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的功效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可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二、黄芪的作用
1、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2、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3、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促进机体代谢和改善心功能。
4、有降压的作用,调节血糖,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辅助用药,黄芪同时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黄芪的功效是什么 五款健康黄芪食谱分享
5、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
6、病弱体虚的人服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抵抗力,对病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三、黄芪食疗的功效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四、黄芪健康食谱推荐
黄芪食谱一:黄芪建中汤
配方:黄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擘)、胶饴(饴糖)30克。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用法:煎汤取汁,兑入饴糖,再以文火缓缓溶化,分2次温服。
功效: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黄芪食谱二:黄芪补肺饮
配方: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煎汤饮。
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黄芪食谱三:黄芪桂枝五物汤
用量: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6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黄芪食谱四:当归黄芪乌鸡汤
原料:乌鸡肉250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做法: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即可食用。
做法:喝汤、吃肉,每天早晚各一小碗。秋冬季节可每日喝一至两次,春夏可每周两三次 。
营养价值: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注重养生保健的朋友,对当归黄芪乌鸡汤肯定不会陌生。当归的补血,黄芪的补气,再加上乌鸡的滋阴补肾之效,组合之后可谓绝佳!长期服用,可使女人气血调和,皮肤滑润白皙,富有光泽。
黄芪食谱五:参芪大枣粥
原料:党参20克,黄芪15克,大枣10枚,大米100克。
制作:先水煎党参、黄芪。慢火煮40分钟后,去药渣留汁,入大米、大枣共煮成粥即可。每日1剂,分1-2次服食,7天为一疗程。
功效:本方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大枣协同奏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2] 健脾益气和中。适用于慢性胃炎病久体弱,症见神疲纳呆、畏寒肢冷等。
五、黄芪食用禁忌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2、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3、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4、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5、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一些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的药物,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送你一服玉屏风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玉屏风是中药方剂,由三味中药组成,防风、黄芪、白术,是我国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制。
关于玉屏风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说是危亦林从小胃口不好,体弱多病,还常常伤风感冒,咳嗽出虚汗。他二十岁就开始行医,对医理研究颇深,但就是对自己的病没有办法。有一天,他出去给人看病,在街上碰见一个年轻人。说是出卖祖传秘方,实际上是个流浪汉。危亦林看到年轻人衣衫褴褛,但气质不一般,就给了年轻人一些散碎银子,并带他回家吃饭。原来,年轻人祖上是医家,他不愿意学医,爱鼓捣玉石,所以没能继承父业。父亲去世后,他玩玉石赔了钱,家道中落,没办法,只得出外谋生。危亦林见年轻人知书识礼,就请他在药柜上当伙计。年轻人见危亦林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个好人。只是他体弱多病,常出虚汗,就把带在自己身边像树根似的几根药材给了他。危亦林照年轻人告给的方法,喝了一个月,果然感冒的时候少了,也不出虚汗了。原来,那几根药材就是黄芪。还有一次,危亦林给一个木匠的女儿看病,看见木匠的母亲在嚼一条树根,心里对木匠很是不满,觉得不该饿着老娘,让老人家吃树根。第二次去家的时候,他发现老人又在吃树根,就出了声,说,你家并不苦寒,为啥不给老娘吃饭,让老人家吃树根。木匠听了呵呵笑开了,说郎中你错怪我了,我老娘吃的不是树根,是补身子的草药,一样是防风,一样是白术,吃了这两样药,胃口好不生病。危亦林听了,心里豁然一亮,怪不得老人家身体那么好,原来这两味药有这么大的作用。于是,他把那位年轻人给的黄芪和防风、白术放在一起磨碎喝了一个月,结果他的病一下全好了,而且,再没有犯过。他觉得这三味药像给身体筑起一道屏风,挡住了疾病的侵犯,所以就起名叫玉屏风散。
玉屏风主要治疗因表虚卫阳不固而引起的气虚特别能出汗,动不动就伤风感冒,还反反复复、缠绵不愈的毛病。方中黄芪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为佐。黄芪配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助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可谓补中有疏,散中有补。黄芪是健脾补气药中的独特代表,于内,能大补脾肺之气,于外,能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防风在古代药名就叫屏风,味辛、甘,性微温而润,是风药里面的润剂,中医方剂里有“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行”的歌诀。玉屏风散正是三味固表、健脾、祛风药的'巧妙结合。它可以提升患者的“正气”。正气旺,邪气退。是防病治病的灵丹妙药。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感染外邪的内在因素。对于气虚的人来说,玉屏风散无疑是一剂强心剂,服用一到两个月能极大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如何判断自己是气虚呢?这里有一个自测的方法。如果你感觉自己上楼下楼气喘;手指切腕部脉搏比较细弱;从镜子里看舌质淡,舌苔白,面色苍白少血色。如果常常汗多,出了汗之后又怕冷。这些就是气虚的基本症状。这就可以用玉屏风散来改善。肺气虚弱,汗孔不能密固,出汗越多越虚,抗病能力越下降。一遇风寒就感冒,气短无力、咳嗽痰稀、怕风畏冷、鼻流清涕等症状,随即而来。这样的情况,用玉屏风散也可治愈。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气管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和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只要有上述症状,属于气虚者都可用玉屏风散。特别是表现为稍微运动后就较常人多汗的人,常服玉屏风散有明显疗效。
近年来经过临床观察,玉屏风散对于多发性疖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周围性面瘫、复发性口腔溃疡、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等都有明显疗效。还可用于防治儿童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气管哮喘。
玉屏风散在古代多用散剂。即用黄芪三十克,防风三十克,炒白术六十克,把药味打成粗末,每天取十八克,加生姜六片,水煎五到八分钟,成人分两次服。现在多用汤剂,就是取黄芪十克,防风十克,白术十五克,加冷水浸泡三十分钟,然后上火煎,沸后文火熬二十分钟倒出药汁,连煎两次,把两次药液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
我们现在不少人有正气虚弱的症状,而邪气入侵也太过容易。送你一服玉屏风散,壮壮正气吧,我们太需要正气了。正气盛,邪气就难以入侵。不要等邪气占据了全身,进入了各个器官,百病丛生或者病入膏肓的时候才想起治疗,那就太晚了。
拓展
玉屏风的由来很有意思,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玉石之美有五德”,而玉屏风的功效得名也可用“五德”来表述:
用药平和,驱邪而不伤正,仁也。
预邪于肌表,增益正气抗争,义也。
建中扶正,益气固表,表里兼顾,智也。
实腠理,祛外邪,勇也。
药味虽少,配伍精妙,不妄加他药,洁也。
玉屏风的药方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廉、简、便、效”等优点,目前也有多种中成药制剂,如颗粒、口服液、丸剂、滴丸、袋泡茶等多种产品,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中药名方。
从中药的药性来说,方中黄芪甘温能补气 ,有益气固表 、实卫敛汗之功,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 ,为臣药 ,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并有固表止汗作用,黄芪白术配合,使气旺表实,风邪不易内侵;而防风辛温而散,有祛风邪之能,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全方共奏益气固表,止汗御风之功效。
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玉屏风散方中的三味中药发挥作用,与黄芪含有的皂苷、黄酮和多糖,白术中的多糖和挥发油,防风含有的色原酮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动物实验表明,玉屏风散加减应用,亦可联合他药使用时,能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并在其基础上对发挥抑制肿瘤细胞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随着对玉屏风药方认知的逐渐深入,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玉屏风也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改善和辅助作用,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玉屏风在5大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
肺、脾气虚是导致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如果针对有相关问题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合理使用玉屏风散进行补益改善,对于疾病的调理治疗,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玉屏风散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增强免疫力,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改善鼻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方面,都有对症应用的临床研究,相关结果显示,对症应用玉屏风制剂,对于辅助预防改善上述疾病,都有不错的作用。
一项用头孢丙烯联合玉屏风散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鼻窦炎,共观察20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各一半,加用玉屏风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75.0%和98.0%,明显高于对照组(53%、83%)。在另一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中,144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两组,每组72例,加用玉屏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6%,而对照组为72.22%,随访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9.72%,显著低于对照组36.11%的复发率。
泌尿系统疾病的应用
对于慢性肾病合并肾气虚体质的患者,合理玉屏风散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改善作用。
一项临床研究中,加用玉屏风散治疗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脾肾气虚证的患者,在用药6周后,结果显示,在降低24小时尿蛋白和血肌酐的作用方面,加用玉屏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玉屏风散对症应用,能够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体质,同时还有降低尿蛋白含量的作用。
小儿腹泻的应用
对于脾气虚,以及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小儿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等问题,对症应用玉屏风散,也是很好的选择。
有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有迁延性腹泻的患儿,加用玉屏风散,能够提升血清干扰素水平,提升患儿免疫力,病程明显较对照组缩短,随访也发现使用玉屏风组复发率更低。
在另一项临床研究中,对玉屏风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进行了探究。共观察128例,加用玉屏风散的治疗组65例,对照组63例,治疗周期为5到28天,结果显示治疗组中有效率为97%,而对照组为81%,且安全性良好,所有患儿均为出现不良反应。
皮肤疾病的应用
在慢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老年带状疱疹、湿疹等皮肤病的治疗中,合理对症应用玉屏风散,也有不错的辅助作用。
对于荨麻疹治疗的过程中,玉屏风散能够起到调节免疫,改善皮肤相关疾病的作用,与其他常规药物配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而在一项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中,玉屏风散联合阿昔洛韦片口服治疗带状疱疹,疗程15天,治疗组总有效率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在止疱和结痂时间,痊愈时间方面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也更低。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可以明白,玉屏风散这个名方剂,在对于气虚汗证的相关疾病治疗中,对症应用,能够有助于辅助改善多种疾病问题,由于组方简单,用药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可以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改善治疗疾病问题,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根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显示,常见的包括腹泻、腹痛、消化道不适、呕吐、斑疹、瘙痒以及头晕、口干、口渴等,实际临床中,如果能够对症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比较低的,而且通常也较为轻微。
有些朋友问,玉屏风散用于调理身体,吃多久的问题,这个药物的应用,还是应该结合具体中医辨证以及相关疾病问题来进行应用,可以短期在疾病治疗期间服用,治疗结束后就可停止服用,而如果是调理该是体质的应用,一般建议服用以30天为周期,最多不超过60天为宜。
晚上睡觉出汗,中医称之为盗汗。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 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怎样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尤其是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 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二)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
(4)患者的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凉晒,以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5)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人,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发生褥疮。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出汗量大小,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自汗、盗汗
病因症状
超乎正常生理性出汗(即气温高或高温作业、剧烈劳动或运动、衣被过厚、情绪激
动时汗出较多,气温低时汗出较少)的异常排汗或汗闭,称为汗出异常。根据汗出
时间、汗量多少及排汗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
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
“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冷的,称为“冷汗”;病情危重,汗出淋漓不止,
如珠如油的,称为“脱汗”,又称“绝汗”;汗出而伴有发热,称为“热汗”;仅
头额部出汗而身无汗的,称为“额汗”;手掌、脚掌局部经常汗出而身无汗的,称
“手足心汗”;半侧身体出汗,或左侧、或右侧、或上半身、或下半身的,称为“
半身汗出”;正常应汗出而反无汗的称汗闭。
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邪热入侵、阳气偏亢
或阴虚内热,迫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虎不敛津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
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
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常见汗出异常的中西医疾病与发热基本一致。
“热汗”,可见于风寒表虚症、风温(热)表证、暑温表证、暑温气分证,阳明经证、
阳明腑症、热邪壅肺症、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小肠湿热、膀胱湿热症、肝胆
湿热症、湿热伏募原症、疟伏募原症、疫毒内陷症等症候中,具体的辨证诊治参见
发热一节的有关部分。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
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偏见于阴虚症。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劳累过度。
(2)注意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注意饮食调理,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
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
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
量少饮或不饮酒。
(5)节制房事。
(6)多饮水,保持体内的正常液体量。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生脉饮口服液,每次服10毫升(1支),每日3次。用于自汗。
(2)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每日3次。用于自汗。
(3)六味地黄丸,每次服8粒(6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4)大补阴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用于盗汗。
2.验方自疗法
(1)生晒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自汗。
(2)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用水煎服,每日2
次。用于自汗。
(3)西洋参6克,泡水代茶,徐徐饮之。用于盗汗。
(4)浮小麦30克,炒熟,用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盗汗。
3.饮食自疗法
(1)羊肉5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姜枣煨汤,熟后
吃肉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2)瘦猪肉50克、浮小麦30克、黑豆30克。瘦猪肉洗净切块,加入浮小麦
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喝汤,每日1剂。用于自汗。
(3)粳米50克、白木耳15克、冰糖10克,共同煮粥吃,每日1次。用于盗
汗。
(4)红枣50克(去核)、浮小麦30克,煎汤,吃枣喝汤,每日一剂。用于盗
汗。
(5)大蒜1头、瓜蒌1个,先将大蒜捣烂,再与瓜蒌同煎,每日1-2次。本方
可治疗阴虚盗汗,滋阴清虚热。
4.外治自疗法
(1)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
处)5-10分钟。用于自汗。
(2)郁金30克、五倍子9克,研成细末。取10克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两
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自汗。
(3)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
日1次。用于盗汗。
(4)黄柏10克,研成细末,用冷开水调成两块药饼,置于两乳头上,外用纱布
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
5.其他自疗法
每天打太极拳1-2次。
避免误诊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的症状,它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在治疗汗
证的同时,更要注意治疗原发病灶。
自汗除已见于虚证外,尚可见于湿热内蒸、津液外泄者,并可伴见发热口渴、脘腹
胀闷、纳谷不馨、大小便欠利、舌苔黄腻等。此时宜清热利湿为主,不可进补,以
免闭门留寇。
参考资料:葡萄园 http://www.puto.cn/dispbbs.asp?boardid=13&id=18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