到一个儿子,又避免国家的罚款,养下来的女儿就只好要抛弃了。这些都是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当然,旧社会由于缺少避孕措施,不得不养下来的孩子,是真的养不活,只好舍弃了,这些还真不能全怪父母,那个社会,真的没有其他办法。
还有一种,未婚先孕的一类,这种人由于没有结婚,先生下孩子,又不能和孩子的父亲结婚,所以为了避免在社会上的耻笑,而不得不抛弃了孩子。最后一种,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比如离婚,比如离家出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这一种是最应该受到谴责的,因为她完全是为了个人自私。其他的虽然也有,但没有代表性,就不说了,总而言之,除了旧社会那种无奈的情况,所有抛弃自己孩子的举动都应该受到谴责的。
有些男生不愿意要孩子是因为不想带孩子。
很多中国爸爸都认为,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体现在许多的家庭细节中。一位二胎妈妈最大的痛苦就来源于爸爸几乎不理解带孩子的艰辛。
爸爸认为男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挣钱,女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持家带孩子,因此完全把带孩子这件事交给女人。在他们眼中,女人最大的价值来源于家庭,最大的作用来源于生孩子、养孩子、做家务,以及保持家庭的日常运转。
这样的爸爸,将女人带孩子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养孩子这件事情上,他们最爱做甩手掌柜,将孩子的任何需求都直接推到妈妈的身上。
作为一个女人,结婚、生子、教育孩子是那么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当年轻的女子与身边的男友,或是新婚的妻子和自己的丈夫聊起孩子的事情时,大多数男人都会一脸惊愕的表情:“噢,还早呢吧!”或者很严肃地告诉你,“我们现在的经济基础还养不了一个孩子。”的确,正如《父亲的礼物》一书所指出的那样,许多男人在对待为人之父的问题上,有一种几乎不为人知的矛盾复杂心理。当然,他们承认自己将会有孩子,但并不像女人的期望那样强烈和执著。男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呢? 是的,有了孩子,意味着责任,一种终生的责任;有了孩子,意味着必须分散我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工作的精力;孩子会介入我的婚姻生活,孩子会要求我更多的付出我自己,从而更多的失去自我。 这种潜在的心理意识使得父亲跟孩子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隔阂,我们马上会回想起年轻气盛的儿子跟恼怒的父亲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或者邻家女孩儿跟爸爸之间弥漫的那种疏理和陌生的情绪。作为中国人,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朱自清的《背影》对父子关系的表达。父亲永远不苟言笑,而儿子总是显得叛逆而又任性妄为;父亲的关爱和牵挂凝聚在为儿子送行的蹒跚脚步中,儿子充满内疚和感恩的心情只能寄托于目送父亲远去背影的泪光里。难道父亲只能是这种含蓄而凄凉的表达方式吗?不是的,《父亲的礼物》一书将会告诉你,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作为父亲的你就需要对孩子倾注爱和关怀;养育孩子,其实潜在的有益于心理健康;当你成为一个好父亲时,你与孩子的亲密以及所获得的爱的回报,会远远超过你曾担心会失去的某些东西;你将以你的实际行动向你的孩子身教言传,你也会更珍视人本身而不是看得见的物质上的成功,从而会感觉更加的自由自在。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你也会迫切的想做一位好父亲吧。作者在该书中为你讲述为人之父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为你提供专业、正确的指导。你可以应用这些指导,成功地应付为人之父之后在生活中必须扮演的种种角色:父亲、丈夫、老师、教育者等等。这些指导包括:如何适应孩子给婚姻生活带来的变化?怎样与孩子更愉快的相处?如何对待淘气小孩的无理要求?如何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而不影响工作效率?如何带着爱教养自己的孩子?如何提高自己的涵养?如何让你的妻子更加爱你?此外,作者同样给单亲父亲和继父提供的心理调适和实践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家庭讳莫如深的“性教育”问题,本书也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语言幽默,案例生动有趣是本书的一大优点,足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为人之父的智慧。本书的作者阿伦·汉斯是美国加利弗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临床助理教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汉斯博士的最新力作《父亲的礼物——男人的生活如何因孩子而改变》也许会吸引你的眼球。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